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坛这般性别刻板印象强烈的环境中,女性要获得与男性相近的成就,可能远比你想像的困难。

文|Joyce H.

选举的时节要到了!你有发现吗,在政治场域里,不论是体制内的官员民代、或是体制外社会运动的场合,男性大多才是主导话语权的群体,而女性则常是这些组织中的少数。

这样的现象为何产生?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将从几位参与学生自治倡议者的经验出发,来剖析政治场域中的阳刚文化与女性排除现象。

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学生自治圈中的性别问题。在开始阅读以前,大家可得先知道这个前提:学生自治圈,经常是学生毕业后踏入政坛的入场券。这群人怎么玩,很大程度预示了政坛的未来。

女孩子不该搞政治:是善意叮咛还是复制刻板印象?

女性参政,最一开始要面对的难关,就是家人的阻碍。长期担任学生会干部,并参与大学法修法倡议的受访者就表示,她一直以来,其实都不太敢直接和家人谈起他参与学生自治的经验。


图片|来源

她这么说着:“所以我真的很怕哪天妈妈或奶奶看到我在立法院、看到我在电视上。尤其是妈妈,他常告诉我女孩子最好不要搞政治。”

这些来自家人“善意”的提醒,或许是善意的叮咛,毕竟女性在政坛上真的不好混,各种私领域的事情常被拿出来批斗、外界对其外貌上的要求也高出男性许多。但这类的叮咛还是隐含着对女性那乖巧顺从的想像,像是政治工作/社会运动这种需要四处抗争、大量论述、抛头露面的活动,自然就不被认为是一个“适合女性”的工作了。

推荐你看:打破刻板印象:男人女人,勇敢拒绝不平等标签

为了掌控话语权,化妆穿短裙成为一种手段

在“政治工作属于男性”的社会框架下,身在其中的少数女性,经常感觉自己“活在男生堆里”。作为这圈子中的少数,如何操控、展演自己的性别气质也成为一种技术。

例如:去抗争现场,或是和一群男性在讨论议案时,他们就会选选择裤装打扮,而让自己“看起来有力量”,以融入社群之中、也不至于过度醒目。但若有时候为了主持议案、掌握话语权,有人则选择打扮阴柔、化妆、穿短裙,让其他人(大部分为生理男性)更愿意认真听她说话。

由于学生代表也经常需要参加学校的会议,但不论是哪间学校,校方高层几乎清一色为保守派男性(也就是俗称的老蓝男),通常不太愿意接纳学生意见。因此,为了在这种阳刚的场域里生存,也有人采取一种不得已的方法:善用女性身份,透过女学生在会议上展现阴柔、受害、哭泣的情绪,进而让高层“心软”而同意学生诉求。

这种“用阴柔博取同情”的方法,受访者也自承这之中确实有性别问题。但若情势逼迫、逼不得已,这种“必要之恶”确实也有一定成效。

打交道有三宝:抽菸、喝酒、热炒店

相比起议场上的各种口诛笔伐,离开议场后,更是政治文化里的重头戏。因为要快速与队友建立关系,更需仰赖“戏台下”的社交互动。

举例来说,会议结束时大家常常会相约宵夜场,像是热炒店、小酒吧通常是学生们的好夥伴。但在男性占多数的场合中,性别玩笑却时常满天飞,且似乎这是一种男性之间的社交模式。有受访者就不解,不知道为什么“觉青到了性别议题上就变成性别盲”。

延伸阅读:正妹行销术,对政治是好还是坏?

因此,在这种氛围中即便有不舒服,自己也只能一笑置之,否则可能会被责怪“怎么会连这种玩笑都不能开”,进而错失再次参与这种社交场合的机会。

另外,没有什么事是一支烟解决不了的。为了打进小圈圈,受访者也开始学习如何抽菸、以及如何跟其他菸友打交道的模式,以利在烟雾缭绕的放松环境中,开启更多社交的机会。

这些台面下的微小互动,充满着阳刚的符号。在政治圈打滚的女性,便需要去重新学习这种文化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图片|来源

女性真的不适合“搞政治”吗?

综合前述,女性政治参与者,他们需要时而阴柔,以展现温柔、亲近、同理的一面;也需要时而阳刚,展现勇于论述、冲锋陷阵的企图心;但同时,他们却也要拿捏尺度,以免招致“心机重”、“滥用女性身份”,不然就是被批评为“不像女生”或“恰北北”。

当女人本就不容易,要在政坛上当女人更是不容易。

女性并非本质上不适合政治。而是在社会观感、组织文化下,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被鼓励参与政治,要不然,就是就算即便参与其中,也需要很高的政治手腕,才能妥善应对。请记住,政治圈中的阳刚霸权、与女性排除现象,绝非一句“台湾都有女性当总统了,女权很高了阿!”就能了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