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无法好好说再见?透过心理学分析,一起了解喜欢用不告而别来分手的人在想什么,同时也学着自我关怀,不要咎责自己。

KY作者|咯咯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前两天收到这样一条粉丝留言:“KY 小姐姐们好,我和男朋友谈了半年,没有什么很大的矛盾。但是他最近突然变得很冷淡,说话也爱理不理的,就像是想要分手了一样。我觉得很困惑、又委屈,想找他把话说清楚,但他就是不愿意告诉我他的想法,总是回避。到后来,他直接就不回我任何消息了,宛如人间蒸发。我觉得非常受伤,几个月来一直走不出来。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

收到这条留言后,我在周围的人中做了个小调查,发现还真有不少人都碰到过这种“不告而别”的情况,有来自恋人的,也有来自朋友的。所以我们今天打算来聊聊,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要选择“不告而别”,而不愿意好好把结束关系说清楚?这样的不告而别,又会对双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 2016 年,ghosting 这个单词的一个新词义,被正式添加到牛津字典中,意为:“突然地结束与某人的关系,并且没有任何解释地停止联系”,就像变成了“鬼魂”一样。

这个词自出现以来,就成为了人们谈论亲密关系时经常使用的名词,因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被鬼魂了”的经历。“鬼魂”别人的实质,就是“不告而别”。

为了调查人们对 ghosting 的看法,Gili Freedman 和他的同事们在今年进行了两次大型的线上调研。第一次调查有共 554 个人参与,第二次有 747 个人参与。最后的数据指出,有约 25% 的参与者表示,自己曾在关系中遇到过对方“不告而别”,20% 的人承认自己也在关系中这样做过。


图片|来源

纽约大学的 Gwendolyn Seidman 教授认为,关系中“不告而别”变得愈发普遍,与科技发展,以及现代成年人关系的形式都密不可分。如今,各种各样关系的维持都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网路和各种社交软体,即使在一个城市,也不一定能够经常见面。这种趋势使得骤然消失、切断联系变得相当容易且便利。

那些喜欢不告而别的人在想什么?

事实上,尽管 ghosting 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除非是有非常特殊的理由(例如不可抗力的因素让两人无法再联系),否则,当一个人选择用“不告而别”的方式离开另一个人时,他对对方没有太多“真正的爱”。即便这种方式出现在“我觉得我很爱你,所以要这样报复你/让你记住我”的情形中,也是一种并不尊重对方感受和这段关系的方式。

推荐阅读:【为你点歌】只能七分满的爱:该等待,还是该离开?

除了这一个共同点以外,选择“不告而别”可能有以下这些情况:

1. 他用“不告而别”来逃避自己不想面对的情形

“不告而别”的第一重本质是一种逃避(Borgueta, 2016)。一些人是出于对麻烦的逃避——不想要处理直接分手、坦白事实后对方的反应,甚至懒得去想要如何和对方开口,于是选择了对自己而言最为“轻松”的方式:一走了之。

也有一些人是逃避结束关系时,自己可能面临的情感上的不适。他们觉得,以这种不用直面对方的方式来结束关系,自己也不用体会到提出分开时可能会有的悲伤、内疚或不舍。

还有人是在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他们可能一开始就只是在玩弄对方的感情,而现在想要结束也不过就是腻了而已。但他们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样,不愿意在正面提出时接受对方的质问。所以他们宁可选择这样的方式,还可以用“我只是不想伤害他而已”来为自己开脱,欺骗自己。

2. 他的不告而别是对你的一种报复

记得在学生时代,有一个很流行的追求方法:每天给对方发早安晚安、嘘寒问暖,坚持一段时间后就突然消失,据说这样对方就会不习惯,会想念你,然后主动来找你。这个方法背后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们容易对那些没有结果、戛然而止的未竟之事念念不忘。

因此,有一些人在关系中不告而别,是他们刻意地选择了用这种戏剧化的方式退场,让自己变成对方的未竟之事,从而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对方对自己无法忘怀。

这种有计画的刻意为之多是出于报复的心理。因为感到在关系中曾经遭受过伤害。此时,这个人的目的已经不是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而是已经经历了“仇化”,怀着强烈的情绪想要伤害对方,即便心里仍有些许爱意。

