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东西,其实是一门学问。想到要丢弃它们,就觉得心痛?试试这五个方法,让断舍离更容易些。

别让不需要的,一直跟着你。

#1 设定理想的生活蓝图

持续进行一日丢一物时,迟早有一天会不知道今天该丢些什么。这时请在脑中描绘理想生活蓝图,思考“想把家里打造成这样”、“想要那样的生活”等。想像时寻找“实际的画面”,会比漫无目的的空想,还要能够激发自己的动力,推荐大家透过室内设计杂志、IG 或生活类部落格等,寻找理想中的空间。我自己会参考时髦的家具店或日常杂货店商品陈列,像无印良品的店面,很容易愈逛愈有期待,让整个人充满了干劲。“一日舍一物”是种习惯,并不是“丢掉多少东西就达到终点”的计画。想像目标空间的模样与生活型态,则是避免在养成习惯前就遭遇挫折的好方法。


图片│Photo by Lacie Slezak on Unsplash

我习惯在新月这天写下愿望,让自己的想法更加明确,这个动作我称为“新月笔记”。“希望整个家都可以变得清爽又舒适”、“我现在已经能够轻松愉悦地做家事了”等,都是很常写的项目。我在书写新月笔记的时候,发现写出“是否实现”比“想实现的模样”更易促进事情发展。或许是因为书写“是否实现”的话,就不再处于希望某种力量帮助自己实现的被动状态,而是自动自发地做出具体行动并实现,如此一来,主动的种子就会埋入心中。新月笔记还有个令人惊艳的效果─不管是找到现在的家还是出版书籍,都是在写下新月笔记不久后就实现了,所以我很开心地在思考下次的新月笔记要写些什么。

我常在 IG 中搜寻“饭厅”、“客厅”与“无印良品”这三个标签。风格自然简约的空间,都格外吸引我的注目。

#2 放手时,要想着“现在”

脑中浮现“我也想让家中杂物减量,让生活更清爽”这个念头时,后头往往伴随着“但是”。“但是搞不好哪天会用到就丢不下手”、“但是这个很贵,丢掉太浪费了”、“但是这个充满了回忆......”,就像这样,心中会有种种念头在喊停。意识到心中这些想法并深入思考下去的话,就会难以割舍。

直到某天我意识到,“搞不好哪天会用到”是对未来的担心,“很贵”与“回忆”则是在回顾过往。过度重视不知道会怎么发展的未来,以及已经无法回去的过往,是否代表轻忽了最重要的“现在”呢?

最重要的应该是“现在会如何”,如果现在已经因为杂物过多而不易打扫,也认为家事效率太差的话,就不应该困在未来或过去里,必须果断地放手。“现在需要这个吗? 好像派不上用场。”只要用这种简单的思维,就能够轻易放手了。

正式展开“一日舍一物”的计画时,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已经学会在放手时不要思考太多了。我的判断力经过这些时日的磨练,已经能立刻判断物品是“真的需要”还是“丢掉也无妨”。在过多杂物干扰下而变迟钝的直觉与判断力,经过“一日舍一物”的训练下变得敏锐许多。

有人认为禅是“心的名字”。禅的存在就是为了避免让心受到知识、地位与过度的思虑局限,能够帮助人们舍弃自己的执着,放下刻板观念与先入为主的观念等等包袱,以与生俱来的单纯心灵生活。

“或许会用到”、“虽然不用,但是备着很方便”,或许就属于空想与想太多这类应该放下的包袱;舍物时会感到“浪费”或“罪恶”,也只是受到刻板观念束缚罢了。只要这个东西会对生活的舒适度造成阻碍,就先丢掉看看,注意下次购物前应深思熟虑,不要再浪费钱买用不到的东西。

在美发沙龙时,设计师表示非常好用而收下的洗发试用品,回家后仔细一看,发现可能不适合肌肤敏感的我,所以尽管感谢设计师的推荐,还是决定丢掉。

#3 记录所有舍弃的杂物

只要持续一日舍一物的习惯,很快就能够感受到家中变清爽吗?事实上,就算每天确实执行这个习惯,仍必须花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因为一日舍一物带来的变化是逐步发展的,物品从眼前消失的同时,也会从脑袋中消失,所以其实很难一一感受“丢掉了”、“减量了”的感觉。如此一来,可能在空间变清爽之前就放弃“舍物习惯”。

我会将清掉的物品记在日志或笔记本上,以预防半途而废。很多东西都是看到后就立刻丢掉,因此搭配简单的涂鸦有助于加深印象,让脑中保有更深刻的“舍物感”。此外也非常推荐用照片记录清掉的物品;我会把照片 PO 上部落格公开给大家看,藉此提高舍物的干劲。不管是纯记录还是要公开,可以善用像是 IG 社交软体的方便功能,在 IG 上搜寻“#舍物活动(舍て活)”的标签,就会发现很多人都上传了自己的舍物报告。看到其他人也这么努力,就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干劲。

杂物减量的同时,舍物清单会跟着增加,这是自己日积月累努力的结果、效果,同时也是一种丰功伟业。很多人都会写“待办清单”,却很少人会记录“完成清单”。请将自己的努力成果列出成清单,使其转变成积极的力量,让心里充满“我减量了好多杂物”、“今后也可以继续努力”的正面想法。

