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手的人,也会过得不好吗?我们该如何成熟地分手?透过理解分手的原因与自己的依恋型态,学习好好结束一段关系。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后台会收到一些留言,讲述自己很后悔当年和伴侣分手的时候处理得不好,以至于让对方非常痛苦,而他们自己也感到十分愧疚:“如果当时能处理得更成熟一些就好了。”而同时,也有粉丝在苦恼自己正希望和伴侣分手,但是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法可以降低对彼此的伤害。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用适当的方式来结束一段关系。

发起分手的方式有多少种?

心理学家 Leslie Baxter(1986)曾经要求 64 名男大学生和 93 名女大学生撰写论文,阐述他们分手的方式。经过研究,Baxter 总结出分手的方式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分类:直接分手或间接分手。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明确提出分手;然而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使用间接的策略,企图在不提出分手的情况下就结束关系。

1. 直接的分手策略分为两种。

第一种策略是在分手的同时不做任何解释。可能只是告知对方想要分手,随后就不再有任何回应、或者只是用一两句话敷衍。而第二种策略是在分手的同时说明理由。分手者在说明理由时,可能会采取:

a.“辩护(justification)”、b.“降级(de-escalation)”和 c.“积极口吻(positive tone/self blame)”三种方法。

辩护偏向于阐述这段关系负面的部分,比如指责对方给自己造成伤害。

而“降级”则侧重于通过描述分手带来的好处,来劝告对方同意分手,且分手者会希望两人保留关系,只是从“伴侣”降级为“朋友”。

而“积极口吻”指的是在分手的过程中,分手者努力地照顾对方的感受,比如可能会努力地共情(我知道你这样很难过),或者用自责的方式来试图降低对方的愧疚(这都是我的问题,你别伤心,要怪就怪我吧)(Banks et al., 1987)。

2. 间接的分手策略也分为两类:“鬼魂式(ghosting)”和“操纵(manipulation)”。

“鬼魂式”指的是一言不发地消失。对方可能忽然再也不回覆你的任何消息、不接你所有的电话,忽然斩断关系。

而“操纵”则是通过种种手段,来希望对方提出分手或者主动远离。比如有人会用“被动攻击”的方式,通过做恶劣的事情来逼迫对方提出分手,也有些人会开始疏远对方,希望对方能从自己的冷淡中得到暗示(Baxter, 1986; Banks et al., 1987)。

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分手方式。而同一个人在自己不同的亲密关系里,采取的分手策略也有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


图片|《恋夏 500 日》剧照

哪些因素影响到人们发起分手的方式?

1. 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分手策略或许不同

依恋类型影响着人们在关系中的种种表现,当然也包括在关系解体的时刻,人们会选择哪种方法来进行分手。在依恋类型中,“焦虑被弃”程度较高的人,由于对失去伴侣的爱感到非常焦虑,因此会尽可能地拖延提出分手。或者就算主动提出了名义上的分手,也很难真的切断和前任的关系。他们会提出希望能和对方可以继续做朋友,甚至保留复合的可能。

推荐阅读:分手以后,不用强迫自己不再想念

而“回避亲密”程度较高的人,会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方式分手,比如,他们可能会忽然疏远你、指望你提出分手,而在分手后也会立刻疏远。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回避型依恋者希望逃避亲密感、回避深入的交流,而一旦讨论分手,就可能会触及到谈论自己深层次的感受和想法。

安全型依恋者则更倾向于直接和伴侣表达分手的意图。他们会更积极地看待亲密关系中的种种变化,包括分手。他们认为即使这段关系结束,他们依然有机会、也有能力与他人进入下一段关系,所以分手并不是一件可怕的、需要回避的事(Collins & Gillath, 2012)。

2. 你和你的伴侣越亲密,越可能直接提出分手

和一些人的想像不同,两个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可能选择直接向对方表明分手的意图。因为亲密感足够的伴侣之间交流也更多,也更了解对方会对分手做出的反应,信任对方不会因为分手而做出过激行为。相反,如果亲密程度低,你会为了回避可能的冲突而选择逃开,用间接的方式来摆脱对方(Banks et al., 1987)。因此如果你们是坦诚、直接地分手的,相信你们至少曾经是真正离对方很近的人。

3. 选择哪种分手方式,也取决于你认为分手是谁的错

对造成分手的原因的归因,也会影响到人们采取的分手策略。研究发现,越是认为关系恶化,你的伴侣应该要负主要责任,就越有可能在分手时采取“辩护”的方式,会直接地告诉伴侣他在关系中犯的错,表达自己的愤怒。