3. 他从未把这当成一段正式的关系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两个人对这段关系的性质并未达成共识。我们在〈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是现代人交往常态?〉一文中曾谈到,现代人的关系状态有的时候是很模糊不清的。

如今大家谈恋爱不仅很少再有正式的表白环节,甚至有时连确认关系这一步都省了,不少情侣都在从未明说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了。这种跳过了确认环节的关系最大的 bug 就在于,有可能你认为你们已经在恋爱了,对方却觉得你们还只是在暧昧而已。

若是如此,对方可能会认为,暧昧(或者说是撩骚)阶段就是可以一声不响、随时退出的。他觉得自己不用对撩骚对象负责任,你却不解他作为你的男/女朋友怎么能够一声不吭地就消失了。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不告而别?

1. 缺乏责任心的人

研究发现,那些在大五人格量表中“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得分较低的人在关系中更有可能出现类似于不告而别这样的负面行为(Malouff, Schutte & Thorsteinsson, 2014)。

随心所欲的他们很少受到道德感的约束,他们更难考虑到、且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责任、关系中双方应有的知情同意权,在他们看来都不是那么重要。

推荐阅读:提分手的人,也会过得不好,这是真的

2.自恋者

大多数不告而别者还有一个共同点:自恋。自恋水平很高的人通常只在意自己是否愉快,同时缺乏对他人的共情。因此,他们并没有能力把对方的感受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在选择不告而别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只要自己舒服、自己轻松就好,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怎样的伤害(Sedikides et al., 2002)。

3. 感到自己“不会处理冲突场景”的人

不管是在何种类型的关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会需要面对一些艰难的情境——争吵,谈判,交流难以启齿的话题,告诉对方一个他可能无法接受的决定⋯⋯。

分手是一个典型的困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处理激动的情绪,传递对方难以接受的讯息和决定,伴随着可能的争吵和情绪崩溃,但你依然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应对和处理这种困难情境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学习和练习的。

很多选择不告而别的人是因为确实无法应对这样的场景。但事实上,这种无法应对往往也来源于逃避。越是逃避,就越是无法有机会练习这种能力,再下一次遇到时就会更加的焦虑和恐惧,然后再一次的选择逃避,形成恶性循环。

4. 边缘型人格障碍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人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人际的极端解读。他们会因为一些极其细微的信号而判断对方不爱自己、要抛弃自己、对自己不忠诚,等等,并紧接着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

不仅如此,这群人对伴侣的感觉还容易在爱恨两端切换和摇摆。他们会突然觉得对方很好,毫无保留地欣赏对方、崇拜对方,认为对方是完美的,请求他不要离开自己;不过一会儿,他们可能又无比的厌恶对方,希望对方立刻从自己生活中消失。

当 BPD 患者在这种“爱恨交织”中处于“恨”的状态时,做出任何伤害对方的行为都是有可能,而一声不吭地消失,则是他们用来“惩罚”对方常用的策略之一。

为什么说“不告而别”是最惨忍的分手方式?

我们作为人的本能之一,就是竭尽所能地去理解周遭的世界(makesense of the world),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合理的、能够被解释的。而不告而别留下的却是一片无解的空白,意味着在这件事上,我们永远得不到任何解释。

被不告而别的人纵然脑中有千万种猜测,也没有办法得到任何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因为抛出问题的人逃跑了。这些不告而别留下的猜测由于得不到解答,会演变成一种侵入式的想法和情绪。

换句话说,关于这件事的种种疑惑和不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为什么他突然就消失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些经历了被“不告而别的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去想、不去疑惑、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不受这件事干扰。

不告而别令人失控的原因还在于,它制造了一个过于模棱两可的情境,让人不知应该作何反应——该担心吗?他是不是真的出了什么事?该沮丧吗?他是不是只是太忙了?该生气吗?⋯⋯。

这种失控、不确定和无解的感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远超过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即使那个答案在一开始令人难以接受。

更糟糕的是,在不解、迷茫、焦急、愤怒等种种情绪过去之后,被不告而别的人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因为当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从对方那里获得解释,他们只能尝试从自己身上找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质疑自己,企图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让这件事的发生看起来合理一些。同时,由于被抛弃、被背叛和不被重视的感觉会一直萦绕在他们心中,让他们更觉自己不再有价值和魅力(Neuharth, 2018)。

研究发现,这种逃避式的分手会对对方的自尊水平造成较长期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下一段关系的态度和表现(Leary, Haupt, Strausser & Chokel; Hsu et al., 2013 )。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不告而别该怎么办?

