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的过程,“理财”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课题。理财重要吗?金钱是否会使我们更快乐?今天透过心理学的剖析,我们一起来探讨。

公号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没有一个人的独立能够脱离经济上的独立。如何获得能够支撑自己生活的金钱,是每个人早晚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我自己是猛然有一天发现,原来身边小伙伴里已经有人开始做“理财”,各种基金、股票、黄金、美元、英镑(为这位小伙伴点一支香) ⋯⋯

今天,我们要和大家从心理学角度聊聊“金钱”:金钱到底会不会让我们更快乐?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富人和穷人?是能力还是情绪更多地影响了我们在花钱和理财上的决策? 

希望这篇文章成为你思考你和金钱的关系的一个开始吧。

心理学研究也说,钱治百病

首先,来分析一下“金钱”对我们的影响。近年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钱的确能够让你更快乐 ——它能减轻人们心理与生理上的痛苦。

1. 金钱能缓解负面情绪和精神上的痛苦

Zhou Xinyue, Kathleen Vohs 和 Roy Baumeister(2009)的研究发现,金钱本身就能够减轻由社会排斥所造成的负面情绪。研究将 84 名被试随机分配至两组中,并要求被试完成一项“手指灵敏度”的测试任务。其中一组的任务是“数钱”,即使用 80 张 100 元面值的人民币,而另一组被试则是“数纸”,即使用 80 张同样大小的白纸。

该测试结束后,被试需要与线上的其他玩家们(事实上并非真实玩家,而是电脑程序)玩传接球(ball-tossing)的游戏。游戏分为“常规模式”与“社会排斥模式”(social exclusion condition)两种,常规模式中,球会以相同的频率在四个玩家(含被试)中传递;社会排斥模式中,则会在 10 次传球后,再也不把球传给被试(即让被试感受到被排斥)。

在“数钱”和“数纸”的两组被试中,都会有人被电脑随机抽中进入社会排斥模式的传接球(参与者并不知情),其他人则在常规模式中进行游戏。游戏结束后,所有被试需要填写自尊量表以及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

该实验惊人地发现,在传接球游戏被随机选中受到“社会排斥”时,“数钱”组的人感受到的消极情绪与自尊伤害比“数纸”组的人更低。这一现像在常规传接球游戏的人中并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当人们感受到痛苦或不快(社会排斥)时,“金钱”的出现(仅仅是数钱的动作)就能够减轻这种不愉快的感觉。

推荐阅读:储蓄,是为未来的自己留下做梦的能力


图片|来源

2. 金钱也能减轻人们生理上的痛苦

这三位研究者也做了另外一组实验,试图了解金钱对于人们生理上的疼痛是否也有舒缓的作用(Zhou et al., 2009)。

他们将 96 名被试随机分组进行同样的“数钱”或“数纸”的任务中。此后,被试们被告知需要进行一项疼痛感的测试——将手指放入温水与热水之中。研究发现,在受到生理疼痛刺激时,“数钱”组被试所感到的主观疼痛感要明显低于“数纸”组的人。

理财能力比工资多少更决定你的贫富程度

为什么有些人穷,而有些人富?学者认为在人们众多的经济决策中,投资理财决策所获得的收益,才是造成高收入群体的资产与中低收入人群拉开几何级数差异,即个体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Haushofer & Fehr, 2014)。也就是说,决定了你的财富数量的往往不是你的工资多少,而是你如何去投资理财。

因此,我们在分析贫富的影响因素时,也主要关注影响人们投资理财决策的相关因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研究都倾向于假定人是绝对理性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出恰当的经济决策,是因为个体具有理性分析各种经济行为的投入、产出,并从中选择效用最高的方案的能力(Sanfey, Loewenstein, McClure, & Cohen, 2006)。

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研究普遍认为,贫穷的人是由于受困于贫穷的文化,例如好逸恶劳的价值观,低受教育水平等,使得他们无法脱离贫困。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穷,主要是因为价值观,或者智力/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无法理性决策。

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嗯,为什么感觉身边总有一些人,受了高等教育,三观端正,还是每月都还不起信用卡?) 

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行为经济学采取将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Rick & Loewenstein, 2008)。研究者发现,心理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决策。

1. 不开心会让我们厌恶风险

在生活中,总有人偏爱那些低风险的理财,即便它们的收益更低。在行为经济学中,可以用“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来解释。

风险厌恶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相比接受较高的不确定收益,更愿意选择更保险(但可能更低)的收益。简单来说,一个人在面对一个赌局(50% 的可能获得 100 美金,50% 的可能一无所获)与一个确定的收益(100% 获得 20 美金)之间,选择后者的就可以被看做是“风险厌恶”的。

什么样的人会更厌恶风险呢?情绪、认知和压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风险厌恶程度。

a. 负面情绪令我们偏好低风险

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在作出经济决策时的情绪状态影响着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风险行为(risk-taking)。Cohn等人(2013)将被试随机分到两个实验组中,分别告(威)知(胁)被试们可能会无预警地遭受手部电击,以引起他们害怕或紧张的情绪。

在此过程中,这些被试需要完成一系列具有风险的任务。结果发现,被告知可能受到高强度电击的被试,风险厌恶程度明显高于另一组(低强度)被试。

也就是说,当人们感受到负面情绪时,更有可能在决策中表现出风险厌恶,也更可能偏好“确定的较少收益”的投资。

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整合情绪(integral emotion)——人们在做出决策时,所预期的该决策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时产生的情绪——对个体的风险厌恶也有影响(详细内容请参考 Rick & Loewenstein, 2008)。也就是说,当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想像到这个决策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时,他的负面情绪会被唤起,他就更为风险厌恶。例如,一个人在购买股票时,当他想到某只股票未来可能会大跌,就可能会立即感受到恐惧,放弃购买股票。