而如果认为关系之所以结束,主要是由于外部因素(比如工作变动),你就越可能会珍惜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倾向于积极、友善地和对方谈论分手,希望能做到即使不再是伴侣,也可以是朋友(Sprecher et al., 2010)。

4. 高自尊的人更有可能主动提出分手

比起低自尊者,自尊水平高的人更有可能主动提出分手。因为高自尊者会知道什么样的关系对他们是有益的,也更容易识别出自己是否在关系中受到伤害;一旦受到伤害,他们也会更果断地离开这段关系。因为高自尊者清楚:他们值得更好的。

相反,低自尊者对关系中的伤害和痛苦较不敏感,他们不清楚什么样的关系对自己来说是好的;同时,在低自尊者看来,自己也不值得获得更好的一段关系,所以他们往往会说服自己满足痛苦的现状,而选择不去提出分手(Svoboda, 2011)。

分手的不同方式:对分手者和被分手者都有影响

分手本身不单单会对被分手者产生影响,也会对分手者产生负面或正面的影响。而不同的分手策略,造成的影响也不同(Banks et al. 1987; Georgopulos, 2011; Svoboda, 2011; Collins &Gillath, 2012; Whitbourne, 2014)。

1. 就分手进行交流 vs 不交流只撤离(回避谈论分手)

许多人会选择“撤离”来回避去谈论分手,比如,在告知对方“我们分手了”之后立刻逃离,或一言不发地消失,或者用明显很假的藉口来解释为什么分手。因为对一些人来说谈论分手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害怕自己要面对伴侣的质问和纠缠,害怕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害怕自己成为伤害伴侣的“坏人”。

然而,如果分手者拒绝就分手进行交流,会对被分手者产生较大伤害。被分手者可能会不断猜测是什么导致分手者的离开,甚至产生“侵入性的想法”(即无法自控地想着和分手有关的事,自己想停也停不下来),试图去找到被分手的理由。被分手者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做到释怀。

此外,由于被分手者会需要得到理由,来说服自己分手的合理性,他们也有更大机率会去纠缠分手者,试图要一个说法;也有些被分手者,会认为分手者不说清楚分手的缘由,就是还有挽回的可能性,因此还会反覆进行纠缠。

同时,对于分手者和被分手者来说,他们都可能丧失了修复关系以及自我提升的机会。双方都没有办法从彼此那里得到反馈,去了解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就可能得花费更多时间才还会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改善这些缺陷。

相反,如果双方可以就分手进行交流,坦诚地讨论分手的理由。那么双方也有机会去了解关系解体中具体的问题,也许会发现还有修复关系的可能性;而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挽回,双方的分享与反馈都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识、改善自我。

此外,谈论分手也得以让双方有机会表达与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谈论原本可能在关系中压抑住的真实想法。研究证明,如果分手者和被分手者有机会一起谈论分手的理由,双方在分手后的抑郁感都会减少。

推荐阅读:爱情是门社会学!一堂台大爆红的分手课

2. 分手过程中照顾对方(other-oriented) vs 分手中只顾自己(self-oriented)

部分分手者会在分手过程中试图减缓对方的负面情绪,比如使用温和的口吻表达共情,以及主动自我责备(都怪我吧)等等。对分手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与对方的冲突,并能更好地自我安慰(至少在分手的时候,我对你不错)。

但照顾对方的情绪也可能给分手者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去试图理解和考虑被分手者的感受,可能会让分手者更加感到愧疚。研究发现,如果主动地进行自我责备,分手者会在失恋之后,更容易感到抑郁,而更少地感到“如释重负”。

有些分手者希望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来让被分手者好受些。但研究者发现,被分手者对这个方式的感受也比较复杂。有部分被分手者会觉得分手者的好意很“虚伪”,进而对分手者感到更加的不满。

比如,被分手者会认为如果分手者真的要照顾自己的情绪,就不应该提出分手;或者,被分手者认为分手者其实是用自责在掩盖真实的分手原因。另外,也有被分手者感到,分手者使用的那些客套的话语,只是表面上的尊重和安抚,实际上降低了彼此的亲密感。

但是,也有被分手者会感激分手者的体贴,会更愿意在这段亲密关系结束后继续与对方成为朋友。然而,被分手者可能也会因此更长久地无法释怀,他们会因为被分手感到愤怒,却又无法释放怒气。因为被分手者会认为分手者已经对自己足够好,所以自己没有权利再去朝分手者生气。

