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暴力就像是温水煮青蛙,受害者会逐渐适应并制约在暴力语言当中,甚至不自觉已受害。富有同情心的你,请先脱离这些半真半假的道理吧。

有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她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满滚烫热水的锅子,青蛙立刻跳了出来。接着,她拿一个锅子装入冷水,把另一只青蛙放进去,青蛙没有跳出锅子。之后,科学家打开炉火,慢慢增加水温。青蛙逐渐适应水温,最后在煮沸的滚水中烫死。──佚名

适应是制约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随着周遭环境转变,我们可能会像上述故事中的第二只青蛙,逐渐适应。我们较不容易察觉渐进的变化,因此多数受害者也会逐渐适应言语暴力,生活在一个逐步摧残自己的环境当中。


图片|来源

回到开头的故事,第一只青蛙立刻跳出热水,是因为它发现滚烫的热水与本来舒适的环境差别太大,它有能力分辨个中差异。假如它明知这个环境对自己有害,却留在热水中,代表它“否定”自己的经验,或是行为不正常。

一个人的性格与认知,会受原生家庭、社会文化及感情关系而潜移默化,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制约。因此,我们会适应环境,而我们所受的制约也会影响我们解读经验的方式。

已经有许多着作论述文化制约与社会上的不平等,因此本章并不赘述,仅探讨导致受害者未能察觉暴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伴侣会相信施暴者是理性的。这种制约始于童年时期,大家都听过长辈说:“没什么好哭的。”但就算小孩吵着要吃糖,家长也可以这样安抚他:“我知道你想吃糖,但我不能给你。”如此一来,孩子就能学习面对自己因为不能吃糖而难过的情绪,而不是相信“没什么好哭的”这种说法是理性、真实、合理的。

受害者从小就受到制约,习惯不相信自己的感受,也因此无法认清言语暴力行为是不理性的。所有言语暴力都是不理性的。在战争时期,既然打仗的行为不一定出自理性,施加言语暴力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合理的;然而,在交往关系中,言语暴力绝对是不合理的,施暴者的行为完全缺乏理性。

推荐阅读:你的沟通其实很暴力,你知道吗?

受害者相信施暴者是理性的,这种信念源于许多复杂的因素,受害者会保有这种信念也有许多原因,其中包含童年时期的影响。

推荐阅读:童年的伤情绪都知道:唯有坦诚,才能有真正的亲密

如果施暴者否认暴力的事实,声称伤害行为从未发生,或者自己是被伴侣的行为举止给激怒,受害者也许会将他的说词合理化,相信对方的举止合乎逻辑,认为对方发脾气、说自己所做的事不重要、宣称自己刻意挑起争端,一定都是有原因的。

这种认为对方的行为举止合乎逻辑的信念,正是受害者产生混乱的主因之一。施暴者也许上一刻还替受害者开门,下一刻就对他破口大骂。如此迅速从理性转为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会加深受害者的困惑,搞不好还使他更努力合理化施暴者的行为!

除了童年经验和自身文化之外,施暴者日复一日的言语暴力行为也会制约受害者。因此,受害者不但无法认知伤害行为,也可能终生都不会自问:“我是否正遭受言语暴力?”身边的亲友更不会询问:“你是否正遭受言语暴力?”许多人并不了解何谓言语暴力。通常,这对受害者而言,是从未听过的全新概念。若某件事物未经命名,也无他人见证,当事人很可能认为那不是真的。


图片|来源

施暴者会严重削弱受害者的自我认知。如果施暴者日益频繁地指控受害者蛮不讲理、脆弱敏感、总是想吵架、喜欢比较或坚持己见等等,受害者会越来越习惯受到辱骂,也越来越容易怀疑自己。这种制约近似于洗脑,除了受害者本身外,还会扩及他的家人、兴趣与梦想。请见受害者莉的叙述:

路克经常藉由各种含蓄的方式,暗示说我的家人很怪。慢慢地,我开始认为他才是处于真实世界,我跟我的家人已经与现实脱节了,我变得很混乱。其实,在我眼中,我的亲人德高望重,对社会贡献良多,然而,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似乎哪里出了问题,彷佛路克的家庭比较健全。现在,我才看清,他说的全是假的。这就像洗脑一样。

