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不要去交换学生?当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又陷入选择困难的焦虑:分享五种实用心法和经验,让你在转大人的路上,少一点摇摆不安。

学期接近尾声,身边的朋友开始讨论从暑假到未来一年有何规划,总会有早早就规划好一切的人,他们手握着理想的蓝图,清楚自己的目标,而你站在同样的人生交岔路口,却深感迷惘。你开始担心未来一年的形状,害怕自己成为赛跑中落后的选手,又或者,其实是恐惧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

转大人的话题像是被按下开关钮,在成长的某个时间点,忽然倾泻而来,你感到无从招架,但其实你并不孤单。当年我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很向往去交换学生,能在国外的学习,并趁机旅行各地,是多麽梦幻的经验。然而,多方考量个人动机与金钱、时间成本,最终,我在已经拿到资格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今天,想从“交换学生”的切点,轻松地聊聊,当我们遭遇人生选择障碍时,有哪些思量的面向与工具。

是不是我没有这个经验,我就输了?

那年,大部分的人签下“交换学生同意书”,而我看着萤幕上的交换学校分发结果,心想:还有最后一次放弃的机会,我该如何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当时我正值大三,一个渐渐脱离大一大二玩社团、参加活动、夜冲夜唱的年纪,开始要为较远的目标蹲好马步,做好准备,而交换学生是选项之一。它拥有数不尽的光环,包括:实际体验外国教育方式、学习第二外语、选修非本科系课程、认识外国朋友⋯⋯。同时,若你也看过交换学生的经验分享文,或许也会被交换学生带给人的“内在成长”吸引跟感动。

反之,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交换学生只是为了玩,不仅没有学习意义,还浪费时间、浪费钱。常有的论调是,与其花一年出国交换,不如去实习,在职场上获得实战的技能。或者,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与其花成本去交换学生,不如把资源放在念研究所,经验 CP 值更高,还能拥有学位以及在国外工作的机会。

在这几种声音之中,我发现,其实我不确定自己的声音是什么。

延伸阅读:【蔡宜桦专栏】一定要出国才能踏出舒适圈?


图片|来源

最难的选择,是“放弃”

从申请交换学生到公布学校,约有半年的等待时间(依据学校与个人申请状况而异),而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为什么我要花半年 / 一年做这件事?”的答案。结论是,即使做了这个选择,可能都不会有答案,但有没有“想要知道答案的渴望”是关键。

交换学生最使我渴望的拉力是,能够就地培养第二外语的语感,以及体验不同于本科系的课程。然而,当学校分发结果出炉,我明白,其实跟大学入学考试的情景一样,能够真正去到自己梦想学校或国家的人是少数。到那一个瞬间我才意识到,当拉力减少,即使我有了资格,也少了驱动自己的热情。

少了热情与初衷,我萌生放弃的念头,但多数人在面对这样的结果,会选择退一步折衷,说得严厉一点是将就于分发结果。长久以来,无论是环境教育或社会眼光,主流认为:有资格为什么不尝试呢?这是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没有人会教你“放弃”这个看似消极的选项。但在抉择时,我们无可避免会遇到“想放弃”或“必须放弃”的时刻,在此同时更有四方声音会想介入,又让局面更加混乱。

以下分享,不针对应该要 / 不要去交换,而是以“交换学生”为饵,还原当时思考的脉络,提供正在迷惘的你可参考的解方,希望能给你指引。

五道心法:诚实地面对心之所向

  • 动机审查
    初心不是每日心心念念的平安符,是在低潮困顿时,拉我们重回轨道的救命绳。因此,拥有起心动念的能量很重要,即使它是一个“单纯想出国”的冲动,也非常珍贵。常常有的说法是:“不要因为大家都去交换,你也觉得自己要去”其实,无非就是要我们好好抓住产生动力的瞬间。

    “动机审查”是在任何面试常见的阶段,让面试官了解你“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将往哪里去”。换到交换学生这个主题—若你当自己的面试官,你会给予自己通过吗?
    可以练习套用动机审查的面试问题,在“不事前准备”的情况下,直觉地写下来或找一个信任的人说,用 5 - 10 分钟就可以快速检视自己是否有底气的方法。
     
  • 心智图
    或许你对心智图(Mind Map)并不陌生,尤其针对想做的事很多,但总是选择障碍的人,推荐使用这个工具。它不需要像某些专业的心智图要是一张很精美的图表,也不需要一画出来就很有逻辑,即使是单点散状的,再慢慢牵起彼此的关联,也可以带来思考上很大的帮助。当我们把大脑的思绪图像化,想法变得有既视感,能被更好的理解与反刍。


写在 2017 年,当时大二。图片来源|乙妤

以思考交换学生的心智图来说,可能有的考量除了动机以外,还会有:经济状况、时间管理、学业表现、实习打工、感情关系、其他机会成本⋯⋯,一时之间很难概括,就试着写下来,结合其他方法,加乘评估吧!

