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得心写【女人花】,细看张幼仪与栀子花,与徐志摩纠葛多年的情谊,张幼仪熬着苦,长出了真正的自己。

自从年幼听到家人安排的未婚夫徐志摩起,这个名字就跟着张幼仪一生,从十三岁到九十岁。在当代,多的是才貌出众的文艺女神。看张幼仪的神情,不娇艳,不妩媚,像一朵栀子花,淡雅、坚忍、单纯,一路走来将婚变的苦楚经验转化,散发出智慧的芬芳。

在传统的社会里,张幼仪是个特殊的女性。她从小就有求知欲,要求父母让她上学,即使要嫁人了她都渴望能上学上到婚前最后一刻。当然传统的社会不允许她这样做,就连学校老师一听到张幼仪订亲,对她的要求也不再严格,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认为新娘子会把教育当一回事。

婚后,张幼仪在婚姻里尝尽了数不尽的冷落和鄙视,即使夫妻两人共处一室,也只能被无声的死寂包围。但也是因为这段关系,生了儿子的她得以被公婆派到国外,探看离开徐志摩突然放弃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而跑去欧洲的生活。张幼仪在英国再次怀孕,被丈夫要求打胎,丈夫带女人回家吃饭然后离家出走。一连串机缘下,张幼仪求助二哥,辗转来到德国。这是她人生的分水岭,改变的契机。

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有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


图片|来源

徐志摩要求离婚时她怀有身孕。张幼仪有多条路可选,可以回家乡逼公婆袒护她,但她不想再摇尾乞怜;她也曾有过寻短的念头,只是一念之间想起古人有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于是心中再怎么苦,她承诺自己无论如何都要靠自己站起来。

从前,张幼仪和丈夫相处时,总是无法说出自己的意见,也多以丈夫的意见为意见。是命运把她带到德国,塑造她。

她在多个欧洲国家旅居。英国适合浪漫才子徐志摩,在她回忆里却没多少印象。辗转到了法国安胎,或许是法国自由独立的风气,不过短短五个月,她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守旧和传统。她务实实际,总以行动代替言语表达想法。而后来到德国,这个影响她大半辈子的国家,她回忆道:“我喜欢每天早上九点整到办公室,这种分秒不差的习惯是从德国学来的。”或许人都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所在。德国,真是适合张幼仪的地方。

推荐阅读:【单身日记】爱得像张幼仪一样,我不为爱一事无成

在德国,她一个人生小孩、扶养年幼的孩子,学德文,攻读幼儿教育,在幼子彼得因病去世后,为他火化、举行葬礼。回国后,她办学校、教书,靠着自己在德国的所学养活自己。而后几年,又被聘为银行副总裁。张幼仪回忆道:“她们不得不明讲,找我进银行是看我的关系,而不是能力,因为我从来没在银行做过事。虽然我受的是教书训练,可是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

银行下班后,张幼仪有一个小时的国学时间,然后再前往自己经营的服装行。数年后,她能买房送家人,为徐志摩的父母盖房子,并在徐志摩发生意外后接济不知如何维生的陆小曼。

在张幼仪九十年的岁月中,与徐志摩的婚姻关系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生,真正相聚相守的日子更是少之又少。张幼仪远渡重洋并不是徐志摩出钱出力,身为一个丈夫,徐志摩什么都没给,但这一切发生都由于徐志摩的天真烂漫、随心所欲,一切机缘巧合之下,张幼仪在熬着苦的时候,培养出真正的自己。

对于张幼仪来说,婚姻里可以没有爱情,却不能没有责任,她承担责任照顾前夫的家人,前夫的继室,甚至还请梁实秋重整徐志摩的着作。后来有机会再婚,她想的也是:“我能不能为这个人做什么?我有没有能力帮助他成功?”她了解热情来来去去,是责任让人茁壮,并让关系走的更深更远。

张幼仪失去一个丈夫,却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就如《人间四月天》里饰演张幼仪的刘若英对母亲所说的:“我有我的命,我也有我的福气。”

女人花——张幼仪与栀子花

栀子花淡雅的香气能融化心中的苦楚。

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时,除了丈夫本身的态度,更让她难过的是,兄弟家人们对于徐志摩的爱超乎想像,张幼仪的二哥得知婚变后还曾写出:“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 。”

旅居外国期间,她知道自己的观念过于守旧,她知道自己只能改变,只能成长。但是抱着这么多令人委屈的事,人只会停顿犹豫,无法前进。有智慧的张幼仪选择不争不闹,像一朵淡然的栀子花,清楚了解自己的方向,放下心中的重担后就抬起脚走下去。

推荐阅读:【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敬漂亮的转身!张幼仪为离婚感谢徐志摩

不舒坦的时候,取一朵栀子花,让她的香气与淡然为你融化心中的苦楚,步履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