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太太蔡康永的访谈中提到“平静比快乐重要”这一个观点,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总是追求快乐,但是快乐一定要有对比对吗?

身为一个被认为是绝对文科脑的双鱼座女生,却莫名的被理科太太给圈粉,大概是因为总是情绪过剩,反而被她的平静给吸引,看到她和蔡康永的访谈中提到“平静比快乐重要”这一个观点,让我按下了影片的暂停键,认真地思考起这个观点,我们总是追求快乐,但是快乐一定要有对比对吗?

我们喜欢热情的人,但是应该很难真的有人可以保持 24 小时的热情对吧?然而平静,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忽然想起在为孩子们读一本最近很红的绘本,叫做颜色妖怪〈color monster〉除了我们常提到的一些情绪喜怒哀乐之外,里面也介绍了平静,但每次翻到那页的时候,我总会卡卡的,要向一群学龄前的孩子们介绍“平静”的状态,似乎很抽象,或许因为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中,并不重视认识自己,也不重视面对自己的情绪这一块,其实,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长大,变成大人之后,常变成“情绪勒索的一员”。

我说的“情绪勒索”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那种,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脑中闪过了这个词语,而且觉得至很难再找更恰当的形容词。

我说的,比较像是一种团体中的,社交上面的“情绪勒索”,对方或许没有期望能够透过这样的行为让你做什么,但是他们期望从你的身上得到“总是正向的感觉”,无论你今天遇见什么狗屁倒灶的事情,都要笑脸迎人,即使你只是“平静”的状态,都很容易被解读为你心情不好、你正在发脾气,但或许,你只是在一个平静的状态陈述一件事情。


图片|来源

回台湾工作之后我发现,大家都希望“你会是林志玲”,就像理科太太提到的,她妈妈认为情商最好的人,就是林志玲,但是,在每个想尖叫的当下,或者是被人家问:“你干嘛脸那么臭?”的当下,难道没有人想过,林志玲的黑暗面到底是怎么度过的?

如果我们都觉得辛苦的状态,但为什么我们却常常希望别人可以做到?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遇过一个教授,她在课堂中提到,三十岁之后好像忽然对于很多的事情变得勇敢起来,对于当时 20 岁的我来说,当作趣闻在听。

她说,在 30 岁以前,遇到插队的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虽然不爽在心里,但是不敢出声,但是在三十岁过后,她提到假日时在游乐园的厕所,有一个阿姨插队,但是没有人敢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出口说了对方,说出口的当下自己都很惊讶,但是很舒畅,如果是以前一定会觉得这样的人很没必要,就算了嘛,干嘛要讲出来变得那么难堪。

现在的我,忽然好像有点懂,其实不是变得勇敢了,而是因为清楚的知道,如果你的想法,你的权益,不会自己发声,那么很多事情就那样过去了。其实后来发现很多的事情都像是,当你的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在百货公司的地上打滚,你会因为怕丢脸而买给他,还是把面子放一边,处理这件事情久了,会成为我们面对事情的态度。

推荐阅读:今年为自己许个愿望:为坚持的价值表态,就是勇气

我们都喜欢走简单轻松的方式,而不是在乎对错,我们很害怕被人家说“有情绪”或“情绪化”,但是当我们真的像理科太太那样“平静”时,就像她自己说的,常会被认为没礼貌!

活在别人的想法里面,真的好累,或者应该说⋯⋯试图要成为别人喜欢的模板,真的好累。

三十岁过后就会变得成熟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但是对我来说,30+ 的生活态度是真的有点不同的,双鱼性格虽然还是很难改变,情绪过剩还有在意他人的眼光,但是稍有长进的是,更懂得自己不要的是怎样的东西,跟自己喜欢的人出门,删减脸书的好友,去自己喜欢的场子,不勉强自己参与不喜欢的聚会,哪怕是到了前一天,才发现是会自己情绪上过不去的状态,现在都能够勇敢地取消约会。

推荐阅读:建立你的生活圈:与其刻意讨好,不如保有独特个性

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很想要八面玲珑让每个人都喜欢,觉得最好每个人都可以一起做每一件事情,觉得委屈自己一点顾全大局没关系,但是后来会发现,自己没有那么伟大,也不需要那么委屈,再好的朋友也有不适合在一起做的事情,与其强迫自己去一个自己不想去的局,去到很别扭,不如找个理由不去,自己在家躺一天追个剧,找个对的对象吃个下午茶多好⋯⋯正因为更知道自己是个情绪很多的人,更希望自己可以用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情绪平静。

有情绪不是坏事,但没有情绪的状态,有时候也是值得学习的,30+ 不用追求让自己成为“林志玲”,可以有小脾气,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社交圈分类,不再追求人人好,不再试着当朋友圈的开心果,面对自己的喜怒哀乐,很值得成为新年的新目标,不是吗?

嘿!你今天过得好吗?

新的一年也要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