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爱与不爱的分水岭是什么?我爱你,究竟是对关系的描述,指的是我们之间的连结包含了关心,理解与支持,包容、接纳与付出。还是对一种自身感觉的形容,指的是你对我有吸引力,我跟你在一起让我感觉到喜悦、放松,所以我想看到你,想跟你在一起?与你分享,也许爱与不爱,不是二元对立的选择题。

“我不爱妳了。”

电话的那头,好友用一种平静的语气说出这几个字,这是她丈夫与他离婚的唯一理由。

我能感同身受她内心那难以言喻的巨大痛楚,那感觉是如此的熟悉,只要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忘记。从“我爱妳”到“我不爱妳”是天堂与地狱间的距离,是那么的远,但要坠入那寒冰刺骨的世界却只是一瞬间。

不论谈多少次恋爱,我们永远来不及准备好面对“不爱了”的那一刻。

爱的定义

爱与不爱的分水岭是什么?爱的定义是甚么?不爱的定义又是什么?

我爱你,究竟是对关系的描述,指的是我们之间的连结包含了关心,理解与支持,包容、接纳与付出。还是对一种自身感觉的形容,指的是你对我有吸引力,我跟你在一起让我感觉到喜悦、放松,所以我想看到你,想跟你在一起 。

当一方对爱的定义是前者,而另外一方对爱的定义是后者,这种认知上的差距注定会造成伤害。

感觉被伤害的那方,充满了委屈,不明白为何我还是那个我,对你还是一样好,一切依旧,我们之间的关系和连结却会突然改变。

但另一方也同样感到无辜,他只是忠于自己的感觉去追求爱情。不爱妳,不代表我忘记了你的好,只代表我对你没有了那种独特的感觉,而那种感觉为何会产生及为何会消失,不是我能掌控,也不是我能改变的。

推荐阅读:解放“爱”的定义:用你们想要的方式相爱

没人想要被伤害,但又有谁想伤害自己曾经爱过的人?

爱情的限缩性

为何朋友和家人之间可以一直维持着稳定的情感关系到永久,情人和夫妻之间却往往不行?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经验,在某段时期,会与某些朋友的关系特别密切,随着时空推移,社交圈也会不断的改变,或许相处的时间变少了,但我们并不会切断与过去朋友间的联系,在友情与亲情的世界里,如果没有破坏关系的行为或状况产生,关系存摺是可以不断的累积及前进,认识越久、相处越久的朋友,关系也往往会更牢固,但这样的模式却不适用于爱情。

这不是很吊诡吗?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非理性的,照理来说,爱情应该与友情和亲情一样,只要没有破坏关系的行为或状况产生,关系就应该能同样的不断累积和前进,自然也不会“不爱”这种极端的说词出现。

可以这么说,爱如果是出于感性,不爱却是源自于潜意识的理性。

那种理性是出自于世俗定义中,对于爱情“只能择一”的限缩性,你只能跟自己最有感觉,最想相处的人在一起,

“我爱你”更接近于你是我想“最”想在一起的人,而“我不爱你”则代表了,你不再是那个我“最”想在一起的人。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比较,而不是纯粹的感受。

我很好奇如果跳出只能择一的定义框架呢?是否爱就可以其它的样貌延续,而不是决绝的切割与撕裂?


图片|来源

爱情与婚姻

社会形塑,使得我们的观念中一直存在着,要与所爱的人结婚,共组家庭、共度一生。这或许就是“爱情限缩性”的源起。

或许我们与许多朋友都能相处得很愉快,之间有不同的情感交流,但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最有感觉,最想相处的人做为伴侣,而当我们认定这个伴侣是自己愿意共处一生的对象时,我们便选择走入婚姻。

当我们以爱情做为婚姻的基础,就要非常留意双方对爱的认知及定义是否相同。

就如同第一段所指出的,如果爱情只是感觉,那婚姻是建筑在一种非常虚幻不可靠的基础,但如果爱是一种对关系的认知和描述,双方对于彼此的关心、理解及包容,都将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变得更加坚定。

我们以为婚姻与爱情很像,但婚姻除了爱情还包含了更多,那是双方对未来生活的“选择与承诺”,共组一个家庭、拥有孩子并且接受对方日渐衰老的身体,不离不弃照料支持彼此。

推荐阅读:做过这些事的人才值得叫老公?别让他们告诉你爱情的定义

如果婚姻可以说不爱就不爱,说离开就离开, 少了信守承诺的决心,婚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买个保险比较实际。

不论对爱情的定义与认知为何,没有人可以强迫另一个人继续去爱,但婚姻不只是爱情,在没有这些清楚的认知之前,不该结婚。但也要永远记得,没有任何事物能保证、保障你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持续到永久。

超越爱情的婚姻

这几年多元成家的议题闹得沸沸扬扬的,多数人关注的重点只在同性恋议题,但我却认真的思考着“家”的定义,如果婚姻指的不只是爱情的感觉,而更重视对未来生活的选择与承诺。

或许与自己的好友、兄弟姊妹,维持着家庭的关系,并且孕育下一代,未尝不是另一个选择,毕竟亲情及友情显然是更佳的稳定,又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当两个人选择了走入婚姻关系,就应该抱持着这个共同的关系将超越个人爱情的信念,所以当“不爱了”,还是能转化为亲情和友情去维系这段关系,爱与不爱之间还有更宽广的空间。

但要做到这样,又需要多少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