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应该成为“谨慎冒险者”?保有冒险跨出舒适圈的心,我们都该试着,让每天的生活都比昨天危险一点点!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有人说,这个年代,成功属于冒险者。的确,按部就班的上下班看起来早已没有希望带来阶层的跃升。而我们却能看到一些冒险炒房、炒币、创业的人,实现了过去几十年更平稳的社会中罕见的财富激增。

MIT 商学院的 Bill Aulet 认为,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墨守成规而不敢冒险才是“最危险”的选择(as cited in, Giang, 2017)。在这个时代,冒险才更有可能成功。

但,冒险者的成功概率真的比较大吗?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这么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成功”的确变得越来越难实现—— 无论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阶级的跃升,都变得比以往更难了。

在整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人们想要维持一定品质的生活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很多人会认为,社会发达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应当会让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都变得越来越廉价可得。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基础的开销——教育、医疗、住房,却实际上变得越来越贵了。

不仅如此,人们都开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寒门难再出贵子”,实现阶层的上升流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美国经济学家 Emmons 与 Noeth(2015)发现,尽管很多这一代的美国人都比自己的父母拥有了更高的学历,但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却并没有超越父母,甚至连“相对收入水平”(收入在同辈中的相对位置)也比上一代人更差了。

这种整体的成功率的下降,社交媒体中对于成功者的“敢于冒险”的渲染,再加上创业潮带来的一种“go big or go home”的文化,使得一种“唯有冒险才可能成功”的氛围被凸显出来。

但人们所看到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最为冒险的方式,实际上却可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而在今天的文章里,我们想要提倡一种更为实际的成功策略:谨慎冒险。


 图片|来源

Amos Tversky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Daniel Kahneman 在他们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中提到了人们在做决定时的两种反应(Kahneman, 2011)。

第一种情况:

A. 你确定能赚 900 美金。

B. 你有 90% 可能赚 1000 美金,10% 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第二种情况: 

A.你一定会赔 900 美金。

B.你有 90% 可能赔 1000 美金,10% 的可能是不赔钱。

Tversky 与 Kahneman 发现,在第一种情况中,大多数人都选择了 A;而在第二种情况中,大多数人的选择则都是 B。

他们因此总结道,人在面对收益时,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表现出对风险的厌恶,“见好就收”;而面对确定的损失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显得尤为“风险偏好”。就好像在投资中,人们会喜欢将赚钱的股票卖出,而对于亏损的股票却选择长期持有并继续观望。

由此,Kahneman 与后来的许多行为经济学家都认为,一个人在凭本能做出决定时,往往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纯粹理性”,而是表现出“生而为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推荐阅读:MBA 教我的事:人生最大的风险就是永远不敢冒险!

而这可能给我们带来两种不同的“麻烦”。

麻烦 1: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面对收益,风险规避”,很好地解释了那些处在“舒适区”的人为什么往往会缺乏改变的动力,安于现状。所谓“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目前所处的状态是令他感到舒适和安全的,他对周围人事物的发生规律十分熟悉,知道自己的行为表现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

舒适区里的这种可预测性,会让人们的焦虑水平、脆弱感都降到最低。这种明确的“收益”,也会让人们厌恶风险,厌恶改变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他们会对改变都显得意兴阑珊,甚至拒绝任何形式的调整,而这也意味着人们可选择的生活范围、可拓宽的自我都受到限制,这会让人止步不前。

哥伦比亚大学的 Tory Higgins 指出,有些人尤其厌恶风险,并不是因为他们神经质水平高、偏执或者缺乏自信,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希望“维持现状”(status quo),让周围的一切都处在风平浪静之中(as cited in, Grant, 2013),即便这个现状还不够好。

麻烦 2:过于激进,损失惨重

在另一些人身上,则是表现出了一种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偏好”,他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群盲目的冒险者。

他们在当今社会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相对剥夺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原本由富人阶层独享的的生活方式、消费物质——那些曾经被阶层区隔造成的“看不见”,已经被日益发达的社交媒体所打破,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见更多面向的、超越自身阶层的“成功”。

这就会使得一些人,尤其是那些觉得自己离“富人阶层”并不遥远的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比不上”,“本可以”的“损失”心态。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对“冒险”的“幸存者偏差”。也就是说,我们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那些甘冒风险而取得成就的人(成功者也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冒险精神),却很少注意到那些冒险而损失惨重的人。人们因而会陷入对冒险的盲目崇拜之中——只有(要)冒险,才(就)能成功。

一种损失的心态与一种对冒险的盲目崇拜,就会使得这些人即便在损失惨重时,也不懂得及时止损,比如他们会在投资失利的时候选择加码 all-in,或者倾家荡产也要不断地买乐透彩票等等。

在这样的时代中,做出决定的本能,对于我们获取更大的收益不但没有帮助,甚至可能还会是一种阻碍。

谨慎冒险,其实指的正是在做决定的时候,有意地去反抗“本能”——在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更大的冒险,而在出现亏损的时候也要懂得及时止损。在投资领域“对则持,错则改”的核心理念,也是类似的道理。


图片|来源

谨慎冒险,并不意味着保守主义,而是在做决定的时候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一:冒险是必要的,即便在收益状况下

在追求梦想或成功的道路上,冒险是必须的,正所谓“危机”——危险很多时候是与机遇并存的。

即便目前一切井然有序,谨慎的冒险者也不会安于现状,不会甘于固守在舒适区之中。他们明白自己需要走出已知的、既有的现状,才有可能去创造或获得更大的成就。冒险,是人们与更大的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契机,也是从中获取更大收益的契机。

