《冲突沟通的技术》:你知道人的大脑其实被“猴子脑”跟“蜥蜴脑”掌控着吗?想要夸出改变,你不可不知道的两种大脑沟通术。

任何曾经逃离恐怖情人或是尝试逃离但失败的人,都会告诉你改变真的很难。即使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知道,现在就需要改变,不然悲剧将会发生,但是要跨出改变的第一步谈何容易。

猴子脑害怕社交变化,它认为在巴黎圣母院受苦的加西莫多(Quasimodo)都比无处可去的加西莫多来得好。在《星际争霸战》中担任红衣船员,出场没多久就领便当,也比无法参与演出来得好。在团体中被人当作笑闹对象,总好过孤单一人。猴子脑就是这样想的。人们需要强大的勇气和控制力才有办法从眼前的现实(即便是恶劣处境)走向未知的境地。

如果你想要帮助身处暴力或危险环境的人,你得瞭解一件事:蜥蜴脑比猴子脑更糟糕。蜥蜴脑只关心个人生存,如果它曾置身险境,它只会记得两件事:一、我还活着;二、之前的做法保了我一命。

蜥蜴脑相信,倘若没有按照过去的经验走,等同是踏入未知的地雷区;面临威胁时,它更是抗拒改变—其他做法或许更好,但是过去那一套能保我不死。


图片|来源

这就是为什么受害者不容易摆脱受虐关系。曾经遭遇虐待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步入类似的处境。有时候当遭遇暴徒攻击时,受害者不跑也不还手,只是重复说着一样的话。蜥蜴脑的这个特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浪子很难回头。蜥蜴脑跟猴子脑都害怕改变,所以人若想要做对的事情,可是需要非常强的意志力。

这些反应的剧本可以带来稳定,对团体有利。

你和另一半总是吵一样的事?

你的人类脑对于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感到头大。你的猴子脑却觉得安心:如果我们这五年来一直吵一样的东西,表示这段期间没有什么大改变。一切妥当。

这些剧本到底在做什么? 它们主宰猴子脑关心的事情;它们也处理了社会需求层次中大部分的人际互动。

我们脑袋里的反应剧本设定了阶级。猴子脑喜欢阶级与角色分明的世界,它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将由什么人当家作主,就像小孩子遇到不同问题时知道要找哪个大人解决。而孩子转学的压力,主要就在于必须重新认识新的阶级。我们脑袋里的反应剧本建立了团体认同。当你无法界定或认同团体时,你就没有团体的归属感,而这会让猴子脑惊慌不已。

团体的认同感并非来自成员做了什么,而是他们是怎么做的,以及使用的象征符号或叙说的故事。历史上所有人类团体都必须运送水,所以运水这个行为本身并不会赋予团体任何特色,但运水的方式则会:他们是用皮袋运水,还是用编织紧密的篮子或水桶运水呢? 而这些桶子或篮子有没有装饰、如何装饰? 这些特色就会形成团体的认同。

延伸阅读:那些小团体教我的事:不是我不好,是他们不懂得欣赏

不同部落必须有不同的规则,这一点很重要。各宗教之间尤其明显。宗教是个非常敏感的议题,我向来小心处理。大部分宗教的道德准则都是基本常识,毕竟要让一群人和谐相处,方法其实大同小异,像是友善、诚实、不偷不抢。因为常识本身差异不大,无法建立文化认同,所以必须加以包装才显得特别,例如饮食限制、祈祷时程、特殊服饰、梳妆规定等等,都能赋予团体独一无二的特色,而且还会有特别的规则来维持这些特色。

你可以遵照圣经中所有的道德伦理过生活,但除非你相信“神人”曾诞生于这个世界、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在死后三日复活,否则你称不上是个基督徒。反过来说,如果你相信了,就算道德伦理只是挂在嘴上说说,你还是个基督徒。我们明白一个完整融洽的团体会比分裂混乱的团体来得容易生存。强烈的文化认同是很有力的生存特质。数千年来,犹太人遭遇各种灭亡威胁,但是他们拥有强烈的认同感,所以依然存续兴旺。巴比伦人呢? 亚述人呢?

要知道,人终究一死,但团体可以永续。缺乏连结共识的团体很容易被征服、消灭或奴役。而团体的标记绝不是人云亦云,否则无法区分我们和他们。


图片|来源

美国黑帮 Crips 和 Bloods 的差别是什么? 不管是见到红头巾就杀,还是遇上蓝头巾就砍,重点在于他们愿意誓死为团体的象征效忠。如果有任一方不愿意为此杀戮(因为理性),他们可能就会被消灭或吸收,整个团体就此溃散。

对某些事情来说,因果律并无意义。一个人具有某项特质,究竟是环境所致,还是生来如此? 如果生存的唯一方法是X,所有的生存者就会有X,不论是与生俱来还是经学习而来都不重要。

因此,相较于实际的事物,人们更常为象征或理想而牺牲。若有人质疑这些认同特质,犹如直接的一击,不只攻击了个人,还包括整个团体或家族。

我们脑袋里的反应剧本建立并维系团体规则。每个团体都有其社会规范,也就是人际互动的原则以及行为的准则。这些规则很重要,因为它们定义了一个团体。不同团体维护规则的方法也不同。这些都深受该团体的社会经济阶级、文化以及功能所影响。

无论是策略小组或幸福家庭,一个运作良好的团体,其成员都会相信团体的基本目标,认同团体规则以及规则的价值。若规则遭到破坏,通常只是一时疏忽或是特殊情况所致,而违规者往往也只需要善意提醒。

好比说,当我儿子开始跟他妈妈起争执时,我会对他挑个眉。他爱妈妈,只是需要有人提醒他不要越线了。看到我挑眉提醒,他会道歉,问题就解决了。这也是一种剧本。

延伸阅读:“他才是混蛋,为什么我要道歉?”先道歉的人,才是赢家

而在成效不彰的团体,也就是成员对规则不买帐时,状况就不一样了。因疏忽而造成的违规比较少,更多是为了挑战阶级或规则本身。阶级较高或是负责维持规则的人,会惩罚犯错的人。这样的惩罚一方面是让成员更愿意乖乖配合;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警示。惩罚越是严峻,代表这个团体越是失能,或者统治阶级越是害怕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