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的世界爱滋病日,主题为“知道你的感染状态”(know your status),鼓励更多民众进行爱滋筛检,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进而治疗和预防。而 UNAIDS 与 WHO 有望于 2030 年前能终结爱滋。放下恐惧与歧视,给予爱滋患者更多的关怀与尊重,让我们一起迎向零爱滋的那一天。

12 月 1 日,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别上红色丝带,今天是“世界爱滋病日”。


图片|来源

从 1988 年开始至今,是世界爱滋病日成立的 30 周年。截至 2017 年,爱滋病已造成全球 2890 万至 4150 万人死亡。今年的世界爱滋病日,宣导主题为“知道你的感染状态”(know your status),鼓励更多的民众进行爱滋筛检,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病毒,进而连结治疗和预防的相关资源。然而,从 1981 年发现第一位爱滋患者,到现在已经过了 37 年,污名与歧视依然存在,使得许多人不敢筛检,或感染者拖至发病时才确诊。

你知道吗?从发现爱滋病毒至今,我们正逐渐走向终结爱滋的社会,联合国爱滋病署(UNAIDS)及世界卫生组织(WHO)有望于 2030 年前终结爱滋。在 1981 年,发现世界第一位爱滋感染者;直到 1995 年爱滋治疗出现了曙光,研发出“鸡尾酒疗法”,开始延缓多数感染者的发病时间,使死亡率开始大幅下降;而联合国爱滋病署(UNAIDS)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目标于 2020 年达“90–90–90”:90% 感染者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 知情感染者有服药、90% 服药者病毒量受到抑制,并预计于 2030 年前终结爱滋。

爱滋三大迷思,仍存在许多人的心中

目前爱滋的相关资讯、资源及医疗技术,都有大幅的改变与进步,但还是有不少人停留在 1980 年代的印象──爱滋是“肮脏的”。爱滋病患时常被形塑成“坏”与“不检点”的形象,好似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爱滋。吕欣洁在 2016 年投稿文章中写道,长期以来,台湾的爱滋政策和性教育方向一样,多数以恐吓威胁的方式,像是:“如果你有一夜情,你就会得爱滋!如果你外遇,你就会得爱滋!如果你不忠,你就会得爱滋!如果男人跟男人上床,你就会得爱滋!如果你有多名性伴侣,你就会得爱滋!”

而在这几年,同志争取婚姻平权时,不少保守派也会使用“同志=爱滋”作为反击手段,透过脸书、LINE 等社群软体,进行污名攻击,甚至将“暴露爱滋前预防性投药(PrEP)”称作约炮丸。不仅针对疾病,爱滋的防治教育也遭到攻击:“不要教我的孩子同志教育,要是他变同志,得爱滋怎么办?”


图片|来源

看到这,我们先一起来破解常见的三大爱滋迷思吧!

推荐阅读:同性婚姻通过,爱滋人数激增?五个常见的爱滋谣言破解

  • “我不要跟你共用啦!”,爱滋很容易传染?

爱滋病是透过“血液和体液”传染的,不包括眼泪、口水、汗水、尿液、粪便等。若要透过血液传染病毒,也必须是“鲜血”;体液传染病毒,则必须是精液、阴道液、前列腺液、羊水。且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流出到体外,接触到外部环境,像是水或空气,病毒是无法存活的。

  • “爱滋主因是因为男男性行为”,同志等于爱滋?

别在爱滋病与同志间画上等号了,爱滋的关键在于性行为是否安全,必须全程且正确地使用保险套。谈到,为什么同志会与爱滋联想在一起呢?是由 2004 年的“农安街事件”[注1],透过新闻媒体的大肆报导与渲染后,同志几乎是与“爱滋”脱不了钩。台湾目前虽以男男间“不安全性行为”感染比例较高,但在亚太地区和中西非地区,则以异性恋感染者占多数。

但无论是哪个族群的感染比例高,我们应该着手改变整体社会,给予正确且健康的性教育,不该标签化或归因于哪个族群,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会感染爱滋。若只强调“某一族群”易受感染,反而会造成许多人就此轻忽,造成诊断与治疗上的延误。

  • “你是不是有多重伴侣啊?”,得爱滋就是不检点?