  • 人生年表
    针对想做的事很多,但总是抱怨没时间的人,强烈建议写一张未来五年的“人生年表”。在表中,找一个习惯分野时间的方式(譬如:我使用学期),在对应的时间写下想做的事要在哪些时间点发生,或在哪些时间点开始准备。


写在 2018 年,当时大二。图片来源|乙妤

写完之后,你可能还是会抱怨时间不够用,甚至发现如果要做完所有事,要花超过五年,没有这么多青春可以挥霍。年表便可以帮助贪心的我们做出取舍,筛选哪些选项具有时效性,一定要在某些时刻被发生,哪些可以用别的方法达到一样的效果。

另外,它同时也能作为日后目标检视的工具,在一年后、两年后翻出这张表,或许会发现有些目标实践了,有些梦想换了,有些任务正在努力,而让生活保有更多弹性,有余裕迎接未知的礼物。

  • 双盲测验
    针对以上方法用脑思考的方法,若你相信直觉,认为身体有灵性,也提供一种聆听“身体直觉”的选择。
    在此的双盲与学术的双盲无关,而是拿两张 A4 白纸写下自己犹豫的选项,譬如:要去 / 不去、选项 A / 选项 B,盖住放在地上,并请人洗牌,让自己无法辨别。
    接着,深呼吸吐气,跟着直觉站上其中一张白纸,感受身体是否摇晃?是否沈稳?或没有感受?再来,站到另一张白纸,重复刚刚的感受练习。
    最后,翻开白纸,对应身体在不同选项上的回馈,聆听随之而来的内在提问,或许会从中有新的发现,或确立自己的方向。
     
  • 4+1 聊聊法
    说话,是语言组织的过程,同时也能让想法整合。如同在大脑中写程式,将一连串的编码转译成能沟通的语言,当我们透过说话,让大脑听见自己的想法,使思考再生。

    针对下决定会摇摆不定的人,可以找人聊聊,但不要多,4 个刚刚好。4,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的人:有这个经验的人、你信任的人、你的亲友、出社会工作的人。这几种人能帮助我们更多面向地诠释抉择,提供不同的判断角度。而 1,代表的是 1 个人独处 1 小时。在寻求 4 个不同背景的人建议后,给自己独自消化梳理的时间,并和自己约定以此做出选择,不再动摇。

没有最好的选择,但有适合自己的路径

在经历一番挣扎,最终我选择放弃当年的交换学生资格,事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样做?你不怕后悔吗?看到身边有人在国外体验异地生活时,会羡慕、会陷入“早知道”的轮回是人之常情。然而,也清楚知道有真实地盘点跟厘清过症结点,所以支持了后来的自己能活在当下,并明白:

取舍是一种必须,它使我们脚踏实地,而灵魂轻盈。


图片|来源

其中,有趣的发现有二,一是当我经验过一次犹豫非常久,但最终仍铁了心放弃的过程,我开始学会去辨别哪些感受代表了“其实我当下没有很想做这件事”。我们很容易因为外在因素,而忽略了自己真实的意志,甚至会欺骗原生的想法。透过个人的实际经验与记忆中的感受,能帮助我们在下一次面临到更困难的选择时,以更短的时间做出最适当的决定。

延伸阅读:【职场通信】出国或留下?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甘心

另一个有趣的是,当我回顾当时的思考脉络,发现此时和一年前自己所列的心智图、人生年表只有 3 成相像,2 成还没发生,5 成意料之外。这个经验告诉我们,设定目标或使用任何心法的重点不是在做出一个 120 分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它不存在),而是帮助我们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生命充满惊喜,随着时间跟其他经验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有时放弃了一些选择,有时转了一个弯,多走了一些路。抱怨有时,迷惘有时,但也因此看见了原本没有想像过的美景,感到欣喜。我们走过的路都会有意义,做过的选择都不将是白费,你有能力成为未来在等待的某一种人,只要你相信。

希望把这样的整理,分享给正在岔路旁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