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乐公式,他认为:快乐=P+ (5×E)+(3×H),而正向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另一种快乐公式,他认为:快乐=设定点(50%)+ 生活环境(10%)+你做了什么事(40%)。想知道你的快乐程度吗?尝试算算看吧!

如果快乐有公式

阅读下列描述后,感觉一下这句话适合用来描述自己的程度,以 1~10 评分,1 表示“完全不是如此”,10 表示“完全如此”,数字愈大,表示你愈认同这句话。

(   )1. 我是一个外向、活力充沛、有弹性且愿意改变的人。

(   )2. 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观很正向,受到挫折后能快速恢复,而且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   )3. 回顾我的“健康、财务、安全感、选择自由与社区归属感”,我觉得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已被满足。

(   )4. 生活中,我得到亲朋好友支持,能充分投入自己所做的事,满足自己的期望,参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将上面四个分数,依据下面公式计算出 P、E、H 値:

  • P 值 = 第一题+第二题分数 =___
  • E 值 = 第三题分数 =___
  • H 值 = 第四题分数 =___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皮特.寇恩(Pete Cohen)提出的快乐公式,他认为:

快乐=P+ (5×E)+(3×H)

在这个公式里:

  • P=个人特质:泛指自己的价值观、适应能力与弹性。
  • E=生存环境:涵盖了身体健康、财务状况与友谊。
  • H=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自尊、期望、野心与幽默感。

计算出来的结果若在 80~100 分者,属高度快乐;60~79 分为还可以;40~59 分为差强人意;低于 39 分者,代表不太快乐。照这公式来看,你的快乐及格了吗?

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样的公式。正向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快乐公式不太一样,他认为:

快乐=设定点(50%)+ 生活环境(10%)+你做了什么事(40%)

在这个公式里:

  • 设定点=先天基因遗传,这决定了我们大概 50% 的快乐。约有三成的人,生下来就比较容易快乐,另外三成的人偏悲观一点,剩下的人则没有特别偏向哪边。
  • 生活环境=环境因素,指的是你住哪里、多有钱、从事什么工作等,决定了你 10% 的快乐(没错,只有 10%)。
  • 你做了什么事=40% 的快乐取决于此。有将近一半的快乐,取决于我们替自己做了什么事。

虽然我不是很确定这些快乐公式的真实性。好比,公式里头那些系数,为什么是 5 或 3,为什么是 40%、10%。不过,整合这些人提出的快乐公式后,里头同时提到了几个关键。

天注定的部分

快不快乐确实有天注定的部分,像基因遗传、身体健康状况、人格气质等,这些因素不太是我们可以操控的。

研究人类个性的心理学家发现,几乎世上所有人的个性,都可以用五个指标高低的排列组合来区分。这五个特质的英文开头缩写刚好是 OCEAN,分别指的是:开放性(Openness)、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与神经质(Neuroticism)。

影响快乐最主要的两个人格指标,是外向性与神经质。最快乐的人通常是高度外向性、低度神经质,而最不快乐的人,完全反过来,通常是低度外向性、高度神经质。快乐与外向、神经质程度有关,而研究也发现,这两个特质很大一部分确实是由遗传决定的。

环境

快乐也跟环境有关,比方说你住哪里、你的生活品质和财务状况如何等。说实在地,环境其实也有一点天注定的成分,只是仍有机会透过后天努力而改善。

许多人这辈子花了非常多力气,希望藉由改善薪水、居住环境等方法来获得更多快乐。不过,如我们之前在探讨“金钱与快乐”时所提到的,环境改善确实能带来快乐,但是幅度很有限。环境改变带来的正向情绪,也容易随着时间而习惯。


图片|日剧《神奈小姐》

你做了什么事

快乐公式里最关键也振奋人心的,是“我们的选择”也会决定我们的快乐。

我们重视某些价值、重视自我实现,所以,我们采取对应的行动。这种快乐,是灵长脑所在意的,引导我们由内而外、发自内心地做出行动。这种快乐是满足感,是淡淡的喜悦,不容易因为适应而褪色。

