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阳平原舞到德奥艺术殿堂,编舞家林美虹运用纯粹专注的力量与无止境学习的态度,让自己的作品屡创巅峰,舞出生命的悲喜夹杂。

撰文:台中国家歌剧院/摄影:拉风摄影/图片提供:Tom Mesic

“这位兰阳女儿,如何由台湾舞上国际舞台、执掌欧洲剧院舞团,又如何从不同文化汲取养分,化为创作动能?”

编舞家林美虹曾先后担任三所德国剧院舞蹈总监,现任奥地利林兹国家剧院舞团 TANZLIN.Z 舞蹈艺术总监。旅欧 30 余年的她,今年是她第 2 次带着作品返台,离上次带领德国达姆国家剧院的《天鹅之歌》参与“台湾国际艺术节”已是 8 年前的事。本次专访,除了介绍 11 月将在台中国家歌剧院上演、甫获奥地利国家音乐戏剧艺术奖“最佳整体舞蹈艺术作品奖”肯定的《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 外,更要带领读者一探林美虹从台湾舞向世界的生命轨迹。


图片提供|Tom Mesic

年少编舞梦 从兰阳平原跃上欧洲舞台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要编舞了。”提到创作,视讯萤幕另一端的林美虹眼中闪烁热情,彷佛一路上不曾怀疑过。1970 年,在还没有舞蹈实验班的年代,孩子若想跳舞,民间舞蹈社团是不二选择。由秘克琳神父成立的兰阳舞蹈团,是林美虹的舞蹈启蒙地;在她的记忆当中,儿时几乎是以一种“住在舞团”的专注力面对心爱的舞蹈。也多亏秘神父居中牵线,兰阳舞蹈团在台湾外交处境严峻的当时,即率先带领一群青少年舞者前往义大利公演。年少时期于欧陆舞台四处演出的经验,让她对于出国跳舞毫不陌生,15 岁那年,获天主教教会奖学金赞助,她毅然决然地背起行囊,只身前往义大利罗马国家舞蹈学院接受古典芭蕾训练,开始另一段深刻的身体养成。(推荐阅读:以诗作舞!专访编舞家余彦芳:让自己成为舞蹈的语言

走近大师 却不留恋庇荫

罗马的学业完成后,原本打算回台的林美虹却在一次观赏碧娜.鲍许(Pina Bausch)的作品《在山上听见呼喊》Auf dem Gebirge hat man ein Geschrei gehört 后大为震惊,那是当时的她所不瞭解的表现方式,促使她决定到德国继续探索。就这样,生命之流再度将林美虹推向另一个关键阶段:德国埃森福克旺艺术学院(Folkwang Hochschule)时期,刚好也是碧娜.鲍许担任系主任的年代。

“福克旺强调艺术人格的启发,对我的创作来说很重要。”林美虹回忆道,经历兰阳与罗马扎实的身体养成后,福克旺要林美虹专注于纯朴的身心表现。于是,她在此阶段逐步摆脱形的束缚,培养作为创作者更成熟的艺术视野与心法。战斗意志坚强的她,在福克旺毕业后,便坚定往外走,寻找自己的天空。


图片提供|Tom Mesic

绽放跨文化能量 展现非凡艺术高度

是什么样的能量,让林美虹作品屡创巅峰?除了源自初衷的热情,还有她永远抱持“无止境学习”的态度。阅读是她每天的习惯,观察生活更是她时刻的状态,于是其作品多从文学与生活出发,体察人性,透过舞蹈创作交织生命的悲苦喜乐与暧昧复杂;加上欧洲的剧场有完整的制作体系与分工模式,对身负沉重创作工作(每年推出 2 到 3 部全新作品)的林美虹来说是无比助力,得以将更多的心力放在编导工作上,发挥更大的创作能量。

《小美人鱼》 关于“他者”的宿命寓言

这次来台演出的《小美人鱼》,上下半场两出童话故事的组合,灵感分别来自王尔德《公主的生日》及安徒生《小美人鱼》。林美虹选择童话,其实指向现实。两出童话故事的主角,“小矮人”与“人鱼公主”均处于“外来者”身分—在林中被捕获的矮人,被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公主,他开心跳舞,却惊吓于镜中的自己与贵族之间永远的差异,心碎而死;寂寞的人鱼公主恋着陆地上的王子,于是向深海女巫求助,赌上磨难身心一途,挑战无法跨越的差异。恋情无果,认同失败,人鱼公主最后选择升华灵魂以更高视角看待差异。

剧中主人翁如此,两出作品的音乐家似乎也有着相同宿命,身为犹太人的弗朗兹.施雷克尔(Franz Schreker)及因外貌而不被爱人接受的亚历山大.冯.哲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皆在当下的时代经历“他者”状态。两人音乐被标签上“颓废”而不被认同,直到 80 年代才被再度正视。

推荐阅读:专访中国编舞家杨朕:艺术家不必装,活得像个人就是了

那么,《小美人鱼》与林美虹的生命连结为何?她说:“透过作品我看见自己,也相信艺术家每个阶段的创作,皆与其生命状态密不可分。”亦即,从经典童话出发,更多指向的是编舞家眼中的真实世界,她透过作品,说了千言万语。


图片提供|Tom Mesic

迎回台湾的世界巨人

提到台湾,林美虹仍有着浓厚的情感,尤其兰阳作为舞蹈启蒙地,无论走了多远,她总不忘回望家乡。她说:“当你在做自己喜爱、相信与执着的事情时,我相信它可以给你很多力量,拥有信念,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