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建立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地影响到成人以后的恋爱态度,并以此对待他们的伴侣。今天,我们聊聊既讨厌亲近,又害怕分离的“矛盾依附型”。


图片|来源

文|林佳仪

以前在澳洲当保母时,曾遇见一名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女孩。初与她母亲面试之际,便与她表明因为当时在澳洲签证即将到期的关系,只能服务一个多月,下个月便要前往纽西兰旅游然后返家。

母亲因为事务繁忙(是澳洲最大银行的高阶经理),因家中上任保母临时离职,暂时无人料理家务,同意我以短期协助、不必签约的方式暂时寄住在家帮忙料理家务、照料小孩。

在面试过后,起初小女孩与我的第一次会面展现得十分热络,不断的分享她的文具与玩具给我,磨蹭、亲热、探问我的喜好。但是在她母亲以口头告知她(打预防针),我在他们家只能待短期的时间之后,她的态度一夜之间有了超大转变。

不肯乖乖在预备上学的尖峰时段合作穿衣、看到我就臭脸跑开躲避、放学不肯跟我回家,让我追着跑却差点在人行道上滑倒滚到马路上。有时愿意跟我玩,但有时我挨近她想要跟她玩时,又臭脸跑开。

我以前与孩童相处的经验,从来没有不受孩童欢迎过,因为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向以前工作过的儿童身体教育团体的前同事抱怨兼求助,其中一位同事因为从事儿童艺术治疗的经验,提醒我她可能是反抗型依附(Resistant-attachment)的心理类型的儿童。

或称矛盾型依附。

此类型的小孩即使当主要照顾者就在身旁时,面对探索和陌生人时依然会感到焦虑。

当照顾者离开时,小孩会非常的沮丧;当照顾者回到身旁时,小孩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照顾者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照顾者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反抗。

从此之后,我慢慢将一连串的线索串起,小孩因为上任保母的临时离开,顿时失去照护者,双亲因为在外头工作忙碌,于是把照护者的工作“外包”给居家保母,但是却没有体察到小孩的情绪变化与心理依附状态,没有好好的教导她学会“如何告别与接受有人会离开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处理情绪”这件事。

而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态度,因为他们在恋爱时会采取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爱侣。

这是一个忙碌家庭里常见的隐性现象,却活生生地展现在我的世界。

到现在我依然可以回忆起,她在家里央求爸爸过来陪她玩,但是爸爸忙着检视她从学校带回来的通知函与成绩单,没有及时依照她所要求的陪伴。

我在旁边旁观失落的她,感到很不忍心,于是走过去打算陪她,她眉头一皱沉着脸,小小地身体紧绷地逃开了。

父母对待孩子都很慈爱,有需要时很愿意照顾家庭与他人的好人 ,每天都很努力的工作赚钱,让孩子上当地很好的私校及为了增强未来竞争力去补习外语,但是却忽略了女儿的心理与时间陪伴,疏忽了陪伴与沟通是教导她生命议题的开始。

小小年纪尚不懂得如何表达情绪、以及处理大人无法时时陪伴,必须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失落痛苦经验里,我感到心疼却因旁观者角色而无能为力,只能暗暗发誓,未来的自己在养育孩子的生命里,绝对不要重蹈覆辙。

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往居家创业这条路上、有规划地高效发挥工作产能、鼓励他人与自己,不让过多工作与物质需求占据生命时间的隐性原因。

陪伴与沟通是教导孩子自身生命议题的开始。

同时,也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发展依附关系,学习如何与人展开关系,影响生命与看待自己的开始。

 

快乐内在小孩从小开始:内在小孩快乐牌卡|女人迷 x 谘商心理师苏绚慧 x 插画师施暖暖疗愈之作,心理疗愈牌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