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同志族群的犯罪行为,愈发猖狂。在俄罗斯,“ Gay Hunters (同志猎人)”犯罪集团,利用同性恋交友网站,假装要找人约会,其实是为了骗同志现身,再向他们勒索金钱,否则就污蔑他们是恋童癖。为什么针对同志族群?因为,同志在俄罗斯的处境相当艰难,往往不敢发声。

根据《独立报》 (The Independent) 报导,上个月,俄罗斯有多起犯罪集团针对同性恋族群所犯下的罪行。

犯罪集团在同志的约会社群软体或网站上,引诱不知情的受害者。他们将受害者带到公寓,现场有其他集团成员埋伏。他们会拍下受害者赴约的景况与模样,作为威胁筹码,向其勒索钱财。通常,受害者会为了维持生活平静而付钱,他们如果反抗,可能会遭受残酷的对待。

真实经验:以为是约会,其实是犯罪

身为受害者的 Sergei ,向《独立报》分享他的真实故事。

38 岁 的 Sergei 表示,他和犯罪集团派出的“诱饵” C ,相约在莫斯科 (Moscow) 位于东南郊区的 Shabolovka 见面,当时,他隐约感觉到这次约会有点不对劲,但也并未多想。直到,他和 C 进入公寓后,突然有两名男子从窗帘后方走出来,他才惊觉大事不妙。

这些犯罪集团的男子们,和 Sergei 说,他的约会对象 C ,其实是未成年少年——尽管 C 的个人资料和外表都显现他已超过 20岁。他们向 Sergei 勒索 20000 卢布(约新台币 10000 元);否则,将污蔑他是恋童癖,并公诸于世。

幸亏,Sergei 还算“幸运”,他拥有 20 年的军人生涯,让他不至于在当下处于劣势。一小时后,他说服犯罪集团到外头去,这样他才能从自动提款机领钱并交付。后来, Sergei 趁势逃跑了。

看准他们“不敢声张”,锁定同志族群为犯罪目标

俄罗斯对于同志身份的不友善,其实间接促成这样的犯罪。同性恋族群,通常都会在遭到劫持后,保持沈默;因此,在首都活跃的犯罪集团,认为同性恋族群是很适合的犯罪目标,能让他们轻易达成犯罪目的。

犯罪集团的操作流程与手法,几乎是如法炮制。

这件事,再次点醒我们,关于俄罗斯同性恋者的困境。因为这些犯罪行为,并不是新现象,反而是“恐同症”的当代变形。

除了车臣 (Chechnya) ,俄罗斯的“反同性恋”暴力高峰期,大约发生在四年前。由民族主义者 Maxim Martsinkevich 领导其犯罪集团设下诱捕圈套,殴打并侮辱十几名男同志。然而, Maxim Martsinkevich 和其集团成员的目的是为了坚守“反同性恋”的价值观,而非劫财。社运人士则表示,最近的犯罪事件,则大多以掠夺金钱为目标。

现今,犯罪集团往往利用“同性恋在俄罗斯是个禁忌”,来进行犯罪。俄罗斯 LGBT 网络的负责人 Igor Kochetkov 表示,很悲哀地,这个犯罪策略,在俄罗斯的“反同”环境下,其实非常有效,因为受害者面临孤立无援的处境,往往不敢报警。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go to the police 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reveal their orientation, and the regular homophobic statements from officials don’t exactly encourage them."
“人们不愿意去警察局,因为他们不想透露性倾向。官方常有的恐同言论,让他们难以发声。”
—— Igor Kochetkov (the head of the Russian LGBT Network)

他补充:“俄罗斯的法律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同性恋者)而设立的。当法院受理一些异常案件时,那些案件大多被视为一般抢劫,其中的‘仇恨因素’则很少被讨论到。”例如:当 Martsinkevich 在 2014 年被捕入狱时,仅提及他的种族主义思想,而没有针对他极端的“反同性恋”思想有所说明或解释。

"When it’s clear homophobic crimes are at play, the state does everything to avoid prosecution."
“当针对同性恋的犯罪发生时,国家会尽力使之避免起诉。”
—— Igor Kochetkov (the head of the Russian LGBT Network)

由于受害者往往无法起诉犯罪,因此这些针对同志的约会勒索,已经变得愈来愈普遍。

根据 Russian LGBT Network 在 2018 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其 LGBT 社群里,有五分之一的成员,表明自己是这类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仅有少数人向警方报案,以及更少数的人进行了合理的相关调查。

2017 年, 39 岁的 Yevgeny 也遭遇类似犯罪。当时,他鼓起勇气和警方报案,但至今已两年过去了,这件事仍然毫无进展,因为警方拒绝展开刑事调查。Yevgeny 认为,是警方在掩护那些犯罪集团。

相关社运人士和受害者说,俄罗斯政府的“恐同症”,其实默默助长了同志约会勒索的犯罪事件。


图片|来源

只是“恐同”,也可能伤人

“恐同”,又称作“同性恋恐惧 (homophobia) ”,它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对同性恋族群的排斥、反感或歧视。

尽管“恐同”者,不一定会实际做出伤害同志族群的行为,但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恐同”的社会氛围或环境,也容易间接对同志族群造成伤害。

很多人说,自己不过是“恐同”,或是“不喜欢同志”,但从这些犯罪集团的策略与行动来看,光是利用俄罗斯的“恐同”环境,就足以迫害同性恋,让他们成为犯罪集团的下手目标。这些犯罪行动,就是从意识形态上的“恐同”,到实际行使性别暴力的血淋淋实例。

即使是全世界第一个让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荷兰,社会仍不乏“恐同”阴影。 2017 年 4 月 2 日,一对男同志情侣走在路上,因牵手而遭到一群年轻人围殴,俩人都受伤了。其中一位告诉 Dutch News 记者:“为了不激怒他人,我们通常不会在公共场所牵手。但那天我们以为街上只有我们两人,没想到却忽然出现六到八名摩洛哥年轻人,当我意识到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已经被其中三个人打倒在地。”

同场加映:“我们牵手反恐同!”荷兰男人全球连线,牵手挺同志

尽管台湾对同志族群的氛围已渐趋友善,但从 2018 年末的公投结果;或是 2017 年 5 月 24 日释宪,却至今仍未完成修法的同性婚姻,都可以发现,台湾在同志议题上,仍有一大块进步空间。

“我们用小说来掌控现实/用诗来掌控幻觉/用身体掌控性别”——〈我们要怎么知道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潘柏霖

在成为男人、女人或其他认同前,我们首先都是人,无须急着分类,爱也是。

如果对同性恋族群的恐惧,已经直接或间接迫害他们,形成性别暴力,那么我们是否该回过头看看,是不是其实自己也是结构中的伤害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