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世代,为什么孩子把手机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父母又该如何正确陪伴他们?专家提示,不同年龄层,要有不同对策。

已有好几起因手机被爸妈断然没收而引发亲子决裂的震撼新闻。前一阵子,台北有一名才五年级的孩子因手机被妈妈没收而跳楼身亡;中国辽宁省一位父亲盛怒之下把孩子的手机从窗口丢出去,没想到孩子为了抢救手机也一跃而下,当场气绝,父亲抱着躯体痛哭失声,但已回天乏术,引得路人不断叹息:这孩子真傻啊,真傻啊……

为什么孩子把手机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

在一九九五年到二○一二年之间出生的孩子,从小是由“智慧型手机”陪伴长大的,被称做“i 世代”。他们在手机上游戏,在网路里跟朋友哈拉、找同温层取暖、拚网路人气;他们看影片找乐子,用手机听音乐;在网路上追随网红,他们也习惯用手机搜寻资讯与自主学习,更在网路上大胆秀自己。他们不知道没有网路之前的世界长什么样子,对i世代而言,网路才是真实的世界;而手机,则是他们的:

朋友群+宠物+百科全书+游戏机+收音机+电视机+电影院+购物商店+?????

“马斯洛需求层次”显示,人类第一层的需求是生存,也就是需要空气、食水和住屋,但这个层次显然让i世代欲求不满,在这之前,他们还有两大迫切需求,那就是 Wi-Fi 和电池。

当我们塞给i世代一支手机,把他们的全世界喂饱喂满之后,有一天,又断然将手机剥夺,不就等于亲手把他们的整个世界毁灭?这也难怪,对i世代来说:

失去一支手机=失去了全世界=失去存活的意义=干脆去死


图片|来源

对手机又爱又恨,i 世代更忧郁

然而,i 世代拥有一支手机,从此就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吗?错!

公益组织 Common Sense 调查全美十三至十七岁的青少年发现,他们对手机是又爱又恨。

有七成的青少年感觉自己受到科技业者的操控,而且,竟然有四成青少年渴望回到没有社群媒体的单纯生活。他们坦承,社群媒体使他们无法专心做功课,也没有办法好好睡觉。

智慧型手机虽然让生活更方便、更丰富、更有趣,但他们却没有更快乐。全世界青少年不分种族、不分贫富,愈来愈忧郁。

《大西洋月刊》一篇调查报告指出,二○○七年以来,青少年的凶杀案件已经下降,但吊诡的是,自杀率却上升。根据二○一一年的调查,十四岁青少年的“自杀率”二十四年来第一次高于“杀人率”。

大学生愈常查看 Facebook,就愈感到不快乐;每天上社群网站,而不是经常与朋友见面的青少年更觉得孤独;八年级的社群媒体重度使用者,罹患忧郁症大增了二七%,而经常运动、参与宗教活动、花时间做作业的青少年,忧郁症比率比较低。

使用社群不是可以让自己更有社会连结感吗?为什么反而不快乐?因为青少年正寻求自我认同,渴望被同侪接纳,所以特别在意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活动独缺自己,或者别人比自己受欢迎,玻璃心很容易碎满地。

智慧型手机也大大影响睡眠时间与品质。二○一五年调查青少年睡不到七小时的人,比起一九九一年竟然多出五七%。这也难怪,智慧型手机的创造者贾伯斯都限制孩子使用手机。

不同年级需求不同,手机管理也不同

在给孩子手机的同时,亲子双方应该坐下来,好好讨论、约定使用规则,让孩子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需求,爸妈也要坦诚诉说自己的担忧。否则,如果孩子已习惯以手机为伴,最可怕的管制做法就是:突然没收,或者重罚。

阿德勒学派的心理治疗师狄克梅尔博士(Don Dinkmeyer)认为:“高频率的处罚、随便的没收,会引起孩子愤怒和反抗,特别是由大人单方面自行决策处罚。”所有骇人听闻的悲剧,如因手机跳楼、离家出走等,几乎都是因为爸妈一气之下断然将手机没收而铸成。而约定的原则,应该依据中高年级、国中、高中孩子的心智成熟度,以及对自主权力的要求,而调整做法。

高年级以下

多半使用家里的网路,爸妈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做适当控管,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电信公司的网路时间控管系统(比如中华电信有“Hinet 健康上网”时间管理),只要设定好网路开放时间,爸妈也以身做则,全家自然能形成固定的生活作息。

国中阶段

此时期的孩子非常重视同侪,因此手机成为重要的社交娱乐工具。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高张,绝对不适合高压与重罚,双方一定要以“和平、友善、相互理解”的方式,一起讨论使用规则,让他们清楚手机怎么影响他们的生活作息与学习,怎么订定规定才能帮助他们专心学又能放心玩。

把约定清楚写下来,张贴在明显的位置,约定的内容包含:每天使用的时间、该怎么保护自己的个资、发文时的禁忌。

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以“帮助孩子做好自我管控”为由,由亲子双方一起讨论“违约时要付出的代价”。这可不是处罚,而是让孩子藉由经历“合理的后果”来强化自我约束的能力。

所谓合理的后果,是以孩子“自己”认可的方式来处置,比如使用时间超过十五分钟以上,或是睡觉前未能把手机放置家中的公共领域,则第二天取消使用权利。

高中阶段

此时孩子已逐渐接近公民的年纪,他们会更加认定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更强烈要求亲子间地位平等,因此,愈来愈无法接受国中时期“监督+规定”的管理模式。

特别是如今的高中生有更多机会仰赖手机,比如说,仰赖班上的 LINE 群组做为联络管道,社团活动也需要频繁的联络与讨论。智慧型手机几乎已成为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必需品。

从高中开始,手机逐渐集“学习+社交+娱乐”多功能于一机,因此,高中生需要更大的使用自由度与更纯熟的自我管理能力,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是不能管,而是慢慢地转变为大范围、大方向的管理。例如:

· 读书时至少间隔三十至四十分钟再检视手机

· 睡觉前将手机交出

· 大考前一到两周限制使用或缩短使用时间,并要求维持一定的学业表现

· 学测前半年缩减使用时间

其余时间则交由高中的孩子练习自由管控。

孩子一旦有了智慧型手机,就像进入热恋期,总是人机形影不离,每个一拿到手机的孩子几乎都要花上一段必要的“时间成本”,经历被手机牵绊、控制,甚至整个生活步调被打乱的过程,才大梦初醒要“自我调整”。

对听不进忠告的孩子,就让他自己去想清楚;若是想不清楚,就放手让他们搞砸几次吧!心理学家多琳.道金马吉(Doreen Dodgen-Magee)说:“‘自然后果’是最好的老师。”有些人就是需要机缘去琢磨出“与手机互利又不干扰的相处模式”。而一味的监控,可能更延后了孩子学会自我控管,就让“苦果”逼使孩子自我觉悟,才能操练出“断舍离”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