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三十,我还能对人生迷惘吗?专业生涯谘询师告诉我们,80% 的职业生涯问题都不是职业生涯问题,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找到工作的价值与自我的意义。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最近见到几个朋友,都说自己很迷茫,她们也都谈到了职业发展的困惑。过几年就要三十岁了,“成家立业”的压力空前地大起来。

在今天的访谈里,我们和几位曾经处于职业迷茫中、但也用自己的方式突破了迷茫的年轻人聊了聊。此外我们还采访了一位专业的职业生涯谘询师,她从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与职业相关的迷茫往往只是表象,95% 的中国人表现出的职业生涯问题,并不是工作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折射出了关于自我、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困扰。

30 岁上下的确是迷茫的高发期——成家立业的压力已经来到,我们却还既没能满足他人的期待,又尚未能找到自己。青年的议题还没有得到处理,中年的议题已经提前到来。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正在迷茫中,希望它能对你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真的很有道理——Karen,27 岁,占卜师,自由职业

我人生的转折点就是在去年辞了职,开始自由执业做塔罗、占星,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在此之前,我度过了大约 5 年的迷茫和痛苦的时期。

我在大学读的是一个很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后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加上因为考研错过了校招,加上来自家里的就业压力,就随便地找了一家广告会展公司的工作,待了近一年,薪水从三四千涨到五千。那时我意识到,这个行业薪水的增长不太可能满足我的期待。之后,我又换了两份外企的文职工作,从行政助理做到总监助理,但我知道自己不能做一辈子的助理。我想过尝试内部转岗,但是失败了并不成功,去考同声传译的证书也失败了,在这些职业发展机会的尝试过程中,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始终找不到做事的激情,即使那是也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热情点在哪里,但虽然没遇到最想要的,一直很清楚什么是我不想要的。

推荐阅读:【职场通信】如果你感到迷惘,证明你正走在路上

那段时间真的看不到未来,不仅是工作,所有糟心的事情都赶在一起,和妈妈的关系也很差,我们住在一起,我隔三差五就要被迫去相亲,还经常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离家出走。我每天坐一号线上班,时不时就在地铁里从头哭到尾,早上提前一小时就到了公司楼下,但要一直坐在楼下星巴克里,等到要打卡才上楼。

我想了很久,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就是我没有经济独立,所以只能和爸妈住在一起,接受他们的很多指点和安排。我收入不高,如果出去租房就不能维持原本的生活水平。我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要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经济独立的工作。

于是我回过头去,仔细分析生活的蛛丝马迹,思考自己的兴趣点在哪。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能是人性。我喜欢心理学和哲学,大学时,我们学校有一个外籍老师讲一门叫做《心理学与生活》的课,我也觉得特别有意思,还几次去学校的心理谘询中心求助,但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而哲学则过于高高在上,不是大众可以碰得到的(以及,这两者似乎也很难帮助我经济独立)。

我之前也试图想要归属于某个宗教,但了解后觉得,没有任何一种普世的信仰能够让我产生认同感。而这些都是与人性相关的东西。与此同时,神秘学是我的另一个兴趣点,我大学时开始喜欢占星,追苏珊米勒的月运。我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我朋友有什么心事、难题,一般都喜欢找我聊天,我帮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只是简单地开导一下他们;除此之外,我好像也有这谘询方面的天赋,比如善于体察人心,和人聊天从来不会冷场,也没有攻击性。不过那时我没想到,研究人性能怎么赚钱,那时还没有太多系统学习占星的渠道,也完全不敢想可以做职业占星师之类的。

当时我有朋友提醒我说,要不你去学个占星吧,可以做个占卜师啊。那时我也实在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报名了塔罗、占星的课程,一个人跑去外地上培训班,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那时我妈妈是强烈反对的,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打电话骂我,说我也不升职、换岗,把正经工作丢掉来学这些,做这些骗人的玩意。