相反,如果分手者在分手过程中只顾自己的感受,例如直言不讳地表达不满。被分手者会在当时感到非常愤怒,然而这种愤怒感有时能帮助被分手者更容易从失恋中走出来,因为在分手中受到的伤害,会让他们更容易去接受“上一段关系对我来说并不够好”。

3. 操控:迫使对方提出分手

部分分手者希望结束关系,但又怕自己将来会后悔,或者并不想去做主动伤害伴侣的人,因此他们会通过种种手段(比如被动攻击,或者逐渐疏远)来迫使自己的伴侣提出分手。这样,分手者如果在将来后悔、又希望和对方复合时,由于他自己没有提出过分手,所以他就不会背上“违背自己曾经的决定”的包袱。然而,操控是一种自私的做法,在本质上是因为分手者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分手带来的冲突与痛苦,因此选择逃避了结束关系的责任,而试图将责任交给对方承担 ( Miller & Perlman, 2010)。

如果我想要分手,我该怎么做?

那么,比较合适的、对双方都比较有益的分手方法是什么呢?

1. 分手之前,要做好准备

a. 确定自己做好了要分手的决定

在提出分手之前,要先对关系进行一个评估。婚姻谘询师 Lesli Doares 罗列了几个问题,来帮助人们判断自己是否确实需要分手(Kim,2016):

  • 我是否过于情绪化地看待关系中的问题?

  • 我是否是将自己的责任推给伴侣承担,比如寄希望于用他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

  •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依然各自成长?

  • 伴侣是让我变得更好,还是削弱了我的力量?

  • 如果我分手,我会比现在更痛苦吗?

  • 如果我有个孩子,我是否会让他也待在这样的关系里?

如果对上面的问题,你的回答有多个“不”的话,或许你就可以考虑分手了。

b. 一旦决定分手后,不要回避

人们往往会因为愧疚、或者不想面对冲突而回避提出分手。你的回避和拖延是在浪费你们双方的时间,让你自己痛苦,也阻碍了对方早些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关系。而且,人们都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你有不满,你可以向对方指出。也许对方听了后会痛苦,但是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事让我们感到心碎,分手只是其中的一件事。

推荐阅读:《分手旅行》:书写遗失的美好,找寻下一段怦然

c. 做个具体的分手计画

在提出分手之前,你需要做一个计画。可以在纸张上列出在分手过程中,你们可能发生的对话与冲突,并且可以找朋友来做角色扮演,练习如何应对冲突,如何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次,你需要仔细地考虑分手后可能会发生的改变,不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经济上的。比如,如果你们目前是同居,那么你可能需要找到可以暂时居住的地方;如果你们之间有共用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也要想好到时候的归属,避免因为交割而导致拖长分手的过程。


图片|《爱情没有终点》剧照

2. 分手过程中:表现得友善、坦率且真诚

尽量选择面对面说,短信的传递虽然快捷,但是可能会漏掉对方非语言的信息。在提出分手的同时,可以平和、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理由,不要使用藉口,也避免用过于负面的语气进行交流。在最后,可以平静地感谢对方:“非常感谢这段日子”、“这是我从你身上学会的,我将带着它”、“而这是我希望你能学会的”、“祝福你”(Perel, 2015)。

注意分手的过程一定不要拖拉。如果你不想给对方无谓的希望,就不要含糊其辞,明确地表示要分手。如果你希望能和对方做朋友,你可以提出,但是也要理解对方可能会拒绝;而如果对方提出希望能和你继续做朋友,但如果你并不希望这样,你也不要为了安慰对方而选择接受,不然你会在之后感到后悔。

3.分手之后:建立合理边界

在分手之后,你需要立刻停止和对方做任何伴侣会做的事情。比如一起购物、看电影、用餐等等。你需要重新定义和对方的边界,可能刚开始,你会觉得似乎和对方的距离变得比较遥远,但这是必须的。不要因为愧疚而去主动地联络对方或者关心对方,更不要有“乡愁的性(nostalgia sex)”——因为怀念对方而立刻在分手后与对方上床等等。

对你的前任保持耐心,理解对方可能会有情绪反应:愤怒、悲伤、抑郁等等。但是不要因为感到愧疚,而纵容对方越界。比如,如果对方不断给你打电话,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知道对方很难过,但是这么做让你很困扰,你希望对方停止打电话。

最后,你需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研究发现,提出分手的人也会有种种负面情绪,也会经历丧失的过程。你可以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甚至进行心理谘询。对那些以前将伴侣当做主要支持来源的人而言,找到新的、为自己提供支持的资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