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目睹儿虽不是直接承受暴力攻击,但间接目睹双亲间的各种施虐暴力情形:也就是他们身上没有看得见的伤口,但光是听到、看到家暴发生,就足以产生心灵、人格上深远的阴影与创伤。但并不是所有家暴目睹儿都一样,我们也不该为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他们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生命经验。

在黑暗里透出微光,在靠近后碰触真实,在觉察后重拾自我

大多时候,我们听到“家暴”两个字不免会感到沉重或害怕,而如果家暴牵扯到无辜的“幼童”时,我们更会觉得愤怒不已。除此之外,也很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在那么脆弱、那么需要关爱的时候,却被迫看到、听到、间接经历到与家暴相关的种种不堪⋯⋯。

《黑色微光》这出戏围绕着一个看似离平时生活有些距离的议题:“家暴目睹儿”的心路历程。剧中小男孩在目睹家暴后,不知不觉地变得封闭起来、把自己投进另外一个世界中,在那里他能任意变成其他动物,唯有这样,他才能比较有安全感、比较坚强、不过同时也渐渐丢失了自己⋯⋯。

这个由社会案件改编的戏剧主题,其实是众多家暴目睹儿内心退缩、挣扎的缩影,但除了呈现出负面悲伤的一面外,这出戏渲染出的情绪十分多元且复杂,它呈现了小男孩内在不停的转化、和重要他人在日渐深刻地触碰、并在与苦痛拉扯与挣扎后,重新接纳与瞭解自己的历程。


图片提供│飞人集社剧团

什么是家暴目睹儿?我跟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会好起来吗?

根据卫福部统计(106 年),在所有通报家暴案件中约有 10.5% 的比例为家暴目睹儿,也就是至少每 10 个家暴案件中就有至少 1 个是家暴目睹儿。虽然他们不像受暴儿童一样直接承受暴力攻击,而是间接目睹双亲间的各种施虐暴力情形:也就是他们身上没有看得见的伤口,但光是听到、看到家暴发生,就足以产生心灵、人格上深远的阴影与创伤。

家暴目睹儿在受到伤害与压力后,会在日后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因应模式,在想法、情绪、行为上也会因人而异有不同的展现。但大体来说,家暴目睹儿比一般人更可能会出现情绪困扰、孤立自我、对外界有敌意、偏差行为、沮丧、压抑、寂寞、低自尊⋯⋯等等状态,长远下来也会影响到社交、人格发展。

但并不是所有家暴目睹儿都一样,我们也不该为他们贴上负面的标签,他们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生命经验。然而,他们就像你我一样,对家庭、亲密关系会有最真切的需求与渴望。

不同的是,家暴目睹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支持,才能再次信任自己与他人。他们可能什么都不会说,但会用各种方式呈现出自己的伤痕;唯有在觉察和探索内心的失落痛苦后,看见自己所匮乏的、被剥夺的是什么,然后渐渐找回信任感与信心,进而修复自我。对旁人而言,真诚同在的陪伴会是最直接也最难能可贵的帮助。


图片提供│飞人集社剧团

观戏是种很棒的疗愈经验,能安放情绪与探索自我

或许你会问:“那么沉重的主题,会不会越看越不开心?”、“我周遭的人或我自己都不是家暴目睹儿,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对我来说,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戏真的很疗愈,疗愈的原因在于,当透过看戏把自己的某部分置身于剧中角色时,随着剧情起伏,将与角色类似的感受投射出来,因而感受到被理解,而这种“被理解”的感觉就很疗愈。

你或许是位上班族、助人工作者,抑或是位照顾孩子的父亲、母亲。然而,在看似简单开心的日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些藏在暗处、没时间去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隐隐作祟。这种隐约受苦的感觉,就像家暴目睹儿身上的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黑色微光》藉着剧中小男孩苦涩酸甜的生命,发掘出一些意义与希望:“再怎么黑暗的地方,因为我们愿意关注,便会散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