对于洗脑或心理胁迫,《被操纵的心灵》(The Manipulated Mind)一书作者丹妮丝.温恩(Denise Winn)表示:“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心理因素,每一种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她说,洗脑的受害者都有一些共同经历,有些是“受害者不再对事情感到确定⋯⋯他们的行为受到奖励或其他方式所制约⋯⋯对方诱导他们相信家人都不在乎自己的遭遇⋯⋯感到情况失控、无能为力⋯⋯受到公开羞辱,削弱了他们的自尊⋯⋯由于需要对方的友谊与认可,他们被迫顺从⋯⋯产生焦虑、罪恶感、恐惧与不安,令他们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暗示⋯⋯对方的行为难以预料,扰乱了他们的期望与假设。他们没有一个‘常态’可适应,感到愈发旁徨无力。”

温恩并引述罗伯特.利夫顿(Robert Lifton)的研究:“利夫顿指出,意识形态的独裁有一些典型的特点,在他看来,为了确保每个人都接受这种意识形态,这些特点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个特色就是“控制所有形式的沟通”。

在一段关系中,施暴者可藉由否认虐待事实、拒绝讨论伴侣所受的痛苦与压力,来操纵双方之间的所有沟通。如受害者梅所说:

他有个隐密的目的:试着控制你。如果你没察觉这个秘密,就会落入无助的困境。

所有文化背景下,每一代都会流传所谓的智者之言与传统,这些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良习俗与半真半假的道理也流传后世,许多更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陈腔滥调,受害者再依据这些观念来解读自身经历。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观念,以及这些话向受害者传达了什么意涵。

不良习俗与半真半假的道理

“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认为自己必须为不愉快的事件负一部分责任。

“爱能克服一切。”这令受害者误以为,只要自己更关心、更体谅伴侣,对方就会回报同样的爱意。

“你可以度过这个难关。”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以为只要自己更坚强,就能熬过痛苦。

“你应该庆幸自己还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认为自己期望太高,应该满足于现状。

“如果你说不出好话,就干脆闭嘴。”如果受害者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会认为要是把伴侣的行为告诉别人,就是不忠、刻薄或批判的行为。

“女人应该比男人多付出。”假使女性受害者相信这个说法,会认为自己应该付出更多努力来理解伴侣,并且分享自己的想法,好让对方更了解她。

“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你好。”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可能会认为伴侣对自己大吼,是因为伴侣觉得自己对他不好,自己只要向他解释清楚就好。

“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受害者可能会认为,只要他不把大吼大叫当回事,就不会这么难受了。

“对他敞开心胸,他也会坦诚以对。”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觉得只要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想法,对方一定也会如此回应。

“只要有心,铁杵总会磨成绣花针。”如此一来,受害者会继续尝试,相信总能找到一个方法,与伴侣相互理解。

“永远不要放弃。”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认为一旦停止努力了解对方,意味着自己的失败。

“会叫的狗不咬人。”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以为不应该在意对方的话。

“人不能抱太高的期望。”受害者会降低自己的期望。

“人有时会有口无心。”受害者可能会认为,不管伴侣所说的话令自己多难受,既然对方并无此意,他就不应该伤心。


图片|来源

“保持微笑。”受害者可能相信,只要保持乐观,就能找到了解伴侣的方法。

“他只是不知道这样会伤到你。”受害者会相信,只要让伴侣明白自己为什么受伤,他就会更了解自己,并停止伤害自己。

“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词,会认为只要忍耐一阵子,施暴者的心情很快就会好转。

“棍棒与石头会打断人的骨头,但言语无法伤害你。”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会认为无论对方说什么,自己都不应该感到难受。

“你应该接纳别人本来的样貌。”倘若受害者相信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该接受与合理化对方的行为。

“不要论断别人,免得你也遭别人评判。”如此一来,受害者可能无法辨别可接受的行为与不可接受的行为,认为批判伴侣是错的。

“现实是由自己亲手创造的。”受害者可能会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关系产生问题或是让自己有了不好的感受。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受害者可能会相信关系中存在问题是稀松平常的事,比自己情况更糟的大有人在。

“不论是好是坏,你都该全盘接受。”如果受害者相信这种说法,可能会认为坏事总会过去,关系总会有好转的一天。

受害者的样貌

在我访谈过的人之中,有些正处于虐待关系,有些则已离开具有言语暴力倾向的伴侣。身为现任或前任的言语暴力受害者,他们都曾经是:

  • 沮丧绝望
  • 负责任
  • 抱持希望
  • 体谅宽容
  • 富有同情心
  • 天真单纯
  • 怀抱信任
  • 乐观豁达
  • 渴望理解
  • 包容隐忍
  • 困惑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