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我们所建立的世界都是一个“虚构故事”,那么你还会为自己因为快到适婚年龄而仍旧单身而感到焦虑吗?你还会因为工作薪资不足以付房子头期款,或是没有能力买一辆车而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吗?

文|Vincent

如果有人说,其实我们一直都是活在一个由“虚构故事”所建立的世界中,相信一定让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个人肯定是压力过大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当我们企图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进行检视的话,或许你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

早在七万年前的人类认知革命以前,也就是“语言”尚未被我们的老祖先发展起来以前,这时候的人类(也称“智人”,属于当时候众多人类中的一种)在生存所需的能力中其实与一般动物相较而言并没有什么突出优势,甚至很多时候还处于劣势。然而在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下,人类开始具备了语言组织的能力,不仅仅可以在沟通中传达更多的讯息(大大的强化了生存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具备了讨论虚构事物的能力,也因此培养了更强大的想像力。

从一开始仅能依靠“八卦”来建立人数较少的小团体(确实很早以前的人类就有了“八卦”的能力,这也解释了至今的人类为何对“八卦”无法抗拒,毕竟那是天性的一种),到后来为了集结更多人数的大团体而甚至逐渐开始利用“虚构故事”发展出不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等概念。

为什么说道德观念、价值观等这类的概念是“虚构故事”?

因为这些概念本来就不是实质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实体”,自然势必会有不同的“版本”出现(不同文化都有着不同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并且在缺乏“语言”以及“想像力”的前提下,这些概念根本无从谈起。或许我们会在直觉上认为虚构的事物终究是虚无飘渺的而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些“虚构故事”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之巨大,恐怕远远超出你我所可以想像的境界。


图片|来源

事实上人类在早期的采集者时期,一直都是过着小团体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模式单调的前提下(饿了就打猎、吃饱了就睡、睡醒饿了就打猎,如此不断的循环),也没有像今天人口爆炸所要面对的资源不足等种种生存问题,当时候的社会和平程度或许还更甚于今时今日的现代社会。然而在“意外”进入务农者的时期之后(是的,进入农业时期完全是一场意外),生活型态与范围相对而言更为稳定以及狭小之后,人类就进入了为“未来”服务的时代,像是为雨季做准备、为农作物的产量做优化或改进等等。

这些农业带来的压力,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而建立这些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关键要素,就是“虚构故事”。在多余的粮食以及各种虚构故事的发展之下(当时的虚构故事为农务的产出需要被有效分配,因此又了统治者与菁英阶级的出现,像是哲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等待),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城市、国家等诸如此类的人类合作网络概念,同时为了更有效率的进行物质交换等经济活动,因此产生了“金钱”的概念。

或许“金钱”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实体存在的物体,然而这些物体只是表象,金钱系统之所以能够运作起来,正是因为大家都接受了这个集体的想像,因为全世界都认同“金钱”这个概念。如果还无法接受,那就试着想像一下如果有时光机,让你带着五百万美金回到过去的世界,你还会觉得这些真实的美金会让你买到任何一样物品吗?

以“虚构故事”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法律、金钱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无须赘言,然而“虚构故事”还有更强大之处在于,以其作为基础之下所产生的各种“宗教”。所谓的“宗教”说穿了其实就是“虚构故事”的不同版本,然而这些不同的版本所造成的冲突甚至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多少血淋淋的事迹已经不需要多加叙述。到这里,你开始感受到“虚构故事”的威力了吗?