图片|来源

神奇的是,从开始学习占星塔罗起,我就觉得自己不仅有兴趣,也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归来后,我开始兼职给人算塔罗,结果很快就越做越顺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职业发展速度。一开始我在家里算,我妈妈只要经过都会冷嘲热讽,不过在半年后,我的工作合同到期时,情况发生了改变——我兼职一个星期已经可以赚到 7000 元,因为经济独立,我迅速地搬出了家。那段时间我和我妈妈关系非常僵,她觉得我学了莫名其妙的东西,还要搬出去,特别担心我骗钱被人抓。他们各种威逼利诱,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我还是坚持搬出去了。

神奇的是,在搬出去以后,我和妈妈的关系反而很快好转了。原因也很简单,一是距离产生美,他们会担心你,关心你,也能明显看到我生活状态的变好;还有一个特别有效的策略,就是我开始给家里人花钱,当我给他们买大件小件的时候,她突然就觉得,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逐渐地,她开始愿意了解我做的事情,并渐渐接受。所以我一直觉得,“何以解忧,唯有暴富”是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经济独立,我就没有选择权。

现在我自由执业刚满一年,人生简直像开挂了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一年里,我参加全国塔罗大赛拿了第三名,之后也开始试着参与神秘学的教学工作,并加盟了一家自己的占卜馆,虽然还不太成功,但一切都在起步。

当你迷茫的时候,就把自己当做一家公司去分析运作。——路郁,24 岁,图片公司制片

可以说迷茫期伴随了我整个职业生涯,从高中开始写作,做过写手和文学网站编辑,大学开始做电视台记者、编剧和导演,从台湾学过心理学之后进入心理学研究院工作了一年,工作期间爱上了摄影,每一次的选择没有让我坚守,反而会引领我走向不同的方向,毕业时,我还没有确定的从业方向,唯一确定的就是要离开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去到北京,因为如果从事文化相关的工作,北京意味着更大的眼界和机会。

我先是进了一家摄影行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把市场、新媒体运营、商务、品牌几乎全都尝试了一下,那是一个急速成长的阶段,但同时也是一个越来越迷茫的阶段:我确实什么都做,大家对我的能力也很认可,但是好像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了,没有聚焦在一个专业的领域,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学了很多技能,每件事都能做到 70 分,却没有一件事情做到 90 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总像基础的执行者一样处理问题。与此同时,我身边朋友的职业发展异常清晰,大多固定在某个行业或者职位。

这种焦虑感渗透了我毕业后的两年时间,期间我也换过工作,到做传统文化的创业公司做了 3 个月的运营总监,但这个 title 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茫,自身积累不够的时候所有外在名声都很像暗自的讽刺。决定换工作时也尝试过海投,但大多公司都有明确的招聘要求,而我更像个“杂家”,什么都会,什么都不精,对很多公司来说都是鸡肋。同时,因为没有在大公司工作过,在处理事情的逻辑性、综合思考的能力、职场技巧、团队配合等等方面,我都很欠缺。我明白,自己需要在一个地方深入发力,所有的能力要嘛触类旁通,要嘛融会贯通,但是不能够浅尝辄止。

此时,我已经基本将兴趣聚焦在摄影上,于是我决定暂停工作,做自由撰稿人和摄影师,帮人拍写真,也承担一些新媒体策划。那段时间做得很开心、自由,赚得也不少,我也会想,是不是就应该这样走下去,或者成立一间小工作室?但我发现,我就算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连着三个月无休累到透支,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却触手可及,我的成熟度、资源、背景,都决定了我很难有质的飞跃。

推荐阅读:写一封信给 19 岁的迷惘:你不认同自己,才会拼命追求别人认同

随后刚好机缘巧合,我来到一家还算比较成熟的公司做摄影制片。这个职位很奇妙,是一个和我匹配度特别高的发展方向:你要有各方面的资源,要和模特、化妆师、摄影师、客户等各种人打交道;你还需要商务、谈判、运营的技能,最好还得懂摄影和艺术。

但不久后,我也开始纠结具体的发展方向,不知道该选择影视制片还是摄影制片:前者大众、产业成熟;后者还相对小众。纠结的时候,我开始广泛地和其他行业的人聊天寻求意见,有一次和猎头公司的朋友聊,我问她:摄影制片这个行业似乎还不够成熟,我应不应该换去做影视制片?

