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年轻人想到异地打拼,却又无法不顾原乡年老的父母。独身子女面对父母养老问题,到底可以有什么好的解方?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一张名为“独生子”的照片刷屏了,有很多朋友给我们留言,诉说作为独生子女在父母养老问题上的焦虑。


(《独生子》,张审军,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河北。图片来源

同为独生子女的我也去查看了相关资料与案例。 《中国青年报》一项 2018 年的调查显示,在各个年龄段中,90 后是最关注养老问题的群体。 这或许是因为,60 后群体已经逐渐进入退休年龄,主力为独生子女的 90 后群体开始面临赡养老人的压力。

90 后们具体在担忧哪些问题? 这项主要面向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担忧分别是:

1. 照顾老人时间和人手不够(65.3%)

2. 收入和储蓄恐难支撑开销(59.0%)

3. “空巢老人”紧急求助问题(53.6%)

除此之外还有:病床、医护人员等医疗资源匮乏(39.4%),社区医疗机构水准参差不齐(27.9%)等。

而这一问题在农村更加严峻,2014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报告中显示,中国老人的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准的 4-5 倍。 此外,中国农村老人相比城市老人的自杀率更高。 很多农村的“留守老人”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匮乏问题,在疾病与养老缺失中,“不愿拖累子女”而选择自杀,独生子女全面供养父母后,农村老人的养老压力很可能还会大大加重。

独生子女在面临父母养老问题上,到底会遇到哪些特有的困境?

我们找来了几位曾亲历父母养老问题的朋友们,与他们聊了聊这些困境,也希望他们的经历与建议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说明。

01. 我回不去农村,父亲却融不进城市

(匿名独生子,1990年生)

我们这代很多人都在说“融不进城市,回不去故乡”,这件事有一个非常可怕的部分是,你在异乡还没能够站住脚,而你在故乡的父母已经老了。

三岁时我父母离异后,我与父亲一起生活。 直到毕业后独自在城市工作,我才真正关注起家庭生活。 当时父亲在工厂和田地里拼死累活,收入回报却微乎其微,我第一次有了“给父亲养老”的意识,我想要踏实赚钱,让父亲早些退休。

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一直觉得自己能自力更生。 直到三年后,他连续住院了三次。 第三次住院的时候病情已经十分危急。

当时我能做的就只有拼命往回赶,感觉就是在跟死神赛跑。 父亲脱离危险后,我在医院开始了为期 3 个月的陪护。

很快我就遇到了棘手问题,父亲由于长期酒精依赖,手术完不久就出现了酒精戒断综合症,会抽搐甚至出现幻觉,那时候我一个人在医院,一面要解决住院的各种手续、吃喝问题,一面还要控制住父亲不让他乱跑,实在分身乏术。 医生建议我将父亲转到 ICU,那边有 24 小时的监护,遇到抽搐等紧急情况也好及时处理。

于是接下来最大的问题,就变成了钱。

我回家之前在公司匆匆请了假,紧接着医院这边脱不开身,最后公司同意保留我的岗位让我暂停工作,从那时起我们全家的收入就都暂停了。 我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清点了一遍,算上了信用卡额度,当时每天心里想着的就是这些钱够父亲在 ICU 呆多少天。

我算是很幸运的,父亲在 ICU 身体恢复挺快,也没有留下后遗症,而我自己的积蓄加上信用卡刚好够用,没有额外举债。 父亲出院后,农村的社保综合报销了 40%的费用,但给父亲术后的营养补充、生活费等等,依旧让我经济紧张了半年。

父亲大病出院后,终于肯放下繁重的体力活,可他生活得更加节俭,我每个月回去一两次,都能看到他一个人把自己照顾的很糟糕,吃剩菜、烧蜂窝煤,怎么劝都不听。 我也常常劝诫他少抽烟,他每次都以苦闷回应我:“酒已经不能喝了,烟再不偶尔抽一抽,就真的生无可恋了。 ”

02.“我只想要远离他们,又不忍心让他们孤独离世”

(匿名独生子,1992年生)

我是典型的痛恨原生家庭的人。 童年至今我的家庭生活环境都很恶劣,我妈是个控制狂,情绪极其不稳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严重的时候她会对我家暴,我爸则是对家不管不顾的类型,他们俩关系也不好,经常吵架,全家吵起来的时候我妈很专断——会让我们闭嘴听她说话。 从小到大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我一度很痛苦和压抑。


图片|来源

大学离家后,环境和教育让我有了自我觉醒的机会,我渐渐学会以客观眼光去看待家庭。 我以前一直觉得“爱妈妈”应该是一件自然的事,但她的很多行为我确实无法原谅,所以我很痛苦。

后来我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子女成年后与家庭完成精神分离的结果,是因家庭情况而不同的。 再加上我也完成了关于性取向的探索,以同性恋的身份跟原生家庭更加不可能达成和解。 所以我的人生规划特别清晰:尽快经济独立、移民国外,对父母敬而远之。

让我真正开始考虑父母养老这个问题的,是在去年姥姥临终的时候。 那时候我帮我妈在ICU照顾老人,姥姥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身体不好,剩我妈和舅舅轮流照顾,可我妈还是累得够呛。 我在医院陪着她忙进忙出,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办手续、结帐,当时也雇了一个护工,但不是很专业,由于老人下不了床,很多“生理不适”的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自来做。 后来老人去世的时候我不在场,光是听说当时医院混乱的环境与死亡带来的压抑场景,我都无法想像自己如何面对——我妈有一个弟弟帮忙还这么辛苦与遭罪,万一未来我爸妈要面对类似的情况,我该如何独自面对。

