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往往问,小妈妈为什么不流产?不过,当人们只看见青少女“不负责任”的那面,是否想过背后还有其他原因?据统计,较 5 年前半数出养,如今有近 9 成小妈妈选择留下孩子。有专家观察,孕育新生命,对她们来说,就像重建自己的家,对家的经验也会改往正向,“当他们把心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就像在照顾小时候的自己一样。”让我们来看小妈妈故事。

做为一个社会上俗称的“小妈妈”,21 岁的家琪(化名)的一天其实和多数父母差不多。早上 7 点半,家琪会为半梦半醒的女儿戴上安全帽,骑着机车载她到幼稚园门口等老师开门,再赶往超商与大夜班的同事交接。晚上 6 点轮班结束,她会接女儿回家,一起吃饭、看书、玩游戏到入睡,等待新的早晨再次开始。

4 年前男友原本承诺“会负责”,要家琪把孩子生下来,家琪欣然决定成家后男友却变卦,不上班也不想顾孩子。家琪最后决定带着孩子离开,连抚养费也懒得向对方要,自己工作养活两个人。休学、怀孕、生子、结婚又离婚,旁人看来轰轰烈烈,家琪回忆起来却没有太多表情,只有在谈到女儿时眼底才又亮起一些火光。

小妈妈的辛酸:孩子不要跟着我会不会好一点?

家琪只有一次萌生不想养女儿的念头。某天家琪正在厨房准备女儿晚餐,回头见到坐在地上的女儿手中拿着破碎的蚂蚁药包装。不知道女儿是否已将药放进嘴里的家琪赶忙带着她赶往医院,医生最终宣布孩子需要洗胃确保安全。看着 1 岁大的女儿在病床上又哭又扭,家琪觉得又累又沮丧,忍不住想:“她不要跟着我,会不会过得好一点?”


图片|来源

像照顾年幼的自己 小妈妈留养比例增

像家琪这样自己抚养小孩的小妈妈越来越多。官方数据中,每年全台约有 3000 多名的未成年少女在怀孕后选择生下小孩,至于其他在生产前就选择人工流产的则没有任何统计数字。孩子出生后,小妈妈可以自行选择要将孩子留养、出养或是寄养。提供青少年怀孕电话谘询及专案辅导的励馨基金会,统计近年来立案协助的个案状况,发现相较于 5 年前小妈妈近半数选择出养,如今反而近 9 成的小妈妈把小孩留下、由自己或和另一半共同抚养,两者人数完全成反比成长。

大环境没有更好,却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少女在怀孕后愿意接受一份“甜蜜的负担”,如此转变连第一线接触小妈妈的社工们也摸不透。励馨基金会新北分事务所社工谢玫玲推测,小妈妈怀孕、生产时正与伴侣爱得火热,新生儿的出现可能可以为双方带来更进一步的承诺,小妈妈为了巩固与男友的关系,自然会把小孩留下。善牧基金会新北市区主任侯雯琪则观察, 许多小妈妈的原生家庭破碎、自认童年没有被好好照顾;当这些青少年有机会孕育新生命,无异于能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家,让自己对家的经验改往正向发展,“常看到他们把心力都投注在小孩身上,就像在照顾小时候的自己一样。”

延伸阅读:《两条线里的青春》:成为小妈妈,不该被污名化

独力扶养女儿 累到 1 个月出 2 次车祸

14 岁就因父亲家暴而离家的家琪,离开伴侣后日子过得并不轻松。一开始没有收入的家琪带着女儿暂时回到外婆家,为了不打扰家人,她得算准女儿的起床时间、提早一个小时挤奶,让女儿一睁眼就有奶喝、不会因为肚子饿而哭闹。女儿大一点,家琪就每天背着襁褓中的女儿到彩券行坐柜台,一天工作 12 小时;孩子会站会走了,家琪于是改找保姆全日托婴、自己到蛋糕工厂当仓储人员,早上4点半出门、晚上 10 点下班,假日再接女儿出去玩。

