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异的人生旅程引发不同的心智模式,变与不变也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与其时时在意旁人的目光,不如放手大胆实践吧!

上周末,好久不见的朋友到台北来找我,她最近想要转职,新工作也找好了,可是却因为身边人的一些声音开始迟疑。她出职场以来,已从事过行销与系统工程师两份很不一样的工作,下一份则是专案管理,朋友与同事都替她担心:“妳这样换工作频率会不会太高?”“三份工作都是不同领域,就不能在同一份专业累积年资了啊!”“以后人资看到妳的履历就不想选妳了。”“年纪不小,都快三十岁了,应该要稳定下来吧!”听着这些声音,她开始感到旁徨,深怕自己做错决定。

其实她的职场资历在我听来很厉害,能够跨领域工作,而且每份工作都至少做过 1-2 年,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将来整合出的综合能力是很非凡的。可是我也懂她此刻迷惘担心的心情,对于一个即将改变,且跟众人选择不同的人来说,内在与外在的质疑都是这条路上的大魔王。


图片|来源

重大的改变,总伴随着心智的不安

我想起组织管理大师大卫哈金斯(David Hutchens),他在着作《五项修练的故事》其中一篇〈洞穴人的阴影〉讲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时期,有五个人一起生活在洞穴中,他们终生不踏出洞穴,因为深信洞穴外就是宇宙的尽头,一出去就会灰飞烟灭,所以他们只躲在洞里,日复一日生活着。有一天,其中一位名叫布基的小夥伴,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好奇,他想知道那里是否有更大的空间,更不一样的面貌。其他洞穴人对于他的提问感到很恐慌,觉得他疯了、中邪了,竟然敢挑战他们一直以来的信念,愤怒的洞穴人把布基赶出洞外,要他自己去见识那可怕的未知。伤心的布基走出了洞穴,意外发现这个世界好大好美,好多他没看过的事物。于此同时,他遇见一位老智者,才知道原来远古以前,他们的祖先都在洞外生活,后来因为一些想法的分歧,导致战争发生,从此人们躲入洞穴生活,再也不敢踏出洞外。”

这个故事的重点,其实是在说人们会因过去的生活经验,或是承袭下来的学习,发展出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这个名词在 1940 年代,由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斯克雷克(Kenneth Craik)提出,意思是:“我们对自我、世界、组织,以及我们该如何跟他们配合所抱持的根深柢固信念、图像及假设。”

心智模式就像一个镜框,决定了我们看见世界的面貌,你戴着什么样的框,看见的就是什么样子。你相信安稳的生活是第一要务,那就会视变动为不可取,但如果你相信人应探索不同可能,那安定的工作就不会是你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为我们做出资讯的分类、评判,决定行动,没有绝对的好跟坏,都是因个人经验与状况长出,但一定要了解的就是,知道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其实是出于不同的心智模式,不能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绝对事实,其他人看见的可能与你有很大的不同,别像洞穴人一样,以为那一方角落就是全世界。

延伸阅读:挑战自己,每天做件令你害怕的事吧!

他人的恐惧投射,与自我的真实焦虑

朋友尝试转职的举动,就像想向外探索的布基一样,引起了身旁朋友的对变动生活的焦虑,将自身的恐惧投射在她身上,企图藉着说服她来平息这份不安,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这挑战了原有的心智模式,就像突然摘掉他们的眼镜,眼前的景象突然变得陌生、可怕,但其实世界一直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当多数人拥有同样的心智模式,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形态,或是集体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牵引着众人的思考。当社会中有人提出不同以往的思考时,往往就会引发焦虑,比起调整自己观看世界的观点,排除异己者是人类社会更常采用的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原有的意识可以持续得到拥护,人们可以照着以往的方式生活下去。

对于改变者来说,最难的其实不是来自外在的声音,而是我们自己内心也会有那些强烈的怀疑,因为我们同时也共享着那些心智模式,相信安定、稳健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相信三十岁人生就应该定下来,相信公司都会视变动为不安定,而不是多样探索,因为我们自己也认同那些声音,所以前行的脚步才会如此艰难。

重点不是外界的阻力有多大,而是我们内心的恐惧多躁动,那是转换心智模式时,大脑一定会发出的不安,因为旧的思考回路正在死去,新的道路正在建造。

勇敢踏上路途,是消除声音的唯一路径

同样的,面对这些声音,重点不是去与外界的质疑争辩、搏斗,那是外人自我的投射,他们自己的课题,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回到自己的内心,看清楚那些恐惧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而回应的唯一方式,就是行动与实践。

我在去年离开全职工作,尝试做自由文字接案,这并不是一件梦幻的事,没有固定的收入容易使人恐慌,感觉就像生活在一个盒子里,四周的墙壁随着花费支出,毫不留情压缩进来,没有太多金钱使每次消费都很谨慎,不再像以前可大手大脚的挥霍,每次默默在心里算钱,就紧张的怕自己要被压扁,直到下一笔稿费入帐,盒子才再展开一些空间。

之前以为挤压盒子的压力仅来自经济,渐渐发现还有更多的是自我怀疑的恐惧,那才是更摧残意志的:我的文字够好到值得拥有收入吗?客户合作一次后就没再找我,是不是我不够好?我在这个领域真能有自己的位置吗?读者真的需要我吗?我真的能以这样的方式继续过人生吗?

文字呈现出来是故事,背后一分一秒的猜疑与挣扎没有少过。

可是很幸运的过了一年,人还活得好好的,这个月还达到跟全职时一样的收入,感激无比。逐渐明白对于那些心中的疑问,唯一的回应方式只有继续走下去,虽然不会得到任何答案,可是内心吵杂的声音会慢慢消失,最后发现问题从来不是问题,答案一点都不重要,这才是旅程中最真实的学习。

推荐你看:人生像登山,你唯一能做的是坚持

所以亲爱的,在改变前犹豫,恐惧,焦虑的你,顺着灵魂指引的方向迈进吧,陪自己走过心智模式死去又重生的过程,路上的声音都只是背景,只有你自己是主角,虽然路途偶尔孤单、挫折,但远方一定会有一片风景等着你,也只属于你。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