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女人迷写一封给毕业生的情书。听编辑缓缓诉说曾是祕密的毕业故事,只为了想告诉亲爱的你别怕,只要认真对待生命,每一步都有最美风景。

女人迷毕业季专题,邀请编辑们各自写一封情书给毕业生。我坐在电脑前苦苦思索要写什么,原因是我的毕业故事并不励志也不刺激,它是关于大量的迷路,焦虑、忧虑和迷惘。想到迷惘或许是毕业生共有的感受,才觉得自己可以分享些什么。

这封情书,就从一个从没和人说过的祕密开始:毕业后,我无所事事了一整年。没错,就是一整年。

事情是这样的,作为升学体制佼佼者,我很幸运,衣食住行无忧,得以心无旁骛读书,在分数导向下进入他人口中的文组第一志愿就读,继续念书考试,但从未真心问过自己想要什么。


图片来源|Pexels

大学最后一年,所有同学全心投入准备研究所和国家考试,这些善于在各种考试中拔得头筹的,一一整顿成熟悉的战斗姿势,重新潜入“大考模式”。看着大家在图书馆 K 书、报名补习班的身影,想着这样理所当然的职涯、以及它的生活风格,我的脚步停了下来。这样线性的、可以想像的人生,是我要的吗?

我没办法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但我可以确定自己“不想要什么”。

然而一停下来,更感到惶恐。因为接着又发现那些早知道自己“不适合、不想要”的同学朋友,很早就透过社团、组织活动等等校内外参与,发掘了自己的兴趣与志向。而我竟然在毕业前夕才突然回神过来,在这个人人要准备进入职场、或是进入下一轮考试的新阶段,我怎么办。

22 岁的我做了一个至今看起来仍觉得迷糊得不行、也大胆得可以的决定:把框着自己 21 年的世俗时间与节奏感放下来,决定尽可能多方向地摸索和发展自己的志趣,直到知道自己想往哪个方向走为止。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顿失方向是很痛苦的,可是也是这份痛苦,让我对自己的感受异常敏锐,也生出执行(求生)的力气。

对设计感兴趣,给自己订下学习计画,上设计课程,向相关科系朋友请教;对日本文学有热情,以平均每天一本的速度,把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太宰治、村上龙、村上春树、吉田修一等喜欢的作家作品全部看过一遍;对时尚如何产制有好奇,阅读大量与时尚产业、文化研究相关的书籍,从张小虹《穿衣与不穿衣的城市》《资本主义有怪兽》出发,到《流行阴谋》、FIT 教授撰写的时尚学入门书等等,在长长的时尚历史之中,有两个最喜欢时期:1920 的咆哮时代,1980 年代的解构主义年代。

1920 年代的服装体现了性别角色的初次震荡:一战期间,女性扛下男人当兵留下的国内劳动,束缚身体的裙装逐渐显得不合时宜,时代需求撞上战后加速的消费主义,新时尚于是诞生了:香奈儿等设计师从女性需求出发,各式改革女装倾巢而出,裙短了、女人穿起裤子、剪去长发,整个社会一齐迎向“女男孩”风潮。

1980 年代,从时尚边陲震荡时尚中心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六君子(The Antewerp Six),吸收了来自遥远日本设计师的养分,更进一步挑战人体的轮廓线、挑战性别疆界,令我深深着迷。对后者的研究,让我拿到一笔奖助,前往安特卫普居住研究了三个月,也花了大半年时间,在几个喜欢的西欧城市走了一圈。

回国以后,我进入实践的设计研究所就读,但也在实作课程中确认了一件事,比起做、我更喜欢研究。

高端时尚谈颠覆,大胆游移翻转性别刻板印象,我看见更自由世界妙然生花的可能;那段时期,我也谈了一场年龄差距 17 岁的年差恋,隐隐感受旁人异样眼光,“傻妹”“被骗”等标签由外人轻盈贴上,关系真实状态不如他们所想,这事我知道,可是贴久了却也怀疑自己。

除了最亲近朋友,我不敢再让别人知道这段恋情,即使它带给我好多平静、力量与勇气,把伴侣藏起来,自己也有愧疚。内外拉扯久了,发现“性别”与“年龄”刻板印象不只在外人身上,也是深植自体才有强烈折磨。为了给自己解谜,产生动力追问性别框架如何生成、想追根究底。绕了一大圈,我又离开设计学院,去到伦敦政经学院念性别与文化研究。


LSE图书馆挑灯夜战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并不是念了性别研究,就决定下半生的路径。研究所毕业之后,我仍依着先前探索出的多样兴趣投入职场,做过设计出版社编辑、做过音乐历史博物馆规划、出版过得奖音乐自制书,在不同领域看见,不只有自己受性别框架所苦,职场上、社会上的性别痛点还是好多,而我没法视而不见、没法不给出自己声音、没法不尝试做出改变,也是因此才发现自己志趣仍是做性别倡议。

我思考过,性别平权的倡议,最高效方式是透过媒体。我想知道性别议题在商业市场可以走多远,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创造更自由的性别风景,于是来到女人迷。

整体算起来,这样的摸索,不只一年,而是超过五年。五年时间,大学同侪许多人已在律师事务所当上合夥人、或者自己开业,有人成了法官、有人走入政治投身选举、有人开公司自己做了老板。

我花了五年的时间,把自己想做想摸索的事都探索一轮,期间有大量焦虑和忧虑,因为这条曲折复音的路上几乎没有前辈,当时的我,并不认识任何一个和我一样蜿蜒曲折的人。在强调专业必须垂直累积的时代,我毋宁是让其他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水平蔓延,可是我知道自己也只能这样走,也因此见过许多美妙风景。懂得歧路之处,亦有花园。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一直到现在,在生活难免高低起落的时候,我开始感激毕业那一年对自己的放手。从那一年开始的多方探索,让我养出许多可以支撑自己的兴趣与热情,于是有一张庞大的志趣网可以支撑自己,永远可以在生活里找到新意与乐趣。我也感谢那一年的焦虑和忧郁,让我对人有更多的同理,让我明白身而为人绝对没有“非如此不可”,总是“别样也行”,对人总可以有更多温柔。

现在我仍偶有迷惘,但比起六年前已微不足道,也渐渐懂得欣赏迷惘可能带来的契机,懂得欣赏和纪录所有沿途风景,懂得珍惜当下。

时间,不只是用来建立工作经历与履历。“毕业”不只有“投入职场”这样单薄的意义,它也包括,我们要开始全权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在毕业的这个时间点,我们握有“尝试”资格与机会,如果你也是考试常胜军,或许可能也曾囿于升学思维,没有好好想过自己到底要什么与不要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如同黄金葛与榕树,无需比较,因此永远不会发现得太晚,这些,都本然恰恰好地落在你的生命时间之中。


图片来源|本文作者

所以,如果要给毕业生一封情书,我会说,不要急,慢慢走。在这个充满年少天才神话的时代,真正的神话是找到自己。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之中,找到自属的富足与平静。愿我们都能做一个自由的人,对自己温柔、对身边的人温柔,行有余力,将幸运回馈给滋养你的社会。毕业快乐,新的人生在前方如满满宝藏,等你去探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