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参与 Media Tech 2018 媒体科技大会,共同创办人陈怡蓁于活动中分享女人迷这一路来,以性别为核心,科技为半径,运用普普艺术让更多人认识性别,进而产生改变。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这里与各位分享吾思传媒七年来的经营理念、经验以及科技运用方法,同时感谢段董事长提供这个机会,让我们站在这个舞台上,并且是两天论坛活动的最后一场,希望接下来我的分享可以为各位带来新鲜的数位媒体思考角度!

在开始之前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个小故事:昨天有一位讲者告诉我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天当他去运动中心运动时,身边一起运动的同伴们问起他是做什么行业的,他说“我是做数位媒体的”。当下在场的其他人并未马上理解,于是他试图解释什么是数位媒体,解释到一半时,突然有位 20 多岁的年轻女生说:“数位媒体,是像女人迷那样子吗?”

很谢谢他与我分享这个故事,而今天我也将与各位分享吾思传媒—女人迷七年来是怎么做到这样在身边就能感受到的“可见的影响力”。

就在 2011 年女人迷网站正式上线,我们是台湾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与“性别”为共同焦点的新创公司,直到今天仍是。当时我们不论是对周遭亲友或是外出参加产业活动时,大家听到我们想要专门讨论“女性”、“性别”及“女力”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眼光与语气都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说“现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投票、所有的女生都可以上班,女生经济超独立的”,为什么需要我们来做这件事?连我自己的妈妈都非常的不看好,当时她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放弃看似很好的工作,认为我们撑不久。But hey, 我们七年了,在这七年中我们除了谨记创业初衷外,更展现了对议题的影响力,以及对社群的影响力还有对社会的影响力。

推荐阅读:【直击】高度与温度的女子时代!蔡英文:“女力,是为了让个体自由”

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我想用一句话让在座各位了解我们的创办初衷:

women are many and you are the only. 每个人有很多种面向,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七年前,我们发现这个社会对于性别存在着许多的“框架”,因为这些框架而限制了人们的潜力与发展,举例来说,你是否也听过甚至这样说过:“女生念理科?那个性一定很阳刚吧!”或是男生念文科等于一定很阴柔、文科的男生运动神经很差... 等等,这种人们常挂在嘴边当成笑语甚至当成常识的语言,都是所谓的“性别框架”。我们希望透过创办吾思传媒来提倡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种面貌,而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当我们能思考女力的时候,我们也在练习“性别”(gender) 的思考角度,进而带动社会也用这样的思考角度,去看见“多元”(diversity) 的可能和“包容”(inclusion) 多元的存在。这样同时包含“性别”“多元”“包容”意识的理念不论在内容出产,或是活动企划等,成为我们的核心主轴,七年来不变。

女人迷是一个媒体社群

许多人都对我们说过,觉得吾思传媒在做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媒体。我们的确不一样,因为我们在做的是“媒体社群”。我们认为“媒体”与“社群”从来都不该是分开的,这两者是彼此影响的。

我们以人(也就是社群)的特质与需求为核心,提供读者想要并且潜在需要的内容,因而吸引到一圈又一圈的社群在这里聚集,同时也因为社群的聚集,让我们得以记录、分析社群踪迹与轮廓,进而提供读者会阅读与扩散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精准内容推广。这样的社群可以成为媒体与品牌最自然的推广者,进而为媒体与品牌创造更多的营收与流量。

推荐阅读:宝博士与女人迷夜谈:今天我们谈 NASA 奇点大学,也谈女人迷的起点

在对读者推广线上与线下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社群的足迹与轮廓。在资料分析上我们着重两个方向并行:“量化的数据分析”搭配“质化内容分析”。

因为是如此清楚肯定、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核心理念,以及以“人”为核心,让我们从 2011 年正式上线后,已累积来自世界各地超过六千五百万的不重复使用者造访过女人迷网站,是将近三倍的台湾人口。当中有 85% 来自台湾本地,而有 15% 的流量来自海外、遍布世界各地,这些使用者不只是华人,根据我们进一步追踪了解,还有懂华语的与我们一样重视性别议题的海外人士。迄今我们合作过的企业包含 Google、Facebook、Tesla、微软和 IBM⋯⋯等,这些都是我们一开始不敢想像的全球顶尖企业。

