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高中生自主发起连署,要求终结榜首新闻。毕竟,求学过程中,我们对成功的想像都很单一。大一那年,我很迷惘,自己既没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愿,也不够勇敢去念喜欢的科系。

“举重若轻”——这是我当年的指考作文题目。可是,当成功的影子这么重,我们怎么举重若轻?

屡屡大考成绩公布,新闻版面又是一阵满级分炫风。谁考得好、谁替学校争光,谁就值得被采访。近日,雄中、雄女学生自主发起连署,以“终结放榜新闻:拒绝‘成功’模板,停止制造神话”为主题,请学校拒绝相关采访,也呼吁媒体停止报导放榜新闻。


(网路截图|来源

尽管媒体很喜欢放榜类的相关报导,但其实有些人,不太在意这件事。问了身旁友人,大略得到这些答案:“不关我的事。”“用成绩来评断一个人的价值很残忍。”“就算看了,成绩也不会因此变好,而且我没兴趣让成绩变好⋯⋯”

当然,还是有许多人对这件事感兴趣。“很励志!”“以前对成功的定义很狭隘嘛。”“想试试看复制他们的成功历程吧?”从中可发现,“成功”这件事已在无形中被定型:好成绩等于进入好学校、好科系;所谓好科系,则和职涯发展密不可分。

除了学生外,学校也特别注重这件事。好像不能怪学校因为学生成绩优秀“与有荣焉”,然而,当学校对榜首一事过度主动宣扬时,那些成绩不够突出的学生们,身影就这么隐形了。

并非考得好的学生不值得鼓励,但比起表扬性质,更多的是媒体窥伺学生隐私,再将内容素材裁减成大众有兴趣的故事。而“媒体认证”是一时,却可能让上过新闻的榜首学生,在往后日子中承受更多压力。

这样的“重”,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哪里让你心动,那里就有星空

我不是成绩特别突出的人。我承认,自己也曾欣羡在这场升学之战大获全胜的他们。

当初考完大考,心想上不了最喜欢的大学,那就选系吧!只要学校校风自由就好了。父母相当尊重我,但其实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眼神和询问,知道自己这样填志愿是所谓的“低填”。最后,我没有坚持己见——我还是选择了那所父母希望我就读的大学。大一那年,我非常迷惘,自己既没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愿,也不够勇敢去念喜欢的科系。

直到,我和一位在法留学的挚友通了电话。她说:

“不管妳念什么校系,妳最后还是会往妳喜欢的地方走啊!”

如果说一句话就让我大梦初醒,那是太过浮夸;但我真切在那刻感觉到有什么不一样。

我开始尝试很多事,除了校内活动,也寻找一些校外机会。原本以为自己向往的大学生活,是那种参加大大小小活动的热血版本,几次后,发觉自己并不特别快乐,我就离开。偶尔投一些履历,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乱枪打鸟,当时被拒绝到无感,自己其实也不太难过。渐渐地,我好像比较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

这是我找到理想的方式:心动感。对,发现不适合、做这件事没有冲劲和心动感,我就离开。


(图片|来源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

朋友 A 、 B 、 C 都进了人人称羡的大学。 A 始终对系内所学提不起劲,于是给自己一个 Gap Year ,到欧洲当交换学生。 B 不敢说热爱所学,但他觉得自己挺擅长系上专业,而且可拥有稳定的职涯发展,他现在一样过得平稳快乐。 C 一直修外系的课,甚至修课学分快要比本系还多;他喜欢音乐,组了个乐团,也在相关产业打工——这个产业,和他的科系,一点关系也没有。

许多人,上大学后才开始寻找自我,无关好坏,人人步调不同,你有你自己的时区。

让我们成为自己的风

在编辑室里,我问女人迷夥伴们,如果可以重回大学生活,你希望那时候有人能告诉你什么?

有夥伴分享,她在大一时期非常害怕一个人行动,引起编辑室一阵此起彼落的附和。她想说:“不要担心一个人的时刻,你会爱上它。”另一位夥伴也云:“你可以不用为眼前人际关系烦恼,你能选择自己想要的关系。”

趁着这段完整的大学时光,多接触、学习一些你有兴趣的东西吧!“认真点,不要只选凉课。天啊!以前那么多好课都没上!”也有人建议:“翘掉没办法学到东西的课。去学校以外的地方看看!”一位会计系毕业的夥伴更说:“该转系就转系,早点知道自己爱什么。我出社会后,才突然惊觉自己不喜欢所学。”

“当下觉得自己在绕远路,但时间久了再回头看,你会发现功不唐捐。”学业、实习、课外活动、恋爱,你不见得一路顺遂;生理或心理上,你或许会碰到任何难关。

“没有什么是浪费的,翘课、耍废、失恋都是。每件事的意义,都会在往后日子慢慢浮现。”

再回来谈谈,文章首段提及的高中生连署活动。满级分新闻确实少了,许多人跳出来评论榜首新闻的陋习。有些校方愿意签署承诺书;但也不乏未尽人意的结果。连署成效有限,但的确改变了什么。

这是改变风向的启程,或许有点颤抖和不安,但你们终究起而行了。

你们心还热烫,你们可以走自己的路,刮自己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