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上出现男性现身说法,表态自己遭遇性侵害的经历。此篇性别观察,我们想藉大众对于女性成为 MeToo 运动中的加害人之论点,邀请你一起思考,MeToo 运动的精神与本质是什么?

纽约时报 8 月 19 日,指出义大利女演员、电影制片人兼 MeToo 运动提倡者——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遭控性侵一位年轻演员兼摇滚乐手吉米班奈特(Jimmy Bennett)。

据报导,班奈特于 2004 年一部名为《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电影中饰演阿基多的儿子,两人多年来在社群软体上以母子关系相称。班奈特指出,阿基多于 2013 年对他性侵——当时他年仅 17 岁,班奈特的律师团,将两人在旅馆内的遭遇描述为“性暴力”,让曾是童星的班奈特内心受创,危及心理健康和收入。


阿基多和班奈特共同出演 2004 年名为《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的电影。图片来源|电影剧照


艾莎阿基多。图片|来源

2017 年阿基多在 MeToo 运动中,公开自己 1997 年年仅 21 岁时,于坎城影展期间遭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往事,成 MeToo 运动的领袖之一,阿基多曾对于自己遭性侵的经历表示:“它不会停止,这是场噩梦。”

据班奈特的律师表示,阿基多于社交媒体上为性侵幸存者喊话的言论,导致班奈特决心揭露过去,并对阿基多提起告诉。

几乎同一时间,2018 年 8 月 16 日,纽约时报以标题为: 《当女性主义者被控性骚扰,“我也是”运动走向何方》一文,提及纽约大学一名女教授罗内尔(Avital Ronell ),遭控长达 3 年性骚扰 34 岁的男研究生雷特曼(Nimrod Reitman),目前已遭学校停职。

雷特曼声称自己长期被该名女教授骚扰,他会收到罗内尔的信件,内容像是“我最崇拜的人”、“甜蜜的可爱宝贝”、“cock-er spaniel”。现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雷特曼说,女教授对他反覆亲吻、触摸,要求一起躺在她床上,并握着她的手,并会一直发短信,邮件,打电话给他。如果自己没有回应,就拒绝与他合作。


雷特曼。图片|来源

事件发酵后,许多着名女性主义者写信给纽约大学,帮罗内尔说话,认为自己与教授工作多年,了解她与学生的相处关系,此起事件是有人恶意中伤。

《纽约时报》则报导,近来#MeToo运动兴盛,罗内尔所发生的事情,可能为女性主义带来挑战。根据一项为期 11 个月的调查指出,罗内尔身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优秀哲学家之一”,却在言语与身体上性骚扰他人。

当女性成了性侵加害者,当曾经的 MeToo 领袖被指控性侵,我们该如何将身份、性别与其行为脱钩?又该如何解读这两起 #MeToo 新闻?

从 MeToo 运动过火了,到 MeToo 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当纽约时报抛出,女性主义者也成为 MeToo 运动中的加害者时,大众对 MeToo 运动的质疑,从 MeToo 运动是否过火?是否过于打压男性?是否让努力半世纪的性解放,又倒退噜,噤声了亲密关系里的追求举动?

延伸阅读:【性别观察】#METOO 运动过火了吗?女人开始自省,但男人去了哪里

#MeToo 运动发展至今,不停面对质疑与挑战,探究 #MeToo 运动的本质与意义。

在纽约时报中文网,于脸书贴出《当女性主义者被控性骚扰,“我也是”运动走向何方》的贴文后,底下读者反应两极,有人只留下“恶”一字的评论,也有人开始思考,MeToo 的运动精神,并指出,“#MeToo 原本就不是,也不该限于单一性别。#MeToo 该做的事,为每一个性别,受权势、性压迫的人发声。进而往真正平权的方向走。”


脸图截图|取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随着 MeToo 运动中,女性加害者逐渐于新闻事件中现身,值得我们更仔细且公允地去思考,#MeToo 运动,或是可说,所有性暴力议题中,受害者绝不会是单一性别,根据卫福部资料统计,民国 86 年至 105 年度性侵害通报案件受暴人数累计达 13 万 1134人,其中女性高达 9 成,女性被害者人数为男性的 10.52 倍。