在工厂工作,只要敢加班、薪水就翻倍,想多赚一点、让女儿上好一点幼稚园的家琪最高拿过 3 万 2 的月薪,但却也把自己累坏了,一个月内接连出了 2 次车祸。采访当天距车祸已经过了 1 个多月,家琪仍因为免疫力低弱导致脚伤迟迟不愈,脚上满满疤痕和水泡清晰可见;而脚伤导致行动缓慢,也让她被工厂老板开除。如今在超商找到新工作的家琪,尽管工时还是很长,但排班固定、工时可以配合幼稚园上课时间,对家琪来说已是理想至极。

延伸阅读:新手妈妈的告白:成为母亲后,我学到的事

只能找到“三低”工作 找房也处处碰壁

小妈妈决定留养后,最现实、也最显见的难题就是养育费用。小孩一出生就要奶粉、尿布,长大一点还要上幼稚园,每个月开销近万元,对成年父母家庭来说都已不是笔小钱,对求职条件不佳的小爸妈而言更是沉重负担。励馨基金会督导曹宜蓁即指出,许多小爸妈没有高中或国中学历,多半只能找到低学历、低薪、低技术技能的“三低”工作,工作工时长、工作也容易被取代。曾有小爸爸向曹宜蓁诉苦,自己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还是只租得起地下室,没办法让孩子住在有窗户的房间。即使政府提供特殊境遇家庭补贴、育儿津贴或生育补助,但为数不多的金额和有限的补助期间,对小爸妈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带着孩子的家琪,在找房时也处处碰壁。家中经济状况不好的她,不好意思也不愿长期住在外婆家,但带着女儿四处看房,房东一看到她有小孩,就以怕小孩吵为理由拒绝租房。曹宜蓁即指出,许多房东看到年纪轻、带着小孩的小爸妈,就以刻板印象拒绝租房,另一边都会区的社会住宅也没有将小爸妈纳入先优承租对象,导致要独立生活的小爸妈常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

“福利是可以创造、连结的,”曹宜蓁建议,政府要实际对小爸妈伸出援手,除了提供现金外也可以发放物品,更应串连不同社福部门或团体的资源,效果才能更好。

角色转变 小妈妈适应不良

物质生活之外,心境上的转变也是一大难题。未成年少女怀孕后,若没有跟伴侣分手,多会选择结婚。内政部统计 15 到 19 岁有偶妇女生育率,也发现 2011 年开始每 1000 个有偶女性中就生育近 1100 个新生儿,显示有进入婚姻的青少年多与生育者重叠。然而,当小妈妈怀孕、结婚,社会或家庭期待她必须从过去为人子女转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妇,负责照顾子女、侍奉公婆、打理家计等,对往往在非预期状况下怀孕的小妈妈来说是一大挑战,但却少有人能协助他们转换角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对另外一个生命、甚至是另一个家庭负责。此时若小妈妈未能顺利调整心态,很可能就此不顾小孩、离家、或甚至发生虐儿等憾事。

但小妈妈的适应不良,不该是她们自己的责任。曹宜蓁以社会新闻中常见的儿虐案件为例,只要小爸妈组成的家庭传出儿虐等社会案件,小爸妈往往会成为各界批评的对象。“但台湾明明就有更多成年人虐儿,”曹宜蓁说,人们很容易放大小爸妈的各种行为,却无视他们的年纪仍需要大人的协助。侯雯琪也说,相较于成年人对怀孕有所准备、懂得寻求支持,青少年认人、不愿让陌生人协助,面对社会的负面观感也羞于开口求助,多半选择独自面对。此时小妈妈如果“出包”,很可能引来伴侣、婆家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责难。

“如果社会没有释放多一点的友善,他们经历的不会止是暂时性的贫穷,将会是全面性的、多面性的、动态累积的社会排除,”曹宜蓁说。

经历洗胃、住院风波,女儿幸好还是健健康康的跟着家琪出院回家了。“我希望她以后可以上大学,”家琪说,女儿真的很聪明,跟她说话她一次就听懂。为此家琪也准备让 3 岁的女儿转学到一间据说孩子读了英文都会变好的双语幼稚园,希望女儿一上小学就不输给同侪。“还有还有,她想学什么,我都要让她学,”有了新工作的家琪明显看得出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小时候我想学钢琴,家里都不准,以后女儿要学,我都带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