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视最新戏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一篇篇故事探讨现行体制下,孩子面对期待的压力与痛苦。《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洪兹盈,写亲子关系以“爱”为名的悲剧。

 本文作者|《茉莉的最后一天》编剧 洪兹盈

看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里头一个个被各种期待所挤压的孩子,读来都并不陌生。我们都是在这样扭曲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一直都是每个人身上最沈重的任务。

最后我挑选书中《一脉不相承》篇章里的茉莉,做为改编的主角。我没有依据该篇的脉络改编,而只取用了故事中最令我不安的部分:“茉莉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做为剧本的主轴。

不同于其他故事多是家长为不听话不读书的孩子伤透脑筋,茉莉却是一个成绩优异,一一应允父母所有期待,却得不到相对回报的悲剧人物。宛如希腊神话中的“薛西弗斯”。

“薛西弗斯”是一个受到众神惩罚的男子,他必须每天将一颗巨石推向山顶,但每当到达山顶时,巨石就会从山的另一边落下,这意味着他每天都要重复地做着徒劳的任务。这故事当中,他并非“做不到”,而是因为终点不存在,所以他必须不断不断不断地做。

推荐阅读:世界留不下来的孩子们:他不是抗压性差,而是太擅长忍耐

对我而言,茉莉听话、努力读书的终点也并不存在,她无法因为考上第一名或第一志愿,人生从此就获得了解脱,她所要回应的“母亲期待”与“社会期待”,都是没有终点的,且这其中最无奈的原因正是:她都做得到。


图片|公视提供

因为她做得到,所以被设定的终点被无限拉远,每到达一个目标,她的终点线就被拉到更远的地方,她只能不断不断地向前跑,但她也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像茉莉这么聪明的女孩,怎么可能不早慧?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关于这点,我想先在此打住,先来聊聊茉莉的妈妈。

看似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先让自己站上牺牲者的位置,然后再对女儿们无止尽抛掷她的期待⋯⋯这些“我都是为你们好”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母亲的自卑。她害怕被人看不起,害怕自己的女儿比不上别人,害怕有她不知道的事、无法掌控的事⋯⋯但也正因为她有这份过于执着与追求完美的人格特质,故事才能走到最后,看见母女关系的谜底。

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并非要去控诉母亲,反而是希望能体现出一个母亲对于儿女最深层的爱:如果爱不够深,怎么有勇气去揭开问题的真相?如果爱不够深,怎么会愿意将自己投掷进去这样的迷雾之中,让身心承担无尽的探问、纠缠、困惑,只为追求一个答案?

推荐阅读:写给十七岁的孩子们:谢谢你们选我当父亲

母亲的爱是确认的,但是表达爱的方式错了。

于是,让我回到上一个提问:“像茉莉这样聪明的女孩,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她当然知道自己想要能够自由地创作小说,但是她却选择掩盖自己的欲望,尽量在母亲面前表现优异,符合母亲所有要求⋯⋯因为实际上她并不知道,她内心真正最渴望的,其实是获得母亲的认同与爱。

放不了手的母亲是爱茉莉的,但母亲用错了方法;选择顺从的茉莉,更是出于深爱且渴望母亲的爱,才不断地压抑自己,让自己陷入拉扯。母女两人的爱无法交集,是以这部片一开始就注定以悲剧开场。


图片|公视提供

但随着故事推进,“爱”的模样也逐渐明确,就算改变不了悲伤沈重,但至少能够没有遗憾。希望能成为一份提醒⋯⋯在电视剧进入拍摄期的某日,导演传来了一则新闻:一个北一女高中生跳楼自杀。这或许是一个时间上的巧合,但我更期望透过这出剧的露出,能让它永远不会成为意义上的巧合。

人生不若戏剧,总能给出一个答案。希望能让每个看完的人能够明白,若亲子关系能不再以“爱”之名,而只是对彼此付出最纯粹的爱,它必定就足够强大,能让辛苦推上山的巨石不再掉落下来;或许将不会再有一个孩子,必须永远孤独地跑向根本不存在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