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表示,自己也身为人母,如果今天孩子吵闹,而不管教,那有一天他会怪罪母亲。你说你是母亲,但如果母亲的爱,只给乖顺的孩子,那你要的其实是一种顺服。

“养不教母之过”,这句话说的是权力,不是爱。


图片来源|《TVB》影片截图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于 6 月 12 日接受媒体《TVB》专访,以“身为人母”的角色发言,指自己是为了香港好,那些上街示威的民众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我打个比喻,我是一个妈妈、有两个儿子,如果我儿子每次都只会吵闹‘我就要这样那样’,而我也只是是迁就他......我想短时间,我们母子关系会很好;当这个小朋友长大了,却因为当时的任性,而我去纵容他的任性行为,他就会后悔:‘为何妈妈那时没提醒我呢?’”

与此同时,有站在镇暴前线肉身体挡的母亲,呐喊“我是人家的妈妈,这些年轻人都有妈妈,放下武器,好不好?”还有另一群香港在地妈妈群聚声明书,发言“特首,香港的孩子不用你作他们的母亲。请真正关注我们的诉求。”(出处:声明文件

从回家吧的角度,来看香港《逃犯条例》抗争现场;我们听见上位者们说,关爱孩子的母亲,会保护他们的肉身,关爱他们的需求。而是否在大多数的家门内,其实都还上演着林郑月娥的“母亲论”,或“父亲论”,以爱之名,压迫着整个家庭?

“养不教母之过”,是种权力行使

林郑月娥的发言,围绕着“你不知道什么是你要的”,“所以我作为母亲,我有责任纠正”。回到家庭内,这也是一个很熟悉的场景——作为大人,为父为母,先有指引和教养责任;为了孩子好,我们应该适时予以纠正。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家父长式权威。

但问题还包含了,今天一个小孩无论说出什么言语、提出什么需要,都容易先被当作是无理的要求。先入为主的观念,在无形中则成为家庭内的暴力行使。心理学家苏珊.佛沃便曾提及,质疑母爱是一种人类禁忌。孩子对于母爱的堪虑,将为自己带来痛苦、怀疑自我,以及羞愧感。当大部分的社会学家都在歌颂母亲,好像只要有了孩子,就能立刻知道如何养育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相信每一位母亲都能付出健全的爱,其实是一种妄想 [1]。

我们在父母亲被伟大化的社会氛围里,孩子首先信任自己的父母亲,即使在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也很少提出直接的对立。他们通常会先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过敏感?是不是有违社会期待?如果感觉到父母不爱自己,那一定有什么理由吧?接着可能进入“我这么做,会得到任何支持吗?”的无助循环里。

在这里头,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家庭内的权力分配,以及“养不教母之过”如何强化这样的结构。今天林郑月娥的发言,意图想唤起华人社会认同的普世道理——一个母亲,会因为爱他的孩子,而付出相对应的责任。但事实是,这不能代表母亲,或者父亲,就永远是对的;也不代表孩子该被噤声,失去发言的资格。

在爱之前,他们谈的是权力,那么所谓的母亲之爱或父亲之爱,哽咽、眼匡泛红的发言,就只是一场滥情者的荒谬言语。


图片|立场新闻提供

如果母亲的爱,只给乖顺的孩子

6 月 12 日傍晚开始,就在林郑月娥作完这场访谈后,香港警察开始对金钟集结的民众行使暴力镇压。

香港政府宣称民众是“暴民”,你不乖了,就只好行使公权力;从国到家,这很像我们熟悉的,家庭内的打骂教育。然而吊诡的是,很多时候,家长打小孩,常常只是做给别人看的:让别人知道,我是这样管教他,我有行使该当的责任,作为父母,我并不失职。

但从人民与国家,到孩子与父母,彼此应建立的是相互沟通,在交流中相互成长的关系;而非单向式的抛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及家庭健康上,都是一种伤害的根源——当我永远,都无法好好表达自己,那我们的未来,就不值得被期待。

还可以继续看到,顾了家长颜面,那谁来顾孩子们的?在公众场合被教训、打骂的小孩,同样遭受众人目光,且是被指责的那方:“你就是调皮,才被惩罚。”感觉到世界没有人会站在自己这里,而且一切的权力对等、被剥夺的支持,都是由自己的父母起头。孩子在心碎。但就如同前述说明,他们很少在第一时间质疑自己的父母;而是会反过来怪罪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妈妈她不爱我?

“你不乖,我就不爱你了。”是大人们很爱说的话。但承认吧,你根本没有那么爱你的孩子。这只是无爱父母的无理台词。你说你是母亲,但如果母亲的爱,只给乖顺的孩子,那你要的其实是一种顺服,非健康的亲子关系、落实实质的家庭意义。


图片|立场新闻提供

那天,警棍、辣椒水、橡皮子弹,所有关乎父权权力行使的代名词,落在一个个香港“孩子”身上,皮肉之伤,疼进骨子里。

如果这真的是他们所说的家,在那一刻,失家感是很明确的。因为家应该是一个共同建立的、庇护彼此的场所,而不应该让你受伤惧怕的地方。

而如果今天,行使者暴力者是父母们,那别说你是我的父亲母亲,我要的家,从来不在那里。

林郑月娥说,“我打个比喻”,但你打的比喻,并不恰当,因为从头到尾,你都想错了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