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问题时,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是厘清问题发生的原因,还是先把责任撇清呢?当我们首先为自己辩解,抱怨对方的那一刻,我们或许会觉得能发泄心中愤懑,但这种短期镇痛药真的有帮助吗?

不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才能行动

分工概念的 A 面是“不要把别人的困扰揽到自己身上”,这还不全面,分工的 B 面对我们也很有帮助,那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其实都知道,抱怨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它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双方的关系对立,但即便如此,抱怨还是无处不在,看看以下这几种说法: “我这么不开心,都是你造成的。” “妈妈忙成这样,都是因为你这个不听话的小孩!” “我为什么生气?因为老公靠不住啊!” “真倒楣,遇到这样的员工!” “如果男朋友体贴一些,我也不会变成现在这样了。”

是不是很耳熟?遇到问题时,我们可能会在第一时间为自己辩解、抱怨对方,认为自己的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所以对方要为我们的痛苦负责。这样想的那一刻,我们或许会觉得能发泄心中愤懑,但这种短期镇痛药对我们真的有帮助吗?显然没有。

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

我有一个学员,她和男朋友已经交往了三年,后来男孩去了上海,她放弃了家里替她安排好的工作,背着行李也一起去了上海。在她心里,坚信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感情才能长久。可是现实总有另一种样子,在上海生活不到半年,她和男朋友就开始了没完没了地争吵。

女孩经常会抱怨:“你天天在外面加班、应酬,每天都这么晚才回家,你有没有想过我?你有那么多朋友、同事、客户要陪,而我呢?我只有你啊!你怎么不多陪陪我!”男生往往都敷衍地回答:“我错了,我错了,我下班就尽快回来陪你。”

一旦男生有一点疏忽或不耐烦,女生就觉得非常委屈:“我是为了谁才来上海?还不是因为你!我在这儿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我就只有你!现在连你也这样对我!”

她越是这样想,就越觉得自己的“悲惨生活”完完全全是男朋友造成的。可想而知,她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一个“向下螺旋”,女生越是想紧紧抓住,男生越是回避。有时候即使没有应酬,男生也会选择在公司待到很晚才回家。

很奇怪对不对?明明女生是为了能让男朋友安心地工作,为了他们俩能更好地在一起,才来到上海,为什么现在的情况却变成了这样:男朋友的工作,成了她幸福的绊脚石?如果我们启动分工思维,就会很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因为她搞错了“分工”。她把自己的困扰,完全推到了男朋友身上,两个人的关系,就这样僵住了。在这段关系中,女生使用的是传统的、依靠直觉的思维方式:“我现在不幸福,都是你造成的”“我离乡背井留在这个城市,都是为了你,你应该为我负责”⋯⋯她陷在这类想法中不能自拔,彷佛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朋友手里,在她的意识中,有一个莫名的信念:“他只要不改变,我就没办法在这个城市立足。”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只能这样吗?如果她试着用“分工”的视角重新看待这段关系,会有什么不同吗?

延伸阅读:别当控制欲大魔王!爱情不是“改变他”就会快乐


图片|来源

分工的方法提醒我们:在分清困扰的归属时,可以尝试把句子中的主语都变成“他”;而在这里,这个女孩可以把因果关系中表示原因的主体都变成“我”:把“我陪他到上海,是为了他”换成“我陪他到上海,是我自己的决定”;把“他没有陪伴我,所以我才这么委屈”换成“我需要更多的陪伴,所以我才这么委屈”。

如果这样想,会有什么不一样吗?最直接的变化可能是:她的局面打开了,她也许会用更合理的方式向男朋友要求更多陪伴,也许会发展其他的爱好、结交朋友、学习新技能,因为是为了“自己”,怨气和敌对少了很多。而男朋友的感觉呢?也许会感觉到她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充实,这段关系自此进入平等融洽的状态中。

有些朋友会说,明明是我委屈,为什么我要负责的事这么多,这样是不是给自己增加了太多压力呢?其实不然,“分清困扰的归属”不止给了对方更多在关系中的空间,也给了我们自己更多的勇气和动力。

都是乙方靠不住?

我们再用一个职场上的案例,来说明一下这个方法该如何应用。

之前我们有个合作专案进行得不太顺利,在确认流程及进度时,有个员工说:“我为什么没做到?那都是因为乙方不 OK 啊。”请注意,他的潜台词是:“也许我也有问题,但最终的责任是乙方的。”当他说出这句话时,他还会再积极行动吗?不会。如果有这种想法,意味着在他心里,责任都是对方的,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很难主动想办法解决。

我找了那位员工谈话。我问他:“在这件事情上,你会受到影响吗?”他说:“我也很不开心啊,我的绩效泡汤了,我在团队中的信用也受到了影响。” 他其实是有困扰的,“他困扰”就是他要负责的事。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使用“分工”的方法,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呢?


图片|来源

我们可以让他试着转换主语,把“因为乙方不 OK ”变成“因为我拿乙方没办法”。不要小看这简单的一个转换,我们的行为是受意识影响的。能将思维转换到这一步,至少在主动性上有所转移,是自己要为此负责,意识到“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跟乙方合作”。

很多时候,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别,是认知的差别。这也是我在管理中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不刻意纠正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专注影响他的认知。当一个人能够准确分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他就会开始主动行动,那个时候,我再去跟他沟通工作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了。

思维转换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当我们“拥有”了这个意识,我们会从苦苦等待对方发生改变的困局中解脱出来,自发行动,内心变得更积极,在看似被动的局面当中,重新掌握主动权。

延伸阅读:职场里的“孙子兵法”:新人没有抱怨的权利

谁困扰,谁负责:分工就是做好课题分离

前面提到的关于“分工”的种种,其实可以概括成一句话:我不用为他人的困扰负责,我也不会把自己的困扰推给他人。再精炼一点就是:谁困扰,谁负责。这六个字中,涉及的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课题分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但要获得幸福,首先要做的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话听上去很抽象,但是运用“分工”的概念,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呢?那就是谁的困扰,谁负责。

我在这么多年的管理工作当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些成功的高效能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会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分工”,就是合理分配精力的诀窍。

思考练习

试着写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 你生活中有哪些被动的局面?
  2. 在阅读本章之后,你会怎么运用“分工”概念,去扭转上题的被动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