她问我:你觉得摄影制片是什么?我答了一些空泛的内容。她说:你连这个行业是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就能说不够成熟、完善,现在坚持下去不太合适呢?不要盲目做决定,在你根本不了解一件事的时候。

我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于是把自己放到“我不知道摄影制片是什么,我要去寻求它是什么”的位置上,去找时尚杂志、商业摄影的业内人士去聊,了解在拍摄中对制片的需求,再慢慢查一些国外的资料。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纠结,但却陷入的是空想;当我懂得这个行业真正在做什么的时候,我才做出了自己适合摄影制片的决定。


图片|来源

在选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思考了很久的:到底做选择是通过尝试更简单,还是通过思考、阅读、参考他人的经验更简单?最后答案是,两者都需要,一味的思考或执行都是无用的。我是偏实践型的人,但我仍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去运作分析。我会画出思维导图,包括自己从事过什么,有哪些知识储备;会去排演自己的目标职业,再分析这些职业所需的素养,考虑自己作为一个产品是否已经具有相应的素养,如果不具有,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坚持去培养和学习。

当我不断地分析自己,不断加深对自我的思考和认识,我对自己的信任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也就越来越能够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同时我也能够承担决定带来的一切后果。

如果我不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会筛选出 1 到 3 个选项,跟这些选项中的行业前辈聊天,通过聊天和反思,最后确定相对合适的选择。当我确定发展方向后,我就会更多地列出我的长板和短板,然后想办法弥补短板。比如,学历不够好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在计画通过进修、留学来弥补。

自己的短板是最难面对的,很多人会因此逃避,或者让它成为自己的限制,比如英语不够好就不敢出国。但其实,要嘛就不去改变,要嘛就勇敢去改变。最痛苦的状态就是,你并没有安于现状,但却陷入“我想改变,但我不敢”的纠结,这就完全是一种无谓的内耗,还不如勇敢向前一步。

95% 的职业生涯问题,原因都不在工作本身——卢美妏,职业生涯谘询师,KY 特约课程讲师

很多人来向我谘询时,都很想要一个答案:我很困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我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但实际上,我无法给出具体的建议,只能帮助你们整理、呈现不同的画面;只有你才是自己的专家,是自己的导演、编剧、演员。你需要自己从困惑的表面深入下去,找到底层的、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根据美国职业生涯学会的统计,80% 的职业生涯问题都不是职业生涯问题,而从我的经验来看,华人世界的这一比例超过 95%。他们的困惑不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因为找不到自我。这可能与文化有关,华人与自己的家庭捆绑很深,从小到大,在学校、专业、工作、地点的选择上都容易受到家人的影响,他们可能等到 20 多岁才突然发现没有自己决策过,但那时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考试就可以解决的;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你需要去判断、去了解、去决定。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是谁,你就无法回答成年以后遇到的问题。

要解决职业迷茫问题,我们通常会从两个大的方面出发:“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图片|来源

一、“想做”什么,分为价值和兴趣两个方面:

1. 价值,就是意义感,指的是我做什么事情觉得有意义。我们要做能够符合自己的、重要的事情才能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做的事情是内心认为没有意义、浪费生命的,往往就会难以持久,无论是常常换工作或是换男女朋友的人,都可能源于此。

2. 兴趣,也就是我喜欢什么、热爱什么。如果做的是有兴趣的事情,能量就会源源不绝,工作效率也会更高,就好像我们在上无聊的课时会昏昏欲睡,出去玩的时候则兴致昂扬。

我遇到的很多“人生赢家觉得生无可恋”的案例,问题都是出在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在此前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随波逐流,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直到走上了看似成功的位置,才发现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她的表面问题是不适合现在的工作,但是核心问题是她一直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兴趣是什么。

我通常会教那些没有思考过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做个排序:列出所有的条件和价值,如果一定要排出顺序,那么它们在你心里的排序是什么?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条件都要列得很具体:比如“钱多”,那么多少钱才算多,一个月收入多高是可以满足的?比如“同事关系融洽”,那么可以举一个例子吗?

