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自由工作者,所以我开启了常人难以实现的“旅居”生活:到台南短居。旅居生活教我的,或许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要什么事都通抓,该放手的就放手,反而会更快乐的哲学。

自从去年到清迈旅居一个月之后,我就爱上这样的生活体验。

以前我是被栓在公司的上班族,休个两天假都要早早请示,递假单以前还要捏着指头计算,怎样请可以玩最久、请的天数又最少。直到四年前,我递出人生最后一张离职单,从此只要不饿死,想在天底下哪个角落躺多久都没关系。因着自由工作者的罕见特权,我开启了常人难以实现的“旅居”生活──放不下台北的家人和感情,那就偶尔出个远门,想去的地方小小住一下吧!到某个有兴趣、想好好地,跟那块土地耳鬓厮磨的地方,找个房子,付一个月的租金,提着简单的家当,就能安顿下来。

为什么这次要选台南?总会有人问我。可能因为我喜欢古城吧,就像清迈那样的地方,走到哪里都有故事、都有倾颓的砖瓦、都有人去楼空的美丽与惆怅,只怕你不想懂,不怕它没有深度让你懂。那天我提着行李,入住了网路上找的月租房,老房子的分租出来的单人空间,简单的一桌一床一书柜,共用卫浴和厨房洗衣机,有一个室友,文文静静的,她早起我贪睡,她早睡我夜归,作息很不一样,没有磨合的困难。


图片|来源

以前我以为旅居只是换个地方住,拉长时间的玩乐,靠着异乡的新奇,把原本生活的沉闷代谢出来。但来台南之后,我发现自己只对一半。之前我在清迈住的是饭店,日日有人打扫铺床,语言也不通,没办法做心灵个案,每天就只能玩、按摩、偶尔写文章,身心要不舒爽也难;但这次来到台南,书稿、专栏一样都不能少、谘询个案排很满,还有开课,工作总时数相当惊人;老房子也不比饭店时髦,不比台北的家方便,虽然要什么,东凑西凑是找得到,但是得诸多将就。

可是我问自己过得好吗?答案却是大大地点头。即使工作量跟台北一样重,在台南工作时的心情,却比台北轻快非常多,原来不是工作量的问题,那到底是什么?我回头细细比对“旅居生活”的各项元素,挖掘出两件最大的不同点──他们在日常中影响我们很深,只是我们平常是浸泡在锅里的青蛙,没发现自己已经被滚水烫伤了。

影响生活元素之一:噪音,是精神的过敏原

来到台南以后,除了第一晚不习惯以外,之后夜夜都像绑了铅块一样,咚地一声就沉到睡眠的海底,下次自然醒已然天亮,我不知道该为自己高兴呢?还是为了人竟然可以只因为“找回生物本能”高兴而悲哀。从小到大在台北住惯了,近年还搬到人口稠密的住宅区,楼上刺耳的钻墙声、隔壁新生儿倔强的哭闹声,咚咚咚的踩踏地板的玩闹声,货运猛踩油门飙过的引擎声,房门外永远有人时不时叫你的大喊声,是我日常的生活节奏。

埋在噪音里过日子的人,很难发现噪音影响的剧烈。精神被一点一滴的敲出裂痕,睡不安稳是正常,却以为自己有睡眠障碍。来到台南之后,我每天都睡得像婴儿一样,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环境噪音。我在台南的住所位处小巷,完全听不到马路的车声;社区人口高龄,没有小孩没有装潢,只有老人家静静地在门口晒太阳,连骑摩托车回家,引擎都会划破巷弄的宁静。唯一比较巨大的声响,是上空偶尔有战斗机掠过,但三五秒后,依旧安静到只听得见电扇嗡嗡运转,以及自己敲打键盘的声音。

少了噪音,身心日日轻盈愉悦,思绪不被打断,情绪自然稳定,晚上睡得极好。才发现原来噪音,是很多人的精神过敏原。

赶着在回台北前买副好一点的耳塞,以后不用客气,觉得台北吵,耳塞随时塞上就是了。


图片|来源

影响生活元素之二:想要更好,反而更烦躁

第二个旅居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生活“无法控制”。

虽然我喜欢老房子,但真要从物质条件讲,老房子的居住品质不能算非常好。浴室是旧的,洗澡的水不稳定,莲蓬头冷冷热热;厨房的流理台是旧的,磁砖缝灰灰黑黑,瓦斯炉的火很难开。冷气是旧的,时冷时热,纱窗是旧的,沟里有一层灰尘;还有,台南蚊子很多,我开门都要用冲的,腿却还是好几个红肿。但是我喜欢啊!喜欢得要命,喜欢老房子的气味,觉得它就是这样,是我要习惯,不是它来配合我。

我顿悟,为什么住家里什么都有,却很容易焦虑──因为,人有太大的控制权。

旅居的时候,住的是你没有控制权的地方,厨房水槽旧?哎呀,能用就好,老房子本来就这样。瓦斯炉不好用?哎呀,有已经很不错了,还是开开心心地煮泡面。洗澡水冷冷热热?哎呀,太热转冷一点就好了,夏天不用那么计较。如果是在台北,早就皱着眉头开始洗洗刷刷,一边碎念家人都不整理,脑中想着要怎么叫修瓦斯炉,一边考虑莲蓬头要不要换新的,同时思索问题是不是出在水压上。

一旦有太大的权利,就会开始想控制;人一旦开始想控制,就会看到什么都不顺眼;

当眼里看到什么都不顺眼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把快乐的权利交出去


图片|来源

很吊诡的是,人在“没办法”的时候,才会随遇而安,反而比“有办法”的时候更快乐。我在想,有些国家物资缺乏,什么都将就,幸福度却很高,是不是正因为“没有选择”,反而更容易接受当下呢?因为他们拥有的,是“现在这样也很好”的快乐,而不是“拼命追求更好”的短暂愉悦。

话又说回来,其实不见得要把自己过得很克难、或是放弃提高生活品质,才有办法获得这种“顺其自然”的快乐。“旅居生活”教我的,或许是一种“心态”,一种不要什么事都通抓,该放手的就放手,反而会更快乐的哲学。

如果你对目前的生活感到焦虑,不妨问问自己,手上抓了多少你想让它变“更好”的事?如果有十件,至少先放手三件,接受它原本的样子──你可能会讶异:没有拼命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实也能过得“很不错”。

妳也想来一次短居生活,看看可以“放手”多少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