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奥斯卡的美国影艺学院计画至 2020 年前,能扩增一倍女性与多元族群成员数。奥斯卡评审的多元性,究竟会如何影响电影产业呢?

2019 奥斯卡颁奖典礼将在下周 25 日举行(台湾时间),入围名单释出后,大众除了开始猜测奖落谁家,奥斯卡入围名单的种族、性别多样性仍旧引起大众争论。

自 2015、2016 年公布的奥斯卡入围名单中四大奖项皆为白人入围,被大众批评“奥斯卡太白(#Oscar So White)”后,奥斯卡主办单位美国影艺学院就在 2016 年提出内部改革计画:至 2020 年,美国影艺学院计画扩增一倍女性与多元族群成员数。

而评审的多元性,究竟会如何影响电影产业呢?

奥斯卡太白?评审多样性将影响族群权益

奥斯卡入围名单太白的状况,相当程度也反映了影视产业如何忽略其他族群的声音:以白人为要角的电影,更甚是让白人在电影中饰演其他族裔。演员吴恬敏就曾经抨击过此事,她在社群上如此写到:“我们必须要停止让‘白人男人拯救世界’的神话流芳百世。我们的英雄长得不像麦特・戴蒙。他们长得像马拉拉、甘地和曼德拉⋯⋯。”

洛杉矶时报曾在报导中,引述了 UCLA 非裔美国人研究中心——Darnell Hunt 的说法:“不幸的是,奥斯卡奖本身就都是充斥白人、男人,相同的文化品味只能辨识特定种类的作品。”

简单来说,奥斯卡评审团的多元与否,影响到众多族群的优秀作品,是否能被世界看见,甚至影响到整个电影产业的多样性。

奥斯卡作为影剧界最重要也最盛大的颁奖典礼,每一个评审的选择、每次的入围及得奖结果,都具有其指标性,那么当一场典礼上,只有白人导演、男女主角和配角入围获奖,也就无法起到领头羊的影响力——让少数族群在影视产业立足。

洛杉矶时报的调查中显示,2014 年美国影艺学院的成员有 94% 是白人、76% 是男性,随着“奥斯卡太白”争议声量渐大,美国影艺学院承诺 2020 年前女性与多元族群成员能翻倍,而根据学院提供的最新数字,2018 年新增的成员有 49% 是女性,38% 为少数族群,可以看得出影艺学院正在努力实现承诺,至于 2019 会如何,我们就静待学院消息。


图片|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剧照

电影产业迈向多样性的重要一步

2019 的奥斯卡,我们看到入围名单有了突破:最佳电影过半皆包含 LGBTQ 议题:《真宠》、《波希米亚狂想曲》、《一个巨星的诞生》、《幸福绿皮书》;五位最佳导演中,有三位为非美籍导演:希腊导演尤格・蓝西莫、波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墨西哥导演艾方索・柯朗;首部非裔英雄电影《黑豹》入围最佳影片,还有以女性为主轴的电影《真宠》、《爱・欺》、《罗马》入围。


图片|电影《真宠》剧照


图片|电影《罗马》剧照


电影|《一个巨星的诞生》

当然,所谓的多元性,并不是用固定比例一一盘点,哪些族群没有达到 50%,哪些族群只占 10%,电影产业达到 D&I(Diversity& Inclusion)的最终目的,是当我们在谈论电影时,能够拥有多样的视角,不是只能让特定族群的观点去诠释另一个族群的文化,而是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话语权,能够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产业的多元共融环环相扣,从奖项、电影制作到阅听者的抉择,都能够促成电影产业的转变,2020 的奥斯卡上,我们期待多样性计画能够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