男性被害人数虽仅占 1 成,不过,卫福部表示,男性受害人数从 86 年的 19 人逐年增加至 105 年的 1159 人,20 年来增加 60 倍成长幅度大,显见性侵害案件不仅限于女性。


图片来源|女人迷正视性侵页面


图片来源|女人迷正视性侵页面

因此,从数据资料可显见,当我们谈论性暴力问题时,其中确实有父权结构与性别权力带来的性别问题,导致幸存者实际为女性居多。但是,我们同样必须关注性暴力事件中男性受害者的声音,以更全面及多元的角度,去看待 #MeToo 运动背后是为解决性别暴力问题,培力受害者/当事人而存在。

当我们谈论 MeToo 运动,其精神与推动的女性主义是什么?

根据《BBC》报导,许多人在 MeToo 运动中被指控骚扰和施暴,此运动同时也在女性群体中激起不同的声音,人们开始讨论这场运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应该聚焦在工作场所发生的骚扰?还是推向更广泛的平权运动?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是有用的?若因为 MeToo 运动里的控诉,到最后发现是不实指控,该如何处理?

报导指出,这项问题底下有着一个潜在的世代差异——一些较年长的女性主义者将焦点放在受害者身上。从本质上讲,他们教育年轻女性,在面对有不轨意图的男性时,应该更精明、更坚定地予以拒絶。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专栏的作家梅根・麦克阿德(Megan McArdle)亦表示:“我认为在某些情境下,女性有更多力量。”在接受 BBC Trending 采访时,她认为这个议题是“复杂的”。“我认为在很多情境下,男性的确比较有力量。我认为我们应该教导女性站出来,将自己的力量拿回来。”

确实,在新世代女性拥有更多性自主权,但当我们面对随意的性行为或急切的求欢举动,或许仍会有受伤害,或觉得被侵犯的时刻。在性自主与性解放开放的年代,我们面对亲密关系该如何运用新的道德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此 MeToo 运动的精神是为强调所有人能够理解“双方同意(Mutual consent)”的准则,无论性别,唯有当事者明确表示同意,进行亲密关系才是基于尊重双方性自主的表现,提倡尊重他人的身体自主权,翻转被害人性侵经验,强化“性同意权”提倡“没有同意就是性侵”的理念。

当我们观察到 MeToo 运动出现女性加害者时,可以思考的是,MeToo 运动期待的是平等尊重的性同意权,改善单一的性别暴力风气——此精神核心并非为了打压男性(社会大众预期的加害者),而是改善性侵害、性骚扰⋯⋯等性别暴力的风气,建立更自由的社会。

那 MeToo 运动的下一步是什么?

近期,#MeToo 运动的热潮冷却,但这个标签与其代表的精神,依然经常在网路上被讨论,这场运动看似仍未结束。数据显示,从 2017 年至今,#MeToo 这个标签在推特上被使用了超过 700 万次。

麦克阿德曾在《BBC》报导中,发表对 MeToo 运动下一步之看法,他表示,

“#MeToo 是一个持续性的运动。我认为,这场运动会以改变文化的现象被写进历史。我们还在调整。我们曾有旧的模式,也丢弃过旧模式。现在新模式是什么?我们还在摸索。在我们回头看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在一些个案上我们做得太过,有些做得不够,我们还在摸索。

但我认为这对工作场域的女性而言,具有开创性的正向意义,我真心认为。”

而在女人迷,我们讨论过多次 MeToo 运动,曾有读者于文章下留言发表想法,而我们也想邀请正在看文章的你,

  1.  阅读 #MeToo 相关文章
  2. 于文末留言,写下你的 #MeToo 自白

我们想邀请你一起思考 #MeToo 运动之于你的意义。除了改善性侵与性骚扰风气外,拉广来说,它其实也能是对压迫进行的各种翻转与变革。#MeToo ,我是被歧视的跨性者;#MeToo,我是遭受身体霸凌的受害者;#MeToo,我是⋯⋯

我们相信 #Metoo 运动会是压迫状态的翻转,透过经验现身,我们能够为自己也为更多人挺身而出。当许多人讨论与检视,亚洲为何没有卷动 #MeToo 讨论时,我们期待 #MeToo 的讨论,从这里,从我们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