图片|来源

b. 处于长期压力的人更偏好低风险

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也会影响经济决策。Kandasamy 等人(2014)的实验中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组人连续 8 天注射 10 毫克的皮质醇(模拟长期处于压力水平的个体:处于长期压力中的人,皮质醇水平通常都偏高),而另一组人作为对照组(口服安慰剂)。

研究者们在实验组第一次进行皮质醇注射后,让两组被试进行风险决策测验,8 天后进行又一次的风险决策测验。结果发现,长期处于皮质醇水平偏高的个体比对照组表现出更明显的风险厌恶(在 70% 的情况下,都选择规避风险的决策方式)。

相比之下,首次注射后的个体与对照组在风险厌恶上却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那些长期处于压力之中的个体,比起偶尔感到压力或不处于压力之中的个体更容易在经济决策时表现出对风险的厌恶,也更有可能选择一个“确定的较低收益”的投资方式。

推荐阅读:为什么世界上 99% 的人没有财务自由?

总结上面两个实验结果,我们不难想到,往往只有那些有安全感、负面情绪较少、本身压力水平较低的人,反而有能力、也有意愿承担风险、迎接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活中常常看到,往往是那些人生赢家不断走向新的高峰,而生活困苦的人总是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其中一个原因。

2. “时间”是投资中的重要因素

我们会因为不愿等待失去更大利益。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s),即人们在面对“即时的较低收益”(例如明天获得 10 美金)与“延迟的较高收益”(例如一年后获得 20 美金)之间的选择(Zauberman & Urminsky, 2016)。

在跨期选择的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宁愿选择当下获得较低的受益,而不是长远的高收益,这种现象叫做“时间折现”(Time Discounting),即人们对于奖赏/价值的估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的一种心理现象(Haushofer & Fehr, 2014)。例如,人们倾向于认为,一年后的 20 美金不如明天的 10 美金值钱(即使在不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前提下)。

然而有的人感知到的时间程度,会比另一些人更厉害。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时间折现”的感知程度呢?研究证明,这同样受到我们的情绪和自我认知的影响。

a. 悲伤时,我们更不愿意做出长期投资

Lerner 等人(2013)在实验中请一组被试观看能够引起悲伤感受的电影片段,而另一组被试则作为对照组,观看情感中性的片段。之后他们请个体在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1)立即可得的小额奖赏、(2)过段时间之后可获得的大额奖赏。

研究发现,观看了悲伤电影片段、感受着悲伤情绪的的个体会更倾向于选择立即可得的小额奖赏,他们感受到的时间折现更明显。同时,另外一组研究(Ifcher & Zarghamee, 2011)也发现,观看引起积极情绪的电影片段的个体,在类似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过段时间之后获得更大额的选择”,他们感受到的时间折现更不明显。换言之,情绪与时间折现存在负相关,处于消极情绪中的个体的时间折现率高,而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的时间折现率低。

那些快乐的人,比较容易做出对自己长期更有利、长远来说收益更明显的经济决策。(所以,为什么长期悲伤的人往往财务状况也一团糟呢)

b. 自我认同不稳定时,我们喜欢眼前的利益

个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也影响着个体的时间折现与经济决策。

Parfit(1984)发现,当个体将当下与未来的自己看作是同一个人时,他们通常更看重长期利益;但如果一个人认为,当下与未来的自己完全是不同的个体,那么就更看重当下利益。

这被称为自我认同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their identity),它与个体为了长期利益而放弃眼前利益的动力有关(Bartels & Rips, 2010; Bartels & Urminsky, 2011):当个体的自我认同稳定性更高时,时间折现率越低,即更倾向于追求未来的较高收益。

如前文所证明的那样,行为经济学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既有的理财知识和能力很难帮助我们做出一个真正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在决策过程中,情绪、认知等心理状态会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经济决策水平,使得我们无法以一个纯粹理性的角度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那么在金钱面前,情绪究竟会如何影响我们?

平安财富宝近日在北京发布了《2016 平安财富宝国人财富焦虑指数报告》,其中以多个维度分析了国人的财富焦虑状况,共有 3 万人参与调研。报告认为,总体来说,现代人对财富的焦虑水平都越来越高了——不管是月薪几千元,还是年薪上百万,大家在金钱面前都会情绪失衡。但通过不同人群的比对,有一些有意思的数据,比如,

  • 男性比女性对财富更焦虑(男性高于中度焦虑水平,女性则低于中度焦虑水平),女性的理财习惯更好;
  • 年龄越大,对财富越焦虑(60 后最焦虑,90 后焦虑水平最低);
  • 经济发达地区(北上广深)的人财富焦虑水平更低,他们的理财也更积极;一般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财富焦虑值最高,高于欠发达地区。

(右边这句仅供娱乐)这份报告甚至还分析了星座的财富焦虑值,结论是:天蝎座财富焦虑值最高,金牛座则对此表示最不焦虑。

以及各个行业的焦虑值对比,报告中给出了最焦虑的人和最不焦虑的人的画像:

  • 最焦虑的人长这样:60/70后,性别男,天蝎座,能源/电力从业者,住在江苏。
  • 最不焦虑的人长这样:80/90后,性别女,金牛座,金融/银行/投资/财务从业者,住在北京。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一下报告结果)

对财富过于焦虑,会影响到我们的理财决策——你越焦虑,可能越理不好财。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人生赢家,不必为本月被扣了多少工资而焦虑,试着改变认知、调节情绪,然后从设计自己的理财方案开始—— 如前面的文章所说,决定了你的财富数量的往往不是你的工资多少,而是你如何去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