婚姻谘询师 Dan Neuharth 总结出了一些可能在关系中 ghosting 他人的人的共同特点,你可以当作参考,用来判断你是否很大概率上遇到了一个会“不告而别”的人。以下是他们的一些常见表现:

  • 他很排斥对峙和冲突
  • 你觉得他一直对你有所隐瞒,不够坦诚
  • 他少有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
  • 你经常突然感觉到他的疏远和冷漠,却想不到具体的原因
  • 经常发现他对你撒谎
  • 他拒绝直接的表达
  • 你们在一起/熟络起来用的时间很短
  • 在人际交往方面他表现得很不成熟
  • 他不把你介绍给朋友或家人
  • 他不太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 他在关系中习惯于被动型攻击和冷暴力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符合很多上述表现,你可以尝试和对方进行沟通。如果你们连一个认真深刻的沟通都无法开展,可能你需要思考一下这段关系中,对方是否和你有接近的投入。

那么,对于那些已经经历过被“不告而别”的人,想要尽可能减低这件事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又该怎么办呢?

1. 和身边的人聊聊这件事

研究表明,比起一个人独自承受、消化和反思,在值得信赖的人面前用言语将自己痛苦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可以减轻痛苦,并一定程度上加快走出痛苦的时间。这也是谈话疗法(talk therapy)作用的原理(Barth, 2017)。

和他人聊这件事,不仅能让你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还能让你在叙述的过程中获得对整件事情,以及对这段关系的新的认识,而不是一味地聚焦在“他不告而别”这个结果上。这种新的认知可能来自于第三方的补充,可能来自于你在重新梳理时发现的被自己忽略的讯息。

2. 放弃“让他开口”的尝试

大多数遭遇过 ghosting 的人都会有一个满世界找对方、联系对方,试图和对方正面沟通的阶段。但若你已经试过了几乎所有的方法,对方却依然不愿意面对你、把话说清楚,那么你此时应该做的是放弃再去追问。

一天几十条的简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去他常去的地方蹲点拦截⋯⋯不要做这样的事,因为你不会因此获得你想要的答案,只会让自己的生活一直陷在这片阴影之中。

在大多数不告而别的案例中,即使在最后两人不得不、或是因为巧合见上了面,对方也依然不会真诚地沟通——若是他们有真诚沟通、处理情绪的能力,在一开始就不会用这种不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所以说,你要先放过自己,这件事才能够放过你。


图片|来源

3. 不要自我怀疑,学会自我关怀

最重要的一点,他在关系中不告而别无法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值得被爱,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是一个好的伴侣/朋友,都与这件事没有关系。不告而别反应的是他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

因此,你需要用关怀自己来替代对自己的怀疑。想像一下,如果是你的朋友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可能会告诉他:你很好,这完全不是你的问题,你值得更好的人;你可能会陪他去旅行,去散心,去做他一直想做的事。

然后,你需要的就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自己、关心自己。

小时候,我每遇到一个,让我觉得彼此有深入链接的人,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都会在关系的一开始就跟对方说,假如有一天你不喜欢我了,请你一定要告诉我。我不需要你做出任何“不会离开”的承诺,我只是请求你,走之前,请一定告诉我。

那时候,青春期的我,已经懵懂地感受到被“不告而别”的痛苦,以及对这种情形的恐惧。有时因为害怕,我会先离开对方。

长大后我好像更明白了一些,如果是那些会不告而别的人,即便当初答应你,也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正是一些还没有学会如何对自己、对他人、对关系负责的人。他们并没有能力承诺自己的任何行为。

不过,我也同时明白了,要一个这样的保证是没有意义的,更好的自我保护的方式,是在有一些微小的“对方不够尊重自己”的信号出现时,就提醒自己警觉,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尝试对方有没有能力诚恳地、与你开展带有真诚的反思性的沟通。

只有有能力平等、尊重地开展关系的人,才有能力真诚地好好告别。你可以考虑远离那些,看起来不太具有这样能力的人,或者,做好受伤的准备,接纳痛苦的可能。

我还是更希望你不要选择后者。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