别在把疾病扯上道德观了,就算你是拥有单一性伴侣,但只要在口交、肛交或阴道交等性行为中,没有全程“安全且正确地”使用保险套,都有可能传染爱滋病毒的。

爱滋真的不可怕,现在已经不是 80 年代了

爱滋病毒第一次被发现是在 1980 年,而在发现病毒的 15 年内,疫情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在当时的医学技术来说,是束手无策的,因此造成很多人死亡,人们从那个时候便对爱滋带有恐惧,爱滋病也被冠上“20 世纪的黑死病”。

爱滋病是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感染人体,破坏感染者的免疫力后,出现的多种临床症状,因此爱滋病严格来说是一组症状群,全名为“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 AIDS)。直至 1996 年,何大一博士发明了“鸡尾酒疗法”,又称三合一疗法,将三种不同的药物加在一起治疗,大幅降低了爱滋病的病发机会及致死率。

而目前爱滋病也可透过药物预防爱滋病毒,像是“暴露前预防性投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虽然目前爱滋病还不能完全治愈,但已经可以将爱滋控制为慢性病,让患者透过药物与定期治疗,控制的与一般人并无差别。

爱滋小知识:感染者与爱滋病患的差别是什么?
爱滋病发病的标准是出现爱滋相关症状或 CD4 淋巴球低于 200 颗,我们定义这位患者为“爱滋病患”; CD4 淋巴球数量 200 颗以上,我们称呼为爱滋病毒感染者(简称感染者)。

听见感染者的声音,放下你的恐惧与同情

1980 年代,感染者希望可以“活下去”;如今,当爱滋已能受到控制,感染者希望可以“与一般人过一样的生活”。

推荐阅读:夺下美国加码小姐后冠的爱滋病患:“我重头学习怎么爱自己”

在爱滋感染者权益促进会的官网上,感染者分享到自己的故事,谈到自己罹患爱滋,在看诊上遭到拒诊的故事,文章提到:

“爱滋条例明文规范感染者就医有告知义务,医事人员也不得因感染事实而拒绝提供医疗服务。就在当年十月,我在某家牙医诊所的诊疗椅上,器械已经开始发出令人不安的钻响时,我知道这是会见血的拔智齿手术,犹豫了两秒,我开始报出一长串跟过去看诊一样的台词。但牙医师没有做任何评估,直接对我说:我退你挂号费⋯⋯个案管理师直接跟我说:你就是被拒诊了,但你可以去找权促会帮忙。⋯⋯寻求协助之后,后续就启动了一连串流程⋯⋯我们的申诉最后还是失败了。而我也因此抗拒看牙医长达四五年。那颗智齿最后导致我整排牙齿挤压变形,我自卑了非常久。”

因爱滋病毒是藉由血液、精液传染,主要途径是透过性行为或共用针头,因此时常被冠上道德评价。感染到爱滋时,感染者与患者身心皆笼罩着恐惧,大多的恐惧是来自于整体社会,深怕会被社会排挤、受到异样眼光、与家庭或亲密关系分离,所以不少感染者与患者选择不跟身边的人说;或是在就医时,告知有爱滋病,遭到各种理由拒诊,如同上述的真实故事一般,就医权都可能遭到剥夺。


图片|来源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整体社会的友善程度,每个人都需要客观地看待爱滋病,停止加诸道德批判,因为这些价值观与道德批判,只会让感染者不敢去做筛检或及时就医,不仅患者将会持续处在疾病的危险当中,也有可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我们应该创造更友善的环境与社会,让患者能无惧且自在地进行筛检,才能有效的预防爱滋病毒。

这天,我们再一次的认识爱滋病,放下你的恐惧与歧视,给予爱滋患者更多的关怀与尊重,让我们一起迎向零爱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