另一个好消息是,根据我们目前对大脑的了解,大脑有着极佳的神经可塑性。大脑不是出生后就定型,而是会一直改变的。即便我们已经长大、变老,大脑都还是一直在改变。我们可以透过努力和持续练习,像捏陶土一样,把大脑形塑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些我们常常做、常常练习、常常想的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大脑,让它变成习惯 2.0。当一件事做到不需要刻意费力时,它就变成了我们的“新天性”。

你阅读本书的同时,大脑就在变化,它正忙着建立某些新连结。不过,对大脑来说,比“知道”更有力的形塑,就是“行动”。心理学知识的最大敌人,就是“知易行难”。似乎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和藉口,“不去”做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

马克.吐温说,二十年后,你今天“没做的事”会比你“做过的事”更让你遗憾。那些你没采取的行动、错过的体验,会是人生最大的憾事。在一个关于后悔的研究中,参加研究的人被问:你过去一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它是“做了某事后悔”,还是“没做某事而后悔”呢?

后悔分成两种。有 53% 的后悔是说,我后悔上个礼拜“做了”某件蠢事;有 47% 的后悔则是,后悔自己上个礼拜“没做”某事。

过一阵子后,研究者再次联络了这些人,问问他们的后悔有没有一些转变。

因为自己“做了蠢事而后悔”的感觉,在几个月之后,变成另一种感觉了。这些人说,虽然当时感觉自己很蠢,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很值得。做完蠢事之后,让自己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自己的极限。许多人甚至一转后悔的感觉,因为当初自己付诸行动而感到自豪。

推荐阅读:蔡康永专文|如果真的没有后悔,人生就没办法前进

针对“没做的后悔”,研究者问:当时因为没有采取行动的后悔,现在感觉如何呢?几个月后,因为没做而耿耿于怀、不舒服的比例,从一开始的 47% 暴增到 84%。

去做吧!即便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学到东西。没做的遗憾,会随着时间愈变愈大。没做的结果是“无限”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那个结果是什么,你可能会带着它一辈子。做了但失败,这个结果是“有限”的。五年后的你,可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

读政大时,曾在广告系陈文玲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一种称为“自由书写”的工具。这是一种不过于理智思考,试着让直觉引导我们书写的方法。想邀请读者,留五分钟给自己,准备一支笔,一起来试试看。

等一下你会看到五句话的“开头”,在看到这些开头之后,请把你心中浮现的第一个直觉想法立刻写下来。

不用刻意美化,不用管字丑不丑,不用管修辞。这里所写的话,也不用给别人看。所以,请尽可能诚实,把内心浮现的念头完整写下来就好。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年后,我人在____________,

跟着__________________,

住在__________________,

做着__________________。

写完之后,再读读上面的句子。

这是你真心希望的吗?如果你觉得自己刚刚好像没有很诚实,可能是因为环境不适合,你可以找一个舒适的、让你感到安心的地方再做一次。你也可以偶尔问问自己这五个问题,看看答案的变化。

我还记得当时书写完后,老师这样说:“各位同学,二十年只是一个幌子。这些梦想、这些愿望,为什么要等到二十年后再去做呢?”

上这堂课的时候,还记得是 2008 年。当时,我把“写一本书”放在我的最后一句话。十年后,老师,我写了两本书!

快乐的人几乎都在“做事情”,而不是一直在“想事情”。因为,快乐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推荐阅读:提高行动力的 10 个练习:学会拆解任务

如果你观察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你会发现他正在造船、创作交响乐、教育孩子、种天竺牡丹花或在戈壁沙漠寻找恐龙蛋。总之,他不会像寻找一个滚到暖气机下面的衣领钮扣一样地寻找快乐,他不会将快乐本身当目标来寻找。在一天满满二十四小时的生活中,他会知道他是快乐的。

——贝兰.沃尔夫(Walter Béran Wolfe, 1900-1935)奥地利精神科医师

成功不是快乐的关键,快乐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果你热爱你做的事,你将会是一个成功者。

——史怀哲(1875-1965)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行动不见得带来快乐,但没有行动就没有快乐。

——班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前英国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