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不是生病,生产也不是治疗,医院生产、居家生产、剖腹产、打减痛,拿到生产资料很容易,但当资讯爆炸,人人都想给你意见,作为母亲,到底该怎么办?

怀孕不是生病,生产也不是疾病治疗,医院生产、居家生产、水中生产、剖腹产、施打减痛分娩,种种考量所需的相关资料都容易取得,准备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产方式,应该不难吧?

答案恰好相反,资讯爆炸、参考经验太多,又需考量家庭成员的意见、孕产专业团队的建议,选择生产方式变得好艰难,令人不知所措。

于是许多焦虑的准妈爸,会先跳过生产方式这个难题,从采买妇婴用品、订月子中心开始准备。最后宝宝已经来叩门,来不及思考和准备,只能交给医护人员来决定,或是直接将其他人的生产经验设定为自己的目标,却感觉怅然若失。


图片|生动盟提供

可是生产没有标准格式,也不是像套餐点餐一般的选择题,想要追求友善、自主、多元的生产方式,更不该限于居家或是设备较佳之医疗院所,应该是能够广泛于应用于每个女性的生产情境中,符合产妇个别需求和期望。

生产方式绝非一道简答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探索各种生产选择、盘点自己拥有的资源、罗列各种困难、思索解决方案,才能摸索出一条最适合妈妈和宝宝的生产路径,最好的生产方式。

现在,和生动盟一起来想想,

生产让你联想到什么事物?

->这些事情对你很重要?

->要支持这些事物,在你目前身边的人和环境当中,已经有哪些资源?

->还有哪些资源是你需要却缺乏?有哪些方法可以取得或替代?


图片|生动盟提供

这张生产图,是生动盟今年母亲节活动“哪一种生产方式最适合我?”,活动成果之一,参加成员包括已怀孕、准备怀孕中、男性伴侣,虽然最初大家对生产的共同联想就是疼痛,但很快注意到,在疼痛之外,女性在生产过程还有其他心情和感觉需要照顾,例如好吃的食物和饮料、舒服的空调温度、伴侣的拥抱和按摩、专业助产师陪伴、医疗团队的支援、熟悉的亲友、猫狗同在、泡澡淋浴、坐生产球、听音乐、生产过程最好快又顺利……。

这样的生产想像图,不仅美好还很梦幻,真的能够实现吗?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助产所副教授兼系主任高千惠不仅十分肯定,还提出能够落实“适合我的生产想像”相关建议。例如生产前先参观医疗院所待产和生产的空间,事先询问是否可使用产球、自备水池、接受待产中变换姿势、采取跪趴或蹲踞等直立式的生产姿势。

根据相关实证,上述待产设备与活动,都有助顺产。泡在温水中让人容易放松。就算没有浴缸,淋浴也有同样效果;产妇还可以坐在马桶上,身体前倾,请陪产者从背后以莲蓬头冲淋温水。(如果产妇觉得淋浴或泡澡让身体发冷,就无须勉强)

产妇最害怕的“痛很久、生不出来”。高老师也有不同解答,“待产到生产的时间长短,个体差异很大,重点是要学会等待,待产过程大部分的时间最好能在家舒适放松度过,别急着到医院,第一胎尤其是。产妇不妨先假想自己会生个三天三夜,降低期望,挫折感就不会太深,待产过程中也不要计时,以免徒增压力,反而不好生。”高老师提醒,如果三十分钟内可以抵达医院,可以等阵痛每三分钟一次、每次痛一分钟,这时再去医院,通常是子宫颈已经开六、七公分,不会被“退货”。

不论产程或长或短,九成怀孕生产都是正常、自然、健康的历程,产妇要相信自己的能力。除了产妇本身的准备,伴侣的投入更是不可或缺。高老师常听产妇开玩笑说,怀孕过程中,伴侣的白目事迹多到可以出一本书,很多时候伴侣很想帮忙,却没有自信也不知该从何做起。她提醒,当产妇感觉痛、需要协助的时候,伴侣就是她心目中最有安全感、最希望依赖的对象,产妇和伴侣都需要被赋权、被协助,就好的方法就是双方一起参加生产教育课程。

延伸阅读:第一次怀孕,我选择面对自己的挣扎


图片|来源

生产方式是否能得到家人支持,也是许多产家所面临的难题。高老师观察,有些产家即便家人不支持,也不会被影响心情。但有些产家与原生家庭关系紧密,说服家人支持就是一大重点。其实不论产妇、家人、医护人员,共同目标都是母婴安全,只是一般人常有迷思认为医疗介入等于保证安全,专业人员也有义务用实证来协助厘清,没有一项医疗介入是百分之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高老师建议,产家若想选择由助产师接生,可以在产检面谈时邀请家人同行,面对面的沟通,有助调整彼此的疑虑和担心。

延伸阅读:妈妈最真实的生产心声:别再把孕妇当作“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