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情感教育成熟的父母,面对孩子出柜,凡事都还是第一次。于是,在知道孩子是同志以后,身为父母可以怎么做?


图片|来源

当父母和老师们体认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里预备了孩子可能是同志的状况,有些人仍然会担忧,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耐承接住孩子。

其实,性别气质或是性倾向这件事,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察觉。大女儿可以很直接地从男同学喜好的事物,在互动里察觉出对方的特质和性倾向,太座也会从别人对她的反应来得知,对方偏好的性别,就连一直不想接受我的性倾向的老妈,也还是会在童年时,买遥控汽车给我、买蕾丝洋装给姐姐。即使不是每个同志朋友都会在外表上让人能够一眼辨识,但只要敞开胸怀去交流,不只是用实体的眼睛、而是用心去看和体会,一定可以感受到对方在气质上的特别之处,更何况是从小到大就生活在一起、捧在手心呵护的孩子呢?

当父母和老师们意识到孩子是同志之后,请对孩子一样地支持、陪伴和倾听,并不需要过度反应,让孩子过于强烈地感受到差异性。有些父母心里还是不能接受,一方面是担忧孩子和一般人不同而被歧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很难放掉社会中对于性别的特定框架。

如果是第一种,以我自己为例,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父母的支持,有家做为温暖港湾和后盾,社会氛围其实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爸妈本人,都愿意拓展自己同理的范畴,而更具备包容性的。反过来说,如果最应当爱自己的孩子的爸妈,都不愿意带头支持,那我们才真的会把孩子推向歧视与霸凌的牢笼里。

第二种,是许多人已经接受了传统对男性和女性的框架,并且用这个框框来检视每个人,漏掉许多可以让彼此建立真正关系的细节,例如:男生不能情感细腻、乐于包容,女生不能做事果决、忠于自己⋯⋯等等。

相对的,用框架去限制他人的人,其实也用了相同的框架限制住自己。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呈现,其实是释放自己、让自己恢复弹性和丰富的契机。所以,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让他们自然地展现出各种特质,让孩子理解、但不是要求孩子符合社会大众对特定性别的期待,鼓励他们活出自己,而非特意鼓励、排斥,或规劝孩子符合刻板印象,包含科目和运动的喜好、系所和职业的选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