不仅如此,谨慎的冒险者还深知,在过程中甘冒风险,也更有利于人们在取得成功之后,对自己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也更有成就感。

因为抵御风险的过程,会让我们对于这段经历的记忆与人生叙事变得更加丰满。当我们有机会以“拯救”和“解决”的方式叙述经历的时候,比如,讲述自己是如何冒险克服困难而获得成长,我们便能体会到更多积极正面的力量感与人生意义感——“我是有能力解决难题的”、“挫折能够磨砺我”。

推荐阅读:舒适圈里不会有新答案:与其干等机会,不如冒险出发

原则二:冒险不是越多越好,尤其在损失的时候

谨慎的冒险者,不会“过度”冒险。因为他们深知,过度的风险一旦招致混乱,自己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重新让一切恢复秩序,而这个成本很可能会远远超过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收益。就好像在着名的“伦敦鲸”(London Whale)事件中,交易员在损失时不选择“及时止损”反而继续冒险,最终遭致了超 60 亿美金的损失。

另外,之所以冒险不是越多越好,也与普通人的生活实际上并承担不起更大的风险有关。在那些能够承担巨大风险的成功案例中,往往有我们所不能比拟的特异性。

比如,人格上更具心理变态(psychopathy)的特质。对于令一般人感到害怕的事物,心理变态者往往并不会感到畏惧。他们的人生是由奖赏驱动的,当发现一件事情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会不顾一切。在那些毫不犹豫的冒险时刻(可能要牺牲自己或者他人),他们也很少受到自身情绪或者他人情感的牵绊(Lilienfeld & Arkowitz, 2007)。

* 心理学上的 Yerkes-Dodson 曲线,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有所冒险,却又不过度冒险”的谨慎冒险,才最有利于人们在冒险中获益。


图片|来源

研究者们发现,人们的表现与焦虑状态呈现一种“倒 U 型”关系——当毫不焦虑与过度焦虑的时候,人们的表现都比较差。唯有在适度的焦虑中,最佳状态才会被激发出来,因而它也被称为“最佳焦虑” 。试想一下,当你在推进工作时,是否也是在有一点点焦虑和担忧的时候,最能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与专注力,但又不至于被焦虑压垮?

而谨慎冒险,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最佳焦虑”的状态之中。人们不至于因为处在舒适区而毫不焦虑,也不至于不顾一切地冒险而使得自己身陷过度焦虑之中,这将最有利于人们在冒险中发挥最佳表现,从而取得成功。

要想做一个谨慎的冒险者,可以从敢于冒险、学会判断何时该冒险,以及懂得不让自己陷入过多的风险等方面入手。

1. 保持开放的心态,敢于去冒险

冒险是必要的,认识到这一点也未必能保证人们能够真正做到勇敢冒险。你需要从生活中找到冒险的勇气——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总是对自己说“不可能”,让自己的好奇心与热情引领着自己,在生活的细节中去锻炼冒险的勇气,从成为生活中的冒险者开始。

比如,对于“该不该考研”,“是不是要换工作”,甚至是“要不要尝试一家新的餐厅”,“可不可以换一个新的发型”,对于这些问题,你可以尝试着不急于下结论,给自己更多“冒险”的机会。

2. 学会判断何时该冒险

尽管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所差异,并且适合每个人的“谨慎冒险”或者说“最佳焦虑”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你仍然可以依据以下这些标准作出针对自身情况的谨慎判断( Elizabeth, nd):

  • 我所冒的风险是否超过了我此时此刻的能力上限,无论身体上的,精神上的,还是情绪上的?

  • 我是否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次拥有这个机会?

  • 面对风险,我所感受到的恐惧,是基于实际的危险,还是只是一种弥散的对未知的恐惧?

  • 基于现实的“损失-收益”权衡,比如,我因此而失去的其他机会/东西包括什么?如果不冒险,我面临的状况会比我冒险更糟糕吗?

3. 不要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风险

在冒险的过程中,非理性的“想法”可能会给人们自身制造更多的风险(Giang, 2017),比如“灾难化”(catastrophic thinking),总是不断去想“万一这次失败了,该怎么办?”,“非黑即白”(all-or-nothing),总想着“这个项目砸了,我的人生就毁了”等等。

这些想法会干扰你冒险时的专注与勇气。尽管谨慎的冒险者也会思考与权衡——你的确需要判断何时该冒险,但他们的思考与权衡是集中在眼前的任务本身,而非对于冒险结果的猜测与评价上(这次冒险我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vs. 我觉得大概率这次冒险会失败)。

当你感觉到自己不自觉地陷入那些非理性的想法,给自己制造了更多风险时,不妨尝试以下正念练习:

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深呼吸,并随着你的呼吸开始从 1 数到 10,你的注意力完全在数字和你的呼吸上,但凡脑海中出现了与这些无关的思绪,比如,你想到了和同事的关系,或者项目的进展,此时你需要重新回到1开始数数。

这个过程,便可以帮助你把思绪从那些想法中解脱出来,让你更好地回到当下,重新专注于你手上正在做的事情。

最后,这样的时代从来不缺乏“无畏的冒险者”与“安稳的保守者”,但如何保持理智、谨慎冒险,才是需要人们学习的,也才是更大勇气与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