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盲目的自我、祕密的自我、公开的自我、未知的自我,建立自我认知非常重要,让你开发出更多潜能。

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必须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无关优劣的“不同”。而在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当中,你最需要知道的一个“不同”的人,就是你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认知”。


图片|来源

过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外向的人,到处演讲,为别人提供谘询服务。但是,当参加自助酒会时,我发现有些人端着一杯香槟优雅的走来走去,碰见谁都能聊两句,谈笑风生,呼朋唤友。而我呢?常常是一个人端着一杯可乐,静静的站在角落,谁也不想搭理。我觉得这样不对,但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一项专业测评,终于知道:啊?我居然是个内向的人。

每个人的能量来源不同。有些人的能量来自安静的思考,有些人的能量来自热闹的社交。而我呢?我能从独处中获取源源不断的能量,所有热闹的场合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消耗。至于我在演讲中看似外向的行为举止,其实都是源自后天的训练,而不是先天的性格。

当我有了这样的自我认知之后,就彻底释然了。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每次演讲结束,或者与人长谈之后,我都会给自己一些时间静静独处,恢复心理能量。甚至有些时候,我学会了放过自己:那样热闹的场合,我就不去了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如此重要,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认知呢?

推荐阅读:成长不是变成大人,而是认识你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鲁夫特(Joseph Luft)和英格汉(Harry Igham)对“自我认知”进行了多年研究,提出了着名的“周哈里窗”。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按照自己知不知道、别人知不知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盲目的自我、祕密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图片|作者提供

第一,盲目的自我,即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我”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吧?有谁能比我更了解自己?还真有。我曾经在朋友圈做过一个小调查,请朋友们用三个关键词来评价我。反馈最多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战略顾问、网路转型和笑话高手。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朋友心中居然是个笑话高手!调查,尤其是匿名调查,可以帮助我们认知“盲目的自我”。

第二,祕密的自我,即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我”

很多人喜欢选择性埋藏或否定这部分的自我。现在反过来,怎么把它挖出来呢?拿一张纸,在 10 分钟内写下 20 句:“我有__不为人知的一面。”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完后藏好。然后用三天时间来观察对照自己的言行。三天后,从 20 句中删掉最不符合的 10 句,再补写 10 句不重复的。再过三天后,挑出前面 5 句──这就是“祕密的自我”。

推荐阅读:认识自己的五个误区:你以为的你,是真正的你吗?

第三,公开的自我,即别人知道,自己也知道的“我”

比如,“我长得比较瘦”、“他长得比较帅”、“某某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棒”、“某某口才特别好”等等。有时候,人们以为的“祕密的自我”,其实是“公开的自我”。


图片|来源

第四,未知的自我,即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的“我”

了解这部分自我,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评工具。就好比,要想知道自己的智商多少、性格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专门机构测一下(比如运用 MBTI 1),而不是随便从网上找测试题做。

还有两点需要提醒的是:自我认知具有刻度性和动态性。

比如,问 100 个人:“你勤奋吗?”估计有 90 个人会给出肯定回答。“勤奋”这东西,是有刻度的。六点起床的,可能比八点起床的勤奋;四点起床的,可能比六点起床的勤奋。只有基于比较,才能得出自我认知。

再比如,有的人说自己不擅长演讲,但是随着练习,他会讲得愈来愈好。所以,类似这种自我认知,就是动态变化的。

遇到困难时,有人说:做自己。一帆风顺时,有人说: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是现实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是理想自我。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低估自己的潜力。

【KEYPOINT】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情感能力。在认知世界、认知他人之前,我们要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认知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怎么做呢?可以依据“周哈里窗”,用调查的方式,了解“盲目的自我”;用反省的方式,了解“祕密的自我”;用测评的方式,了解“未知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