从那之后我就陷入了一种“两难”,一方面我规划清晰的要在国外开始自己的生活,自私的希望与国内的父母保持相安无事的距离;可另一方面,这次经历也让我感受到,国内的临终关怀与专业护工的情况都不容乐观, 普通保姆能承担的长期照料也极为有限,作为独生子,父母未来的养老只能由我来承担。 想到姥姥临终时的状况,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我还是不忍心在父母老年时撒手不管。

我目前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我博士毕业后先移民国外,利用专业优势尽快经济独立,然后在父母老年时试着把他们也接出去,去到一个养老送终只需要我掏钱,不需要我赤膊上阵的地方,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赚钱压力, 以及不可避免要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国家。 总之,在父母养老这件事上,我充满了矛盾。

对于厌恶原生家庭的人来说,与父母一起生活、给父母养老真的是一道超纲题。 我经常设想,如果我有兄弟姐妹,我或许就可以在经济上多承担一些,在时间与陪伴上少投入一些(毕竟亲子关系那么差,对双方的身心健康都不好),这样对传统观念的父母来说,也不会觉得老年孤单。 可是无论是对我还是对他们来说,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种选项存在了。

03. 给父母养老这件事,足以改变独生子女的整个人生轨迹

(匿名独生女,1992年生)

养老这件事,往往不是等着你主动去“准备好”的。

19 岁那年我大一,我妈查出恶性肿瘤中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蒙了。 我爸在生活上一直依赖我妈,是事业很忙又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于是我妈生病住院的照料,自然落在我一个人身上。

手术与住院大约持续了一个月,我在医院整夜陪床。 手术很成功,照料方面倒是应付得来,但那一个月医院给我的感觉极其糟糕,我亲身感受到国内医院环境有多差,每个病房挤满了 18 个人,护士与医生对病人心态和情绪的照顾也都很不到位,每天的精神负担都很重。


图片|来源

而我生活里真正的转折开始在这次手术之后。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由我来负责管理家里的大小事务,可是我妈生病后,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几乎别无选择。

我妈的化疗大概持续了一年,随后爷爷奶奶相继生病住院,也是我去帮忙照料。 整个大学期间我除了完成学业、来回于学校和医院,没有多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养老问题,我们家其实一直没有经济压力,但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很多。 对我来说,给父母养老过程中最痛苦的,就是精神上的压力,而作为独生子女这种苦闷很难与别人诉说,连一个与你感同身受的人都没有。

我本科毕业后,家里当时情况相对稳定(妈妈身体状况稳定,也找到了相对省心的保姆),父母不愿意牵绊我的理想,支援我出国留学,在英国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对自己性格的认识和想要的人生都特别清晰:喜欢一个人生活, 不想让人生囿于房子,而是体验各种各样的工作,去不同的地方旅居,追求精神世界大于物质生活。 毕业后我的很多朋友都去实施了理想,而这些对当时的我来说,却像是天方夜谭。

留学一年后父亲一改先前支援我理想的态度,转而以命令式的口吻让我回国在家乡工作。 我当然认为这种态度跟方式是不合理的,我们也因此发生过不少冲突。 但我也明白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慌了,我走之后他们更加发觉在心理上需要我,只是不肯说软话。

我也渐渐发觉,对我来说,追求自由生活和照顾家庭在当下是不可能兼得的,同时父母将所有对孩子的爱倾注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也很想要回报这份爱,尤其是在妈妈大病之后。 最后我选择了在离家很近的一线城市工作,每周末可以回家陪爸妈,算是正式开启父母养老的早期阶段。

这件事给我整个人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毫不夸张的说,它改变了我整个人生轨迹。

我觉得“独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我们在人生选择上的困难,但其实人生有很多事都是这样,你看似有很多选项,又好像没得选。 最重要的其实是,你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选择。


图片|来源

今天的故事可能有点“沉重”。 同为独生子女的我常常觉得,未来建立集体养老社群,互助养老,可能是我们安全感的一个很大来源。

而关于养老,我们究竟可以做哪些事? 访谈的最后,我问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养老方向博士研究生楠楠,“作为养老研究方向的博士,你自己是怎么规划给父母的养老的? ”她与我分享了她的想法与建议—— 

“我自己大致是按照三个不同阶段去规划的,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1. 前退休阶段:这个阶段要建议父母做财务规划,做好养老方面的投入比例(如购置保险、规划养老住房等)。 同时,很多家庭都在这个阶段开始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倒置”(子女的话语权变大,父母开始依赖子女),需要鼓励他们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适应好新的工作节奏,学会情绪上的自我保护。 此外,定期针对性的体检和早期筛查一定不能落下。

2. 六-七十岁:除了定期体检与筛查,这个阶段需要开始研究养老社区提供的不同服务,尽可能地考察好的医院资源,对医疗方面可以多方关注,比如关注医疗科普类知识,向瞭解的朋友谘询等。 这个阶段,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转捩点会正式到来,比起身体上的照顾,精神与情感支援也同样重要,鼓励他们多参与社会,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七-八十岁:这个阶段对生活管理上的要求会比较高,需要拟定长期照顾的具体计画,比如针对家庭的财务规划,协调个人家庭和父母照顾之间的时间分配等等,学会围绕着钱、时间与情感去做好管理。 ”

就像这位博士所说,养老是一个家庭需要做的长期生活规划,越早开始规划,在面对时就越不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你和你的父母沟通过养老问题么? 也许,可以从这篇文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