价值和兴趣来源于广泛的认知。你需要时不时检查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的好友一半以上都是身边熟悉的同学/同事,那其实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这表明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兴趣,需要去广泛地接触人群、参加社团和活动。

不过,大部分人未必有从事自己兴趣所在工作的幸运,也无法轻易承受改变。这时,我们一般会从兴趣入手,改变不了工作性质,就去改变生活方式。我有一个案例是 35 岁的国企职员,觉得活得很没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兴趣是海。但是他已经有家、有孩子、有房贷,显然不可能放弃一切做个海员,于是我建议他去搜寻相关的兴趣群体。后来,他找到一个游艇讨论群和一个垂钓爱好群,结果第一次参加小型游艇出海活动就发现自己晕船。反而是在垂钓群里,他虽然对垂钓热情一般,却因此结交了一群朋友,都是和他一样的中年男子,至少可以在一起聊天吐槽。他的生活质量瞬间提升,一起出去旅游、钓鱼让原本无聊的人生有了出口,还和钓友一起做起了普洱的小生意。

我们鼓励人们多尝试,这不一定会让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但至少你会知道这不是自己要的。回想你自己小时候做哪些事会开心,那通常会真的是你的兴趣所在。划掉一件事,继续寻找,就会越来越趋近目标。

二、“能做”,指的是你的性格和能力:

1. 性格,就是人格,比如你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开放还是封闭。如果让一个内向的人做销售的工作,他就会感到很吃力。

2. 能力,就是我会什么、我擅长什么。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会觉得工作辛苦、无法胜任。

能力分为两种,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医疗、法律、会计、编程等需要传授的能力属于专业能力;而可转移能力是在不同工作中都可以用上的能力,而且是不断累积的,比如文案、运营、策划、沟通等等,我们通常都忽略这一块,这恰恰是企业十分重视的。

推荐阅读:重点不是要赢过别人!在职场跑道上,做最擅长的自己

我有一个案例是一个 24 岁的男孩,哲学系学生,毕业两年先做了教授助理,教授们建议他选择读研、读博,但他并不确定,感到很迷茫。他第一次来找我时,我注意到他穿着一件 Burberry 经典款,说很好看,他便慢慢讲出自己的向往:其实他很期待可以过上优渥的生活,比如拥有一些精致、大牌的生活用品,出入时尚又高端的派对。但由于专业原因,他认为学哲学的人不应该跟这种俗世的东西沾边。毕业后,他听从老师的建议,像大家对自己期望的那样钻研学术,去探索世界的真理,但其实内心非常矛盾。

在交谈中,我发现他是学生会的风云人物,很擅长与人互动沟通,筹办了许多活动,于是建议他抛开对哲学专业出身的自我限制,重新做评估。测试分析、前辈访谈等等都显示,他其实很适合做销售;加上他的离职成本还并不高,于是他果断去了一家手机品牌做销售,不久就有了业绩。到他 29 岁时,已经是一家大企业海外分公司的负责人,年薪百万,成功地把外套手表鞋子帽子皮带裤子全部都换成 Burberry。他通过试验,证明自己具备销售行业的能力。

在 1909 年沿用至今的经典生涯规划中,规划的顺序就是先找自己,然后认识外在世界,再做合理的推断配对。但我们往往都忽视找自己的重要性,而是太习惯先向外看,去分析哪份工作有户口、哪个公司有名、哪家的工资比较高。但是当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所有选择都会觉得不对劲,这跟找伴侣是一样的。

迷茫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当你在一个问题上持续困扰时,它就是值得思考的,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给你带来了足够大的痛苦。它也总是会反映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有的人总是和领导有冲突,我可能首先就会问,你以前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因为这可能来自于你和生活中权威角色的关系一直不是那么理想。

因此,抓住那些令你持续困扰的问题,这是你突破和发现自己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