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并非所有都自己一个扛,成熟也要需要适时找人帮忙。而这时,真正的朋友,是能够接受你的软弱和情感垃圾。

有时总会跌入一个迷思,若解决不了的问题,说出来又如何?不想沦为庸人自扰、无病呻吟之辈,于是遇大事小事,都得云淡风轻的面对,再撕裂出一道道礼貌式的微笑,换旁人放心,也赢一个“独立成熟”的美誉。

可是,近来看了好些文章,也有些感悟,觉得“成熟独立”这四字,不知压跨了多少人。因此,文章想给那些“最开心的人”,好提醒,独立并非所有都自己一个扛,成熟也就是适时要找人帮忙。

成熟应对困难第一诫:别迷信独立是甚么都要自己一个做

有一首旧歌,笔者特别喜欢,就是林一峰的《给最开心的人》,不唱情爱的卿卿我我,也不说朋友间“兄弟”与“姊妹”之情,反而说那最容易被人忽略、时时乐观得似永没有烦恼的那位朋友:

只不过谁为你认真/习惯了悲哀中救伤的你/没法放开开心的责任/抱着心事无人问壮烈牺牲

《给最开心的人》林一峰

总有那么一两个朋友,甚少听他们诉苦,尽是说些安慰人的说话。平日总是漫不经心,只是过往教养,教人迷信不愠不火是一种技能。笔者也十分迷信这种教导,独立是美德,天塌下来也要自己一个扛,乐观与快乐也是一种责任,因为旁人没有必要接收你的“情感垃圾”。直到一次工作,认识了一位前辈,他观察了好一回,说:“有时候,你总得让人帮你。”他为何这样说,不太清楚,不过这话似是“温热贴”,每每挫败,一想起便暖暖的,也好提醒,或许所谓独立,不是迷信甚么都要自己一个做。


图片|Pixta

研究显示:朋友一星期要见两次,更健康,伤痛也更快复元!

那不是要无时无刻找人陪伴,而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懂得找个伴,让情绪有个出口。见见朋友,“快乐倍增,忧愁减半。”原来真有科学根据,研究更建议:朋友一星期要见两次,不但更长寿,伤痛也会更快复元。

牛津大学的演化心理学教授 Robin Dunbar 就认为,有紧密的社交,不管同性或异性,对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热衷于社交的人,会较少生病、在手术后会更快复元、甚至更长寿。他更建议,一星期最少要见朋友两次。

“朋友是要见面的!”-见面比电话效果更好

从前有一则广告的对白是这样的:“朋友,是要见面的!”那时笔者心中咒骂:“谁人不知呢?”直到后来生活忙碌,人人忙着人生上不同的目标,便渐渐忽略了老朋友,昔日不怕通宵达旦谈心,再吃早餐都嫌时间太短,聊不尽的话题延续到明天;现在,友谊被压缩成一个饭局、一通电话、一则短讯⋯⋯最后,就或只会一个“like”。

不过,“朋友是要见面的”这句老土对白其实也有科学根据。根据史丹福大学及 Dunbar 教授的研究,亲身见面的“效果”更佳,比起谈电话或网上的接触,有更强的联系,更能提高“催产素”,能纾缓紧缩张情绪,也令人更快乐。

做个独立女子,十分不错;不过,适时“软弱”,不过证明我们不过是人。

生活忙碌,以下“小提醒”让“太忙”不再成为孤立自己的藉口

  1. 一定要计画,“即兴”约会的结果往往就是最后二人都没有空。
  2. 缩短约会时间。约不成晚饭,也可以约约喝一杯咖啡,或吃下午茶。
  3. 把友谊聚会与日常生活必要做的事混在一起,如你每天都要运动,便相约朋友每天一起到健身室,也算是一种相处。
  4. 不是所有朋友都值得你花心思与时间。因此,小心选择,只跟知心好友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