我会在日志记录当天清掉什么物品,每天都有东西可以写,让“一日舍一物”变得愉快且令人期待。

这是“待办清单”。将预计要做的事情,以及舍弃至今的成果转换成肉眼可见的模样,就能够成为动力的来源。

#4 难以取舍时,以“使用频率”来决定

杂物减量所带来的好处,可是大到与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步,例如:生活变得轻松、找回原本的自己......等等。但是有人会误以为,这就是“发现生活中有物品缺少时,就将就着过生活”,事实上两者还是有差异的。家里都摆放喜欢的物品时会有好心情,都选购方便的物品时能让生活更轻松,在执行杂物减量时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找到自己的“适量”范围。

执行杂物减量时,心中会渐渐确定自己“物品取舍”的基准。以我来说,就是“使用的频率”。鲜少使用的物品肯定不需要,每天都会用到的方便商品则一定要留下。家事育儿愈轻松就愈幸福,每当发现有助于生活的物品,我就会立刻购买。

我几乎都是从网路发现这些商品。网路的普及,在家中坐着也能够获得丰富的资讯,邂逅各种物品的机会也大幅增加。我在判断是否购买时,会参考物品的说明事项与实际使用评价。但是仍难免有失败的经验,即使商品在网路上的风评很好,却可能发生“实际收到时发现太大了”、“太重用起来不顺手”等问题。

学到教训后,我在添购新物品前,会先到实体店面看过实物再做决定。由于我格外珍爱简约的设计,所以亲自确认尺寸、重量与触感后,也必须确认实物的外观是否能引发我“珍惜的情感”。

每天都会吃的莴苣,就用 OXO 的“按压式蔬菜脱水器”沥干水后,直接放进冰箱内。按键可以压进盖中,所以不会占用太多空间,相当方便。我一次会放入一周份量的莴苣,每天直接取用即可,如此一来,就不必每天为了制作生菜沙拉洗菜、沥水,大幅缩短备餐时间。

 

山崎实业的“Tosca 汤杓&锅盖立架”,可以避免汤杓或锅盖弄脏调理台,另外同属“Tosca”的砧板立架则用来当作沥水架,两者都是白色的简约设计,深得我心。

Pearl Metal的“剥蛋器”,煮蛋前先将较圆的一端放在上面按压,煮出来的水煮蛋就会很好剥壳。孩子们喜欢吃水煮蛋,因此每天都得煮上很多颗,这个工具就帮我省了不少工夫。另外贝印的“严选 100 刨丝器”,可以帮助我每天不费力地轻松切出胡萝卜丝。刨丝器的造型简约俐落,与我手边的珐琅容器风格一致,这也是我很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5 最重要的就是让心情舒服

虽说人生起起落落,但是坦白讲,人人都想要永远幸福。幸福的定义五花八门,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只要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我自己定义的幸福,就是“有舒服的心情”。即使赢得乐透的头奖,心中若是充满烦闷,就称不上是幸福;相反的,就算家境普通,只要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那就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遇到任何让惹人烦躁、心情不舒服的事情时,就必须想办法解决,别让自己深陷其中。有时烦躁的原因不见得是事情本身,也可能是“自己钻牛角尖”、“处理方式有偏差”造成的。举例来说,“同事批评我,难道是讨厌我吗?”因为这种想法而感到烦躁时,不做任何处理就无法恢复好心情,但是也不可能毫无根据地就转念为“算了啦,同事一定不讨厌我!”。这时,请先暂时删除“难道是讨厌我吗”这部分的想法,客观探索“同事批评我”这个事实,

再思考出有助于恢复心情的可能性。假设同事批评自己“工作很慢”时,说不定是在提醒:“再这样会被主管盯上,加油一点吧!”同事批评自己“很难相处”时,说不定代表对方“想和自己变好朋友”。

至于自己的猜测是否为真就先不管了,毕竟将对方的言论视为好意,不是为了对方而是为了自己。只要“找到优点、并集中注意在这一点上,好感就会增加”,这是人事物皆适用的道理。一旦认为“那个人其实是想和我交朋友”、“只是就事论事罢了”,再次看待对方言行时,心情就更不容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要是没有转换思考方式,以“对方讨厌自己”当作结论的话,日后不管对方说了什么,都会觉得充满了恶意。如此一来,就会使彼此间的关系更加恶化,“好心情”也会离自己愈来愈远。面对与他人之间的相处问题时,转念并不简单,但是仍然要努力练习转念的功力。

有句禅语是“壶中日月长”,意思是就连狭小的壶中世界,都会随着心境或宽或窄。宽心时能够感受到悠长的时光,让精神面畅游四方。同一件事情是好是坏全取决于看待的方式,只要能够将烦躁转化成舒服的想法,就能够让心情变得比原本更好。根据我的实际经验,都是因为我随时保有好心情,才会发生这么多正面的好事。例如:找到想找的东西、一直有兴趣的工作自动上门等。

我会专注于让自己保持好心情,归根究柢,“思考”这个行为,目的正是为了让自己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