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理科太太,家的问题千奇百怪,还常常埋得很深很广。家那么难,但为什么人类还是锲而不舍地,成家、买家、回家?她说,这是动物本能,可以回家,为什么还要流浪。

2018 年夏天,理科太太在 Youtube 上架她的第一部影片,用科学聊生活,干干净净的背景,从不冗赘的字句,收敛着空气里的滥情。

“嗨,大家今天过得好吗?”

上百句问候开启的一个个理科视窗,但最热门的,却是理性解释你为何陷入恋爱、为何走不出情伤、还要多久能好呀?理科太太爱情教室,良药苦口,可能比两性专家的嘘寒问暖还快速有效。 于是,短短半年时间,她的频道累绩获百万粉丝订阅,成为台湾成名速度最快的前三名 youtuber 之一。

她说,人类的感情行事、七情六欲,不要怕,理性因子可以带你到更好的地方。

而爱情讲堂说得很多,我问理科太太,人类感情里最复杂的,有时候是亲情。这次想找太太谈家,想知道这样盘旋纠结的面向,有没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解方?血缘、家人、家,他们说的与生俱来、心之所向、生命的归属,我们却常常觉得又刺又痒。回家,会不会是对现代人类来说,最难走的一条路?

专访上篇:专访理科太太:人为造家而坚强,为保护孩子而脆弱,这很科学

家是系统,但要把家人当作个体

“这个问题真的很大啊。”要谈家,理科太太劈头对我说。关于家的难题,又深又广,不是科学三言两语,就能深入的情绪敏感地带。

“但我们可能要去思考,有多少人真正愿意面对这个问题。”其实面对情感问题,身为现代人会有的知识是,我们会知道有一些管道能够协寻。譬如谘商,或找朋友调停。

只是,如果你今天跟你妈大吵一架,你会去看谘商吗?“你应该也会觉得太麻烦、就算了。”家庭问题这件事,如果我们假装没事,日子好像也能过得下去。比起正面冲突撕破脸、可能一辈子碰不了面,或者断绝血缘关系的莫名恐惧和自责,我们更趋向让问题藏在心里。

“而且在中华文化里面,会告诉你不能割舍掉你的家人。”我们聊到血缘的牵扯,所谓血亲之亲,好像真有那么亲密。于是在问题之前,我们顾虑着这样的羁绊:“我们可能会觉得,我就忍下来,就继续对他好,好一辈子,看会不会有所改变。”

在华人文化里,因为较不善于沟通、表达,再加上又臭又长的千年孝道,过度为一个现代人熟悉又无可摆脱的名词,情绪勒索,心上的痛。

“但在谘商师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些人就是对你的人生都有害,你应该要直接离开他们的。”在许多谘商的案例里头,伤害你的人,可以是你的父亲、母亲,或兄弟姊妹。

而这些勒索,对于双方的关系非但没有帮助,也会继续伤害彼此。像无限深渊,你为爱,所谓的亲情、孝道所捆绑,一辈子逃不出来:“当这个人真的在伤害你的时候,你离得开他吗?”太太抛出这个问题,但没有答案,只滞留在空气里,像滞留的亲情难题。

我们继续聊到了“孝顺”两个字, 在“孝”下面,是“顺”,顺从的,无异议的。而太太单刀直入地告诉我,这个词,已经有点过时了。

“像很多长辈会觉得,你要听我的话你才是孝顺。但如果长辈是错的呢?你还要继续听他的吗?”

“美国没有养儿防老这件事。父母生下小孩,是父母的选择,他们有义务把孩子养育到成年,之后就要去过自己的人生。他们也不会去期望小孩要报答自己。”走过美国文化,她说,英文字汇里没有孝顺这个词的。

但她转头告诉我,她当然非常爱自己的父母。只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新的生命、独立的个体,而非架构在我们父亲或母亲身上。“比较健康的是,亲子间保持着很友好的关系,譬如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小孩来照顾他,我觉得那是非常天经地义的事。”让亲情回归到爱的本身,而非遵从。

“而且你真的要跟家人保持良好关系啊。譬如你以后会有什么医疗上的需求,像你可能会需要肾脏、骨髓,他们都应该会是第一顺位。”太太说得言之凿凿,我想着,有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严肃的家庭话题听到这,就忍不住笑了。

恩,是理科太太啊。

人为什么要有“家”?

于是,在这个世代我们发现,回家可能很难,不是每个家都能够让人得到真正的休息。譬如,回家反而会感到压迫、紧张、可能会无法与家人沟通、可能想爱却无法靠近;或者可能有某些创伤,埋在家的深处,却无人愿意处理。

如果回家那么烦,为什么人类还是想回家?

“如果不用睡街上,我们当然要回家阿。”太太又是一个肯定句。

她说,科学解释,就跟所有的动物一样,麻雀躲避老鹰,倦鸟要有归巢,可以得到暂时的休憩。对人类而言,所谓的天敌,可能是在外你想要逃避的工作、人际、责任与角色,回到家,你可以只做自己。家是能量场,让你休息、喘口气以后,可以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

“只要是动物,都会需要这样一个地方的。”所谓家,是你居住的巢,可以躲避天敌、在里面很安心的待着。而在太太的美国台湾两地为家经验里,一个人,可以有很多这样的住所。心之所向,重要的是心,而非房子本身。

所以最终,人类所需要的,其实就是那份归属。是哪间房子也好、哪种形式的家人也好,只要可以给你这样的归属,哪里就能为家:“家是可以自己定义的。”

“譬如有些人一出生就没有家人,但他们可以另外建立属于自己情感支持系统。”少了亲情、少了家人,好像容易被社会认定为不完整的个体。但太太提到,她并不觉得少了原生家庭,就会失去方向。

“不然现在大家为什么可以这么快就交男女朋友,分手后又那么快变陌生人?”她说,人的可塑性啊,很高,情感的容受、需求的代替与满足,你要什么,就试着去建构什么吧。那会是属于你自己的。

像我们说到的那个鸟巢,你建筑的处所,把你爱的人放进去,把食物放进去;如果你原本没有家,或者你的家很糟,你不要回去,你可以自己建立归属支持系统。

因为人都需要有家,但回家,应该要是件舒服的事。

我想到太太说过的,一个空间里只有床有厕所,对她而言就可以是一个家了。那是个多麽回归生理需求本位的答案。但回头一看,要满足这样的基本需求,我们却得绕这么大一圈,讨论那么多家庭难题。难怪当我问起太太,如果可以选世界上任一个人当家人,她说不要啊,要选家人,老公老婆小孩,可能会有三分之一个机率选错,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她又说,劝大家,维持家人关系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会讨论爱情、讨论健康,但很少愿意把家庭的议题摊开来谈。因为家可以牵扯到的问题太深太广;我们聊到“回家吧”现在提供这个地方,给一个指引,让我们开始去谈论,或许这也是大家会需要的。

家人之间,太近了容易吵架,远了又会孤单。家现在变成一个一个单元,规模也越来越小,就是因为人多了复杂,我们能应付的有限。

但在这个有限里面,能做的,人会尽力去给。为的只是,

如果回家可以,我们何故流浪。

理科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