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三起情杀事件之后,整个社会都有需要疗愈的情绪创伤,如果你也感觉焦虑害怕,或许我们可以尝试这么做。

上周,台北连续发生三起男方杀害现任/前任女伴的“情杀案”。从朱姓拳击教练杀害女友,廖姓男子杀害直播主前女友,到屏东男子因要求复合不成弑前妻。

新闻多以“情杀”为此类事件定名,然而,根据行政院卫生福利部最新统计:105 年度台湾妇女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统计资料调查,施暴者的生理性别,98.9% 为男性,1.1% 为女性。

十一年前根据现代妇女基金会统计,从 2006 年 1 月至 2007 年6月底,与亲密关系暴力相关新闻就有 264 件;换言之,平均每 2 天发生 1 起恋爱暴力与情杀案件中。扣除自杀案件,被害人为女性有 186 位,占 92.49 %,女性仍是亲密关系暴力和情杀案的主要受害者。

当情杀案多数为异性恋顺性别男子杀害女伴,其实也揭露所谓情杀不只是“情感的”问题,更是“性别的”(gendered)问题。

上一篇性别观察,我们谈性别教育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下一步,我们想尝试找出解方,也注意到近期大量出现讨论“如何辨识恐怖情人?”“恐怖情人的 X 大特征”,加害者有其生成脉络,辨识目的如果是隔离与孤立,一旦降低亲密关系暴力施加者的社会连结,真能打造出更安全的社会吗,暴力是否可能转化为更极端的型态?


图片来源|Pexels

另一方面,辨识恐怖情人类型文章重要且立意良善,我们也想提醒,预防责任永远不该落在被害人身上,要求被害人要能辨识潜在的恐怖情人,并且当机立断离开关系,真的如此容易?如果做不到,难道意味他特别软弱,或者值得被咎责?不是这样的。

再聪慧的人,都可能身陷亲密关系暴力

前些日子,作家杨婕写了篇文章〈我的女性主义的第一堂课〉,写她二十岁那年,遇上了正在念博士班的男生。当时她孤单,一个人搬到外面住,也准备往学术路线走,仰慕学术能力强的人,决定在一起的速度很快。

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几乎都在她的小房间,对方世界非黑即白,口头禅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说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不吃醋表示不够爱,他约束她生活,细数他认为她周遭有问题的朋友——每一个。

她脑袋渐渐裂解出两种声音:她本来的、以及他的。不知道怎么消解这样的矛盾,她渐渐不再见朋友,两人的依附也愈来愈强、愈来愈与外界隔绝。


图片来源|Pexels

他也常质问,“妳又拈花惹草了吗?”以分手作要胁,她被迫与原本供给温暖的友谊网络一一断联,这段关系就愈显得不能破碎。对方一提分手,她就温驯道歉。对方说她“贱货”、“烂货”、“没家教”,她渐渐以为自己需要被他矫治。她不是完全没有警觉,去谘商,谘商师要她跑,可是要怎么跑、跑去哪?她上 ptt Po 文,请大家帮忙评估交往状况,人们推文嘲笑幼稚、绝配。

是到分手更久之后,她才理解自己碰上一个控制狂,所谓恐怖情人。她写,“我曾以为我深爱他,其实只是受害者为了活下去,对加害者的信仰。”

有没有可能,不必透过血泪来学习?

杨婕的这一堂课学得辛苦,然而有没有可能,不必每个人都必须透过亲身经历学会?当情感教育缺席,又当通俗爱情文本充斥着占有霸道式的控制型浪漫爱,每个人一路靠自己碰撞摸索出“爱”的真意,靠的几乎是运气。

我想,在这样的时间点,除了学习如何善待他人,也该认识什么样的行为不是爱、而是错待。

了解亲密关系暴力型态,可以是第一步。不只是避免成为受害者,也避免我们在任何一段关系之中,不知不觉成为施加暴力的那方。因为亲密关系暴力不只是肢体暴力,更包括精神暴力、跟踪及骚扰、经济暴力(限制经济自由)、性暴力等。

“亲密关系暴力”广义定义,则是指“成人或青少年对其亲密伴侣的攻击与控制行为模式,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及性的攻击,同时也包括经济上的控制”(Schecter & Ganley, 1995:10) 

在台湾,精神暴力是亲密关系暴力型态的最大宗,根据行政院卫生福利部最新 2016 年统计,约有 21% 的台湾女性,一生中会遭遇至少一次的亲密关系精神暴力。

然而,男性也会是亲密关系精神暴力的受害者,这一块的数据仍是空白地带。我有时会想,有没有可能亦有许多男性在亲密关系之中遭遇精神暴力,而男性在情感压抑的成长过程,是否可能也不懂得辨识自己曾经/可能正在遭受情绪与精神上的暴力对待?

“精神暴力”,包括贬低或伤害受害人自我的认知;隔离或孤立受害人,使其远离他们的支持系统如朋友、家庭等;恐吓、破坏被害人的物品、伤害被害人所饲养的宠物;或重复的言语攻击,贬低受害人的自尊;或利用任何受害人所照顾或重视的人,达到操控及影响受害人的情绪等(Kamp,1998)。除此之外,精神暴力也包括限制行动,阻止其工作、上学、 拜访朋友或家人,和强迫其目睹小孩被贬抑、被处罚或被虐待等(Hague & Malos,1998)。 
 
“跟踪与骚扰”在网路时代,更包括线上跟踪:被害人在网络遭受骚扰、被攻击言论;未经同意在网路上或是通讯软体分享亲密照片或影片;或实际在住家、学校、工作地点、社交场所的监视与跟踪行动,导致被害人心生畏惧,造成精神或肢体伤害。 

“经济暴力”是指,被害人日常生活必需品花费、家用开支等,接受不合理管控;或拒绝让被害人外出工作;或盗用被害人信用卡、提款卡等。 

亲密关系中的“性暴力”,指的是任何强迫的、不希望或不适当方式的性行为,最常见的性暴力类型是丈夫强迫妻子发生性行为。过去,我们也曾撰写相关文章如【性别观察】“比起妻子,我更像性爱玩具”为什么我们该谈婚内强暴?

