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幻想成为电台 DJ?专访广播主持人潘月琪,谈语言如何发挥温柔的力量,以及口语表达的魅力所在,看似对外沟通,实则也与自己展开对话,了解到“说话跟沟通很耗能量,因此必须适时地感受与倾听自己的内在。”

曾经从事广播主持 17 年,“聊天”对她来说不仅是日常也是工作,如何让对话不只是闲聊,而是有品质的对谈,让彼此及听众,三方之间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浓缩的精华片段,一直是月琪老师坚持的目标。

她致力于推广言语的温柔力量,但比起“讲师”,她更喜欢称呼自己是个“学习者”,涉略新事物的同时,也自主性地深耕、探究。而现在,她也将这样的念想,搬至线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好想法好好说 - 潘月琪的 12 堂质感说话课

让“output”和“input”保持平衡

“毕业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做广播主持,为了制作节目,我必须快速 input 大量的内容,经过消化、整理再 output 出去,所以我一直保有阅读、学习的习惯。”二十几年来,她始终着迷于各类学问之间,无法自拔,对月琪老师来说,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尤其热爱观看访谈类的节目、欧洲电影或小说,这些经由大量对白所交织出来的故事,拥有迷人的魅力。


图片|Yulie Liao(Hahow 好学校)

“说话跟沟通很耗能量,因此必须适时地感受与倾听自己的内在。”

很多人以为擅长口语表达或从事这类教学的讲师,都很爱跟人说话,实则不然。正因平常都是将知识 output 给别人,因此需要更多时间独处,让自己消耗的能量得以恢复。

若是过于疲累,很可能会开始出现语言癌,像是词不达意、冗词赘字等。或许我们平时已经习惯快速、方便的传递讯息,并不特别讲究字句雕琢,久而久之默许“癌细胞”增生。在未来意想不到的场合,像是提案、面试时,发生细节上的失误,而让别人在心里对自己默默扣分,这绝非我们乐见的情况。

“‘话语’本身跟细胞一样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但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修养,会刺激你的言谈是否会变成语言癌。”

这并非要你时时刻刻地保持着优雅的用字遣词,每个人都有想要轻松闲聊的时刻,如果你本身的内在就足够丰富,即便用简单的字词表达,也能将讯息传递给对方知道。因此重要的是你得时常 input 自己,不论是阅读、看电影或上课学习,都是补充养分的方法之一。

推荐阅读:培养演讲技巧:与其担心说错话,不如专注于说话内容

开口之前,先观察对方的肢体与表情

谈到上课,月琪老师忆起某次的学习经验,她喜欢在课堂结束后,与同学们互相拥抱、感谢,有次她抱了一位女生,对方僵了几秒后,就把她用力推开,让她感到非常惊愕跟挫折。

经过反思后,她意识到每个人因为文化差异或习惯有所不同,因此每次在开口或行动之前,都应该要做更多瞭解。“尤其当你在一段时间内和对方密切相处,就自以为彼此足够亲密,因而卸下心防,忽略了这些因素。”她认为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忽略言语或肢体所透露的讯息。

“所以说,察言观色真的很重要啊!”她深深地感叹道,很多人想学言语的技术、如何精确地用字,但这其实和个人的阅读类型、生命经验的丰富度、思维逻辑的统整,以及对人我关系的省思有关,有了这些内涵,才能引导出你能讲出什么样的话。但“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则不同,只要用心观察,便能从中读取讯息,因为那是多数人类共通可以判断的依据。

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实是可开可关的


图片|Yulie Liao(Hahow 好学校)

就如同人与人在互动中,对彼此的评断跟观感依据,其实是先藉由外在的肢体、眼神及笑容,言语反而是在最后。当你抱持着开放的心态,就连心情也是雀跃的,只要和他人眼神对到,散发出来的善意,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人想与你交流,这便是开启谈话的契机。

如果你不擅于寻找话题,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开场白,好让你面对陌生人时,不会那么尴尬。只要开口,便能和对方建立起连结,但大多数人只停留在第一句就打住,刚牵起的线很快就会断裂,若是能将话题加以延伸,就有机会将关系延续下去。

推荐阅读:学习说话技巧前,你该做的,是“找到自己的声音”

月琪老师以自身为例,她时常一个人到国外旅行,靠着“刻意地问路”,让她搭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友谊桥梁。有次,她在巴黎知名的红孩儿市集(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犹豫要点什么午餐,便转头请站在一旁的妇女推荐,随后同坐一桌边吃边聊,吃完饭,这两位女士竟邀她到家中作客,一路从生活谈到文化,后来甚至接连通信了好几年。

“跟陌生人的破冰方式有很多,取决在于你想不想,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实是可开可关的。”她谈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通常不太能控制自己,往往会发生两极化的情况,内向的人讲不出几个字,外向的人高谈阔论到收不起来,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能够有意识地自我调节。

遵从自己的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图片|Yulie Liao(Hahow 好学校)

采访尾声,我向月琪老师请教,作为一名内向者,开口说话比一般人来得更不容易,但因为工作因素时常需要与人沟通,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善?她笑说,不是口若悬河才是会表达的人,有时滔滔不绝,反而会让人更有压力。

她想起先前与设计师吴东龙曾多次对谈,对方并非是个喜欢说话的人,因为才华发光发热,有不少采访邀约,发现他习惯在回应时思考久一些,将脉络梳理整齐,再开口发言,并善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发文,以文字和作品与人沟通。对他来说,这或许就是舒服且适合他的表达方式。唯有让自己感到自在,才能克服紧张与恐惧,将想法好好地传递出去。

月琪老师认为,没有什么是最好的表达方式。透过阅读与学习,能够帮助自己建立更多元的世界观,并增进言语中的温柔力量。在我眼中,需要和月琪老师看齐的,不仅是质感说话的能力,还有能够以一名学习者的姿态,优雅地拥抱新知,并持续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