接着我想和各位分享我们最开始时的两个相信,第一个是相信“内容有被留存的价值”,不分形式。

数位媒体兴起后直到现在仍有个迷思:数位内容因为产出的时间较实体内容短,所以不够扎实或是不够用心等等。但对我们来说,我们想产生的不论是文字、图片、影音内容,不论形式不论渠道,都具有被留存的价值。


图片来源|Instagram

如果你打开手机中的 instagram 并且搜寻 #womany 可以看到许多来自女人迷读者的贴文,这些贴文中最常出现的内容有三种。第一种是读者用手机截图或是拍摄萤幕画面,将阅读我们的内容时最喜欢的段落拍照后上传分享给周遭的人;第二种是读者将喜欢的一句话,以手写的方式写下后并拍照上传分享;第三种则是上传自己或是景物的照片,然后照片的描述是他喜欢的、带给他力量的一段来自女人迷的内容。当内容的被留存价值高时,社群就会自然而然衍伸出不同的分享形式、成为品牌形象的宣扬者。

第二个相信是我们相信“人与人的互动”。在女人迷创立的初期,我们便决定要做一个跟读者一起跨出萤幕互动的品牌。这个互动不限于线下实体活动,透过线上的管道也能做到真实的互动。而这样做之后我们发现,读者与我们的互动也会变得很真实。读者会主动和我们分享他因为女人迷而找到勇气的故事,会主动和我们分享因为女人迷而从低潮中走出来的故事,还会带着他们身边还不认识女人迷的朋友来到我们的线下活动,一起成为女人迷的粉丝。

而这样的真实同样也发生在读者很愿意分享他们对女人迷的建言给我们,每当我们 facebook 上的贴文有错字时,第一时间和我们反应的会是读者,或是当网站上出现不适当的联播网广告时,第一时间反应给我们的也是读者。因为这样的“真实互动”,让我们可以时常的从社群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进而提供更精确的内容与服务。

我们从一开始便使用“生活化”和“普普艺术”的方式与大众沟通,去推动看似艰深的性别观念,或是一开始没有人在谈的女力议题,这是七年前的头一遭,事实上,七年后的现在台湾依然只有我们这样做,而我想吾思传媒也藉由日渐壮大的品牌影响力,证明了这样的做法的确是有效的。

透过生活化的方式推动核心议题的方法,来自于透过软性内容撰写、带入核心议题,透过简单易懂又吸睛的图辑、影音吸引读者阅听,更要藉由对内容与关键字趋势的洞察,发想与推广新鲜议题给读者。我想画面上的这几个议题关键字在座的各位都耳熟能详,不论是透过由我们发起的内容与活动看到,还是透过其他媒体、品牌因为发现这些关键字已被推广成显学后的内容与行动。

这些议题的发展历程都是以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为主轴,搭配对社群反应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逐步衍生的。最开始我们从“爱自己”开始,希望建立当时社会还缺少的“意识”,接着推广可以爱自己的做法,像是“Me Time 拥有自己的时间”,以及 525 我爱我节,一个从台湾出发推广到全球华人的节日等。

这里也想跟各位分享一个不算是秘密的故事,今年初有个电视剧上映叫《姐的时代》,剧组里有人告诉我们当时他们就是打开女人迷的“姐的狂语录”专栏后一篇一篇的参考,然后把剧本写出来的。另外在今年的 5/25 那天,App Store Today 推出这个当日特辑,当原生议题被外部单位多方响应甚至造成社会趋势时,又再次体现了媒体可以产生的可见的影响力。

引发社群动能:从广到深

我们同时也透过线下活动的举办来引发社群动能、证明我们的社群动能有多强烈。在活动的安排上,我们同样是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与分众的,希望从广到深去接触到不同的族群、与不同族群建立关系。例如每年的“525 我爱我节”从 2014 开始至今,透过期间较长以及包含议题广的方式,是我们面向“广”的群众的 IP 活动。

