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系列单元,带你看世界家样貌。香港共居公寓打造,港币 3500 元(约台币 14000 元)只租得起一个胶囊床大小。但在大环境下,港式共居原本就不是追求私人空间,而是互助陪伴,以及你可以和这个冷淡社会展开对话的管道。

这个城市很挤,但也很孤独

有机会到香港走一趟,多数人会难以忘怀身这个区域的狭小、密集感。不只是居房建筑,连同市民日常餐馆,随时都是得与人共桌的紧密相处。然而,即便这座城市隔音不好,轻易可以触探他人的日常,却不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结密切。

虽有高度的经济发展,但贫富差距也让平均生活品质无法跟上。想做点什么,谈一场恋爱找一个家,成本太高;年轻人负担不了一个想要的生活,于是更加独来独往。

而成天耸动的新闻标题,说这是一个买不起房、担不起家的世代,对他们而言也没有意义——也不是觉得一个人很好,而是放眼望去,在方方面面,他们只承担得起自己。


图片|来源

的确这样拥挤的地域,要被切割分配,让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何其困难。劏房、笼屋、棺材房,几个关于香港住屋的关键字,大众也肯定不陌生。面对锅居世代,除了阴暗难忍的想像,还有什么出路?

几年前,欧美共居模式的热潮吹到香港,打开共居公寓整合平台“COLIVING.HK”,印入眼帘的首频页面写着:“共居为家,是一种信念,藉着把拥有相同理念的人联系在一起,互相了解,共同生活。”

我们彼此了解,我知道你想在这座城市找什么,我也是,那我们一起面对吧。

欢迎光临,迷你共居时代

香港共居公寓,约莫从两年前开始兴起,和一般欧洲或台湾共居公寓最显着的不同就在于空间配置:地狭人稠,一栋楼可以被隔为 100 多个床位,每床不过胶囊大小。


图片|来源

以主打文青风格的“书汇”共居公寓来说,主要是由 3 座五层楼高的唐楼组成,共有 166 个床位,分为单人胶囊床、单人空间(含个人书桌与衣柜)及有对外窗的双人空间,价钱由 3500 至 5500 港币不等(换算台币约 14000-21000 元),最短租期 3 个月。

这个费用属全包式,一次租金就包含电费、水费、网路、定期清洁和管理费等,不必再有额外的计算支出。

在书汇除了每层有共用休闲空间外,也设有厨房、煮食用具、洗衣机、自动贩卖机、共用浴厕,以及天台花园,并会定时举办如厨艺、瑜伽课、读书会、电玩同好或运动赛事聚会等活动活络社群参与。在安全方面,则主打 24 小时专人管理,以及符合消防条例的隔间配置。


(书汇单人房,5200 港币/月,图片|来源


(书汇单人房,9400 港币/月,图片|来源


(书汇公共空间,图片|来源


(书汇公共空间,图片|来源

虽然以这样的空间大小来说,价钱不算便宜,但要入住共居公寓也不能说来就来。因为居住模式特殊,需要与人共享资源及空间,因此他们也会以简易的面试挑选房客,特质需符合能保持开放、不抗拒认识新朋友及接受新事物等,可以容纳他人进入自己的生活当中。

此外,公寓也制定生活条约,诸如外来朋友拜访须先登记,且在晚上 8 点前就得离开,也禁止男女混宿。


图片|来源

这只是变相的“文青笼屋”?

两年前这类的居住模式一公开,立即引发网友的抨击,指出 4、5000 港币只能住到隔音不好、开门就撞到衣柜的狭小空间,共居公寓不过是装潢得漂亮一点的“文青笼屋”,用来诓骗向往质感生活的年轻人。

生活空间窄小,永难见天日的住屋,是香港人的困顿日常。因此,当共居公寓型式的出现并没有让他们看见到更广阔的生活,会引发一阵批判也是情理可见。

你可能也会想问,这样居住模式的产生,可以真正改变香港的什么吗?

的确,面对恶劣的大环境,共居模式其实无意也无能改变。可以看出,它们主打的不是让大家用 3、5000 港币就能住到更大更好的套房,而是强调住所周遭的配套,包含共享空间、资源、社群服务,另外还有的,就是陪伴。

共居公寓集合对于生活文化有着更多向往的人,彼此能相互交流、交换想法,从艺术到新创、从煮食到健身日常,营造小型社区。它让你下班后回到的是具有人味的场合,有回音、气味与温度,而非如常呆板的四方格空荡楼房。


图片|来源

共享资源,让高工时、冷漠而讲究快速的城市,可以有了更低成本的相互照应。每个人拥有一小块独享空间,但也再拿出一点点的自己,去和这个社区产生关系。更进一步地,也能慢慢与这个社会找到沟通渠道。

于是,住入共居公寓,或许不是另一种“锅居”的难堪选择,而是你不愿再单打独斗、面对这个让人情感与生活匮乏的城市,或者疾病,甚至只是苦无人分享陪伴的各种娱乐。你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与更多更大的人际网络。这不是目前看上去最好的,但却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最重要的,我们看见港式共居,让密集的香港人,可以真正地密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