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跆拳道协会的教练上课时,我问:“教学过程中,男生跟女生在跆拳道运动中表现的差异是什么?”男性的教练回应:“男生肌力较强、反应速度较慢、女生比较没有那么积极,但是比较稳定、挫折忍受度较高⋯⋯”

再问:“如果有些性别差异是天生的,那在教学过程如何调整?”至此,全场沈默。

文|卡蜜儿(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常务监事)

某次,帮跆拳道协会的教练上课,这些教练本身可能还是很多教练的老师。有些人自己也在外面开了道馆授课,或者是他们的道馆有教练到学校里面带跆拳道社团,有些本来就是学校里面的体育老师。

上课座位的分布很有趣,坐在后面的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教练、男性。年轻的男教练或女性坐在中间偏前面的位置。运动单项协会愿意一次开两个小时的性平研习是很难得的事情,我也把握时间谈一点国家跟性别与体育的政策,并且了解教练们的想法跟经验。

相较于一般运动项目男女性别人数极端差异,跆拳道女性教练相较之下明显较多。便请教教练们:“为什么台湾的跆拳道运动这么盛行,许多学校里面都有开跆拳道社团,学习跆拳道的女生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也比较多?”

坐较后面的年长教练们用一种很骄傲的口气说:“因为我们很努力!”

可是,难道拳击、足球、棒球这些运动协会的人不努力吗?为什么跆拳道项目可以拿比较多的资源?运动背后难道不是另一种权力,否则为什么戴资颖抱怨左训中心场地不足,国家立刻说要改善,但是许许多多资源不足的运动项目还在艰辛度日?台湾的跆拳项目在国际比赛一直有不错的成绩,台湾史上第一面奥运金牌的就是跆拳道项目,而且是女性选手陈怡安,这些都会影响一项运动的发展与性别分布。

继续问:“在教学的过程里面,是否观察到男生跟女生在跆拳道运动中表现的差异?”

男性的教练回应:“男生肌力较强、反应速度较慢、女生比较没有那么积极,但是比较稳定、挫折忍受度较高⋯⋯”女性的柔软度较好,踢的角度较高;有人则提到不同的竞赛项目也有性别差异,偏向演示性质的“品势”,一直是女性的表现较好⋯⋯。

再问:“如果有些性别差异是天生的,那在教学过程如何调整?”

至此,全场沈默。

我同理大家的疑惑,身为家有孩子在学跆拳道的家长,我知道每一个级别都有一套要学习的课程,把那套打完才能升级,这是不分性别的。但是既然大家有观察到男女天生的性别差异,可能也会反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表现上,在教学上难道都不用调整?

由于“前辈”们(男性、年长)没话要讲了,我邀请年轻、女性多发言。女教练提到她会调整训练的强度跟次数,因为男性、女性对于相同强度的训练,身体所需的恢复时间不一样,这种差异化的学习与调整不会不公平,所以体适能测验的标准才会有生理性别的差异。如果是精英选手,随便一个女选手都踢赢九成九的男性,自然另当别论。

性别平等不是人人都一样就是平等,当身体、骨胳、肌肉的天生差异明显,教学的方式自然要调整。这是让每一个人可以在运动中更认识自己的身体,发挥更好能力的重要关键。

谈身体界线议题时,也发现年长、男性教练对此较没有概念也没有意识与敏感度。很多男教练觉得“男(学)生的肢体碰触没有关系,女生就要多注意”,看来运动里的男性身体自主权议题不太被重视,男学生也会被性骚、性侵,也有自己的身体自主权。看表情就可以理解教练们会感慨“现在很容易被告”。可是体育项目完全不碰触学生的身体实在困难。这时,女性教练再度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事先口头告知、碰触的方式、器具的运用⋯⋯,将需要直接碰触身体的机率减到较低。而每一个人对于身体的界线、彼此的关系、当下的情境都会影响每一个决定。

将性别的概念放进去,看起来让运动与教学需要处理的议题更多、更复杂,但也能更当得起“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