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一定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或者是重大社会案件这样的巨大悲伤。但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被害者”与“加害者”,受困职场、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中,我们偶尔会说错话,或被他人有意无意的话中伤。这些历练,都回归到剧中中段最精彩的一句:“老天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文|Iris

最近公视的社会反思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许多报导、文章简称此部剧为《与恶》,而我更喜欢,也觉得更贴切的是《距离》、或《我们》。谈起剧名,英文《The World Between Us》似乎诠释得更好。

剧里谈起加害者、受害者、加害者家属、受害者家属、媒体环境、社会环境、体制,每一集都让人揪心。这些不同角色、情境,换成是“我”,我用什么态度、视角处理,每次看完我都反覆思索这个问题。

多半时候,我得到“没有答案”。

我没有办法精确的觉得自己能够感受角色的悲伤、气愤、纠结,那是极度复杂的情绪。那就像飞机遇到乱流,你感受到剧烈震动,但不知道这股乱流,会把你导往什么方向。

这部剧引起的巨大反思,不断发酵,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朋友的讨论话题中。我开心这种辩论会不时跳出来,每一次都脑力与心力锻炼。而很有趣的是,这些对话,总是会出现“没看过这部,你真的不会有这种角度的想法”,以及“如果我是他/她,我可能会⋯⋯”

先感谢伟大的编剧、导演,及用尽全力诠释每个情绪揣摩到位,那丝丝入扣的情感,激起全民的“自我修炼”。

这堂全民一起的修炼课

在第 7、8 集播毕的隔天,新闻上出现了一个曾经震撼台湾的杀人社会案件,那天刚好是调查出炉,加害者因事后畏罪自杀而不起诉,曾有帮忙加害者嫌疑的父母,因找不到具体事证,也不起诉。那天,被害者的家人,在新闻中哭得声嘶力竭,不愿意接受这个“没有答案的公道”。

1999 年美国曾发生的震惊全国的科伦拜校园枪击案,两名学生持枪进入校园扫射,夺走了 13 条人命,更有 24 名伤者。其中一位杀人犯的母亲,事发多年后写下了《我的儿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一书,书中说到,儿子成绩优异、活泼开朗,她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杀人犯的妈妈。事件之后,她不断回想、与各方专家讨论,才知儿子狄伦真正的念头,是自杀。而表面开朗的儿子,抑郁的迹象,在微小的生活细节中可能已经出现。但,她未察觉。

这本书让人意识到,青少年情绪、反应转变的重要性。然而,书的出刊也使这个案件,转换成每个人的人生课题。

我们不一定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像《我们与恶的距离》,或者是重大社会案件这样的巨大悲伤。但在生活中,我们都是“被害者”与“加害者”,受困职场、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中,我们偶尔会说错话,或被他人有意无意的话中伤。这些历练,都回归到剧中中段最精彩的一句:“老天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图片|《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公视提供

倾听课

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找个怪罪的对象,永远是最快让人舒坦的。但我们很快能够发现,那一时的舒坦,不代表心里已经过去了。

就像加害者李晓明的母亲说:“没有一个爸妈,会花 20 年去养一个杀人犯”。或者像科伦拜校园枪击案,每件事都会有原因。生气过后,给自己一点平静与倾听,我们都可以找到能学习的答案。

爱自己比公道更重要

寻找公理、正义固然重要,但在巨大事件中,追寻公理的心情,多半是生气、愤怒的。这个过程,请在心中放上一个天秤,一边放着“正义”、一边放着“爱自己”,如果为了追求公道,让自己连生活都不能好好过,每天乌烟瘴气的,那是时候校正天秤,放下一点点追求正义的坚持,多爱自己一点。

每天多一句温暖的好话

“因为你比较勇敢。”最后一集,当乔平对思聪说出这句话时,湿了许多人的脸颊。这一幕说着,如果每个人都多一点温暖,我们可以少一点冲突。

最后,“哈、哈、哈”,笑容解决一切,这真的是最厉害的一个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