“无论是基督教、民主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想像出来的秩序,而要如何才能让人相信这些秩序?第一,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们千真万确、绝非虚构。永远要强调,这种维持社会稳定的秩序是个客观事实,是由伟大的神或是自然的法则所创造。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彻底贯彻同一套原则。从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断提醒他们这套想像建构出来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中融入这套原则,不管是童话、戏剧、绘画、歌曲、时尚等等。”—《人类简史》

是的,其实所谓的“秩序”,也是“虚构故事”的一种。这或许很难让人相信,毕竟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如此地真实,如果有任何“虚构故事”的成分,怎么可能会察觉不到?《人类简史》作家哈拉瑞提供了三大原因,说明如何让人类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像:

想像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


像是如今大多数西方人都相信个人主义,这种想像的概念落实到现代建筑中,像是房屋会分成许多私人小房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这样的空间里长大,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独立个体,觉得自己的价值是由内而外的,不是他人所赋予。然而,在中世纪的贵族反而认为个人的价值是由社会阶级、他人看法所决定的,因此在当时的城堡几乎不可能有儿童房(就算是成人也很少有个人的房间),因此当时的人睡觉的地方就是在宽敞的大厅里,在这样的环境长大,自然就会觉得个人的价值是由他的社会阶级以及他人对他的看法而定。

推荐阅读:当自我价值建立在“我比你好”,反映的是你的恐惧

想像建构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例如现代西方人最重视的那些欲望,都是建构在已经为时数百年的虚构故事上,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

想像建构的秩序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这些“主体间”的概念想法虽然都是想像出来的,但对世界的影响仍旧巨大,像是法律、金钱、神、国家。

“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像所建构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人类简史》

不仅如此,事实上很多所谓的“欲望”(比如更多的金钱、更多的利益、更大更好的房子、买更多的包包衣服等等)都是一种集体对于“虚构故事”的认同所引发的一系列行为。举个例子,在“市场”、“利益”等这类经济学概念尚未被建立起来以前,当时的人类完全是一个知足常乐的群体,毕竟当时的人类在生理的基本生存需求并不难以被满足,心理上也可以透过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小团体中得到满足,完全没有所谓追求“更多”、“更好”的概念。直到后来的精英阶层与商人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建立市场体系并且积极鼓吹人们追求更多自身利益才能过更好的人生,当这样的“虚构故事”普遍被接受之后,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之后,自然掀起一股潮流,才进而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社会面貌。这个社会面貌即此时此刻我们对于人生的各种追求,比如一定要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等等,往往只不过是因为大多数人皆如此相信着。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是活在一个鼓吹独善其身、单身才是王道、追求物质生活是一种罪恶表现的世界,你还会为自己因为快到适婚年龄而仍旧单身而感到焦虑吗?你还会因为工作薪资不足以付房子头期款,或是没有能力买一辆车而感到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吗?

上述所例一再说明了我们此时此刻的世界是如何由“虚构故事”所建构的,同时也显示了“虚构故事”无论是用于团结、分裂,或是追求更好的世界,都可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这也体现了为什么历来伟大的领导人总是善于使用“愿景”(就是一个虚构的未来)来凝聚更多的人从而达到其所要完成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理解,“虚构故事”无论任何时刻都是一个强大的道具,至于会引发可怕的后果(比如希特勒)或带来美好的未来(比如马丁路德金恩),端看使用者所相信与追求的是什么。

因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对于“虚构故事”的追求,才形塑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世界,因此到这里就必须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到底我们应该相信与追求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虚构故事”版本?我们所向往的自由、平等、正义的世界,乃至于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之后所追求“版本”,抑或只是这个社会告诉我们的“版本”?当绝大多数人都告诉你人生应该怎么过的普遍“版本”时,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真正向往的“版本”是什么?

当然,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自己的“版本”,但至少可以确认的是,如果不深入思考与检视,则无论“版本”为何,我们不过就只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奴隶罢了,一个被各种“想像力”所控制的灵魂。

老实说,对于人类世界的未来走向,谁都无法准确预测。

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人类从过去的原始社会发展成至今的进步社会,靠的就是对于“虚构故事”的追求,从过去黑奴制度的推翻、女性权利的被重视、到今天的开始有同性恋开放结婚的例子出现,都一再显示出没有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祖先追求的是什么,而我们未来的后代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则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追求是什么。

然而对于我的未来人生会如何,我自然无从得知,但我清楚知道最终能够活成什么样的面貌,取决于今天我所相信并且奋力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故事版本。

你找到你所相信的“故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