辨识出来的不只是特征,也是求救讯号

临床心理师与精神科医师整理,亲密关系暴力者通常有嫉妒妄想,社会支持网络连结较弱,或是自恋型人格,缺乏同理心,对自身以外的事物极度冷漠。然而,贴标签式的辨识,也可能使得本来社会支持网已经很弱的一方,更加孤立。一旦感觉自己与他人连结断绝,更有可能产生其他极端形式的暴力。


图片来源|Pexels

亲密关系暴力的极端型“情杀”动机的引发,多是情杀者自认无路可走,或情绪无法处理。

根据孙苾卉所做的〈情杀者人格特质评估—以中部监狱为例〉指出,相较于一般杀人者,情杀者的人际关系是窄与退缩的。一旦有稳定的亲密感情发展,两人关系很可能就会成为情杀者的唯一人际关系,对一般人来说,分手之后还有许多其他人际关系,但对情杀组来说,就是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毁坏了。因此一段亲密关系的破裂,将是人生重大挫折。 

情杀者的沟通技巧不足,当亲密关系问题胶着,意识到自己无法处理时,可能会趋向以肢体攻击解决问题,并且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要让亲密关系暴力施加者停下来,需要外在的强制介入力量,以及保护力。

比较紧急的情况,例如申请值勤员警陪同需要协谈的双方,进行专业的调解协谈;提供有情杀威胁感受或情杀实际威胁者一个安全的暂居场所;使用家庭保护法,在自觉有安全威胁时,适时提出暂时保护令,藉由公权力的介入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何预防自己或周遭的人成为情杀者,研究者孙苾卉的论文亦表示,可针对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1、 针对少挚友、沟通差——改善社交技巧:建议教导其欠缺的社交技巧,例如如何在团体中较自在的与他人相处,如何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与对待、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不满等。
 
2、 针对低情绪——适当的抒发情绪:建议教导其辨识自己情绪、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进一步学习如何在自己情绪状态不佳的情形下,适当的抒发情绪。 
 
3、提供潜在情杀者适当求助管道,在有立即性伤人或自伤的状态下,由相关机构做进一步隔离处理或转介紧急心理谘商,处理流程类

遇上亲密关系暴力怎么办,法律保护范围包括情侣吗?

我国在 1998 年制定《家暴法》,第三条对于“家庭成员”之定义为“配偶或前配偶,现有或曾有事实之夫妻关系、家长亲属或亲属间关系者,现有或曾有直系血亲, 及现有或曾为四亲等以内之旁系血亲或旁系姻亲”。

经过妇女团体与同志权益倡导团体联盟推,动《家暴法》第三条第二款“事实上同居关系”相关规定之修订于 2007 年通过,进一步扩大《民法亲属篇》 对于“同居共财”的解释,将同志伴侣亲密暴力被害人也纳入保护令保护对象。

因此,只要是同居共财的伴侣,不论同性异性,都可以申请家暴保护令。

现代妇女基金会也提供了“分手四部曲”,提供民众在处理亲密关系、分手时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

第一步:他是危险情人?-分手情人特质

1. 自我,时常坚持己见、不容易妥协、喜欢控制别人。
2. 处事或朋友互动常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被激怒后易有攻击行为者。
3. 平常有酗酒、吸毒或虐待小动物的习性。

第二步:沙盘推演!-分手角色扮演

1. 想好分手的理由,理由尽量减少伤害性。
2. 考虑对方的个性两人交往的深度,对方可能的反应等,准备好自己陈述方式、态度和理由。
3. 找朋友角色扮演,了解分手时可能会有的反应,并讨论解决策略。

第三步:让对方满意、让自己安全-分手情境安排

1. 慎选谈分手的时间和地点。最好以白天为主,因为晚上人的情绪较难控制;地点最好使是公开、安静、明亮,有旁人但不会干扰谈话的地方。
2. 告诉他人你要谈分手的“人、时、地、事、物”,及回来时间;或者请亲近的人在离地点不远的地方等你,以预防危险事件发生,保护双方安全。
3. 若看见对方手拿物品、器械,切勿让对方靠近您,并想办法立即呼救或离开现场,分手当天亦避免饮酒。
4. 分手谈判时,千万不要以言语或行动激怒对方,让对方有尊严的离开,有时可适时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四步:报警、声请保护令有必要-分手安全计画

1. 分手后让双方冷静,保留一段情感的真空期,避免再有联系或牵扯,也不要有财务纠纷或往来。
2. 当对方在分手后有持续的骚扰时,可举证向警方报案,并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3. 如有曾有同居关系,亦可在伤害或骚扰时,提出保护令申请,并且拟定分手后安全计画或注意事项。

爱是一辈子的学习,是滋养自己也滋养他人

如何成为伴侣、如何成为父母、如何建立关系,这些其实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也是学校不曾教我们的事”,在这些情杀案之后,才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好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现在还来得及,我们一起步步努力。

资料参考:

网氏/罔市电子报第 272 期

杨婕〈我的女性主义的第一堂课〉

卫生福利部 105 年度“台湾妇女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统计资料调查”

孙苾卉〈情杀者人格特质评估—以中部监狱为例〉,2000,国立台北大学犯罪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