现在每年 11 月会举办的“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是衍伸自我们 2014 开始推广的“女力时代”议题,2015 年我们透过与两位女性总统候选人的论坛合作让社会知道“女力时代”,而在女力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显学的现在,我们从 2017 透过“女性影响力论坛”让世界看见各个不同的女性影响力的展现。以及我们每月都会举办“迷粉同学会”,与我们的铁粉进行一月一次的定期聚会。

透过趋势议题的推广以及由广到深的实体活动,我们希望与社群建立长久与深远的关系。

推荐阅读:【直击】我相信我很重要!全球女性影响力论坛:影响力,是为了比你更巨大的信念努力

围绕社群的服务

现在是个资讯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个装置多元化的时代,当每个人可以获取资讯的管道愈来愈多,又同时会受到社群平台的同温层影响之下,我们该如何让社群透过我们获得想要和需要的资讯?我们藉由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让社群不论在哪里都可以接触到我们。

创业初期我们还没有网站时的 2011 年便先透过 facebook 粉专推广我们的品牌与内容;因为看见多装置的应用趋势,我们便早在 2013 做了 RWD 以及瀑布流形式的内容呈现;接着我们发展可以提供读者“深度阅读的体验优化”的 APP,因此形式并非将整个网站变成 APP,2015 推出的女人迷读吧透过每天由编辑推荐七篇文章,为读者带来一天所需的深度阅读养分,同时获得 2015 Google Play 精选最佳台湾应用。

2017 时我们看到趋势的改变,将女人迷读吧改版成女人迷日报,我们加入客制化推荐的演算法,藉由读者过去的阅读行为提供读者真正想看的内容,更获得 2017 Google Play 年度最具潜力应用程式,以及 App Store“向女性开发者致敬”推荐应用。

今年初开始由 Google 强力推广的 AMP 加速行动网页技术我们也早在 2016 便开始套用。去年我们推出自有品牌电商平台,让我们与社群的接触渠道从数位内容、线下活动再延伸到生活产品上。

今年我们则是着重在优化自有的资料分析系统,使用者足迹的追踪记录与分析,找到更精准的推广方法。

与社群活在一起:以人为核心

不论是媒体还是品牌都有感的痛点是:该如何知道读者对自己的内容是有感的?如何让读者记得自己?

“与读者生活在一起”

就是我们的方法,藉由不同渠道与社群“建立关系”是相当重要的一环。透过不同的渠道不只是在 facebook 建立品牌专页或是到 Line 上开设官方帐号,而是针对有不同使用习惯的对象、在公开与非公开的渠道上与他们互动。以我们自己为例,在 facebook 上不只经营粉专,也建立不同主题的公开与非公开社团,像是在 IG 上也因应面向族群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推播玩法。

我们更透过自有平台即时纪录、整合多方资料库来源,希望更理解“使用者的时空历程”,进而做到在对的渠道向对的人推广对的内容这个目标。

我们认为未来的媒体是透过拥有深度关系、长远关系的社群,进而透过社群去产生更多的流量以及营收。以流量为主但这些流量没有后续效应的媒体将渐渐式微,如何让社群成为主动为媒体、为品牌扩散的夥伴,才是长久之道。

带着台湾的名字走出去

一开始我以故事开场最后也想用一个故事为今日分享总结。


贴文来源|facebook

在今年六月初,我们的另一位共同创办人张玮轩应美国国务院之邀参与 IVLP (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美国领袖人才参访计画,这张图片是玮轩在美国国务院官方粉丝团的直播影片画面。过往受邀参加此计画的多为国家级领袖,这是台湾第一次有媒体因为“性别议题”受邀,更是台湾第一位因为性别议题而受邀的个人。我们认为未来的媒体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是:突破外交困境,带着台湾的名字走出去。要做到跨多国语言的媒体不简单,但要做到因为产生了影响力,而让台湾在海外地区被看见,非常困难,但我们坚持初衷并持续的做,做到了。

推荐阅读:致用户书 02:嘿,跟我们一起走,好吗?

我们相信一个人走得快、而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我们想邀请你一起,让台湾走向世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