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拳击教练杀害女友,17 直播主遭前男友夺走性命,到今日的屏东男子杀害前妻,情杀,不只是情感问题,更是性别问题。

近日,台北连续发生两起“情杀案”,今日,屏东也有名男子因求与前妻复合不成,掐死前妻后持刀自戕。

第一起案件是朱姓拳击教练杀害女友。两人于网上认识,交往期间,男方情绪不稳,易因细故对她大发脾气,也怀疑女方劈腿,女方曾在与朱男对话中,提到自己希望被爱,但觉得自己很脏,不敢奢求。为了维系感情,女方甚至安排男友与自家人见面吃饭,当天下午两人回到住处之后,女方却遭男方杀害。

已杀害女友的朱男于 26 日在网上发文,表示女方欺骗他仍是处女,他早已不想继续。

第二起案件,则是廖姓男子计画行凶,杀害直播主前女友。廖男自述为女友付出许多,女友未有足够回应;女方亲友表示,男方有暴力倾向,曾尝试限制女友做直播挣钱,分手之后亦不断纠缠。

第三起案件,则是男子希望与前妻复合,女方不愿,他当场杀害前妻后自戕。

一周内,连续发生三起男方杀害现任或前任女性伴侣事件。新闻大多以“情杀”为此类案件定名,这样的命名虽然方便分类,却也容易使人以为事件成因仅是“由爱生恨”,然而,这三起连续发生的异性恋顺性别男子杀害女伴的案件,其实更揭露了所谓情杀,不只是“情感的”(emotional)问题,更是“性别的”(gendered)问题。

话语不只是话语:人们如何为厌女仇杀者卸责

在新闻热潮上,昨日晚间,综艺大哥张菲受访表示,“女方自己也有责任”,并且暗指网路交友的女性都有问题。诗人陈克华亦在个人社群发文表示,这么多女性被杀害,原因可能是“现在很多女生向往当妓女”。

同时,各大网路留言板亦可见许多网友对第一起事件的评论,不只张菲如此,许多各种性别的网友,指责女方“识人不清”“网路交友肯定自己就有问题”“人帅多金就被迷晕”等等。人命轻如鸿毛,事不关己,随意丢上一句,给已经死亡的女人们再甩上一巴掌。

一个盛产熟人性侵与亲密关系暴力的社会,向来有个明确的属性:咎责受害者。

比起仔细追查事件成因,比起检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使顺性别男性比起女性,更容易在亲密关系遭遇挫折的时候施加暴力,比起去思考如何预防社会生产出下一个加害者,人们更倾向去责怪受害者,一定是被害者做错或是做得不够,所以事情才会发生。

“穿太少、太骚或哪里有问题的人,才会被性侵”、“一定是做错什么事,对方才会失控揍你”、“是你太傻,不懂保护自己,这样的事件才会发生。”事件发生了,人们蒙着眼告诉自己,是她做错才招惹这般后果,不会犯那些错的我不会有事,鸵鸟心态最能够让自己快速安心。


图片|来源

下手的是她们的前男友,可是,看着你一言我一语的“她也有错”,人人其实手上都握着一把利刃,往受害者身上再补着一刀又一刀。

这样的话语环境,对施暴者来说,实在太轻松方便了,几乎是一施加亲密关系暴力,整个社会都会帮他掩护——“因为那个女的有问题嘛”。同时,咎责被害者的习惯,更是不断将受害者推向噤声,将其禁锢在危险的亲密关系暴力之中。

人们以为,新闻上的只是少数案例,可是数据显示并非如此,曾遭遇亲密关系暴力的女性比例,甚至高得吓人。

数据带你看:亲密关系暴力,比想像的更多更频繁

亲密关系暴力不是男性的原罪,从数据上,我们也得以清楚看见这不只是暴力问题,更是性别问题。

根据行政院卫生福利部最新统计:105 年度台湾妇女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统计资料调查,施暴者的生理性别,98.9% 为男性,1.1% 为女性。

亲密关系暴力的种类,不只是肢体暴力,也包括精神暴力(贬低女方人格、威胁自杀)、跟踪及骚扰、经济暴力(限制经济自由)、性暴力。

约有 21% 的台湾女性,一生中会遭遇至少一次的亲密关系精神暴力;
3% 的台湾女性曾遭遇伴侣的跟踪骚扰;
6% 的台湾女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遭遇经济暴力;
8% 的台湾女性曾遭遇亲密关系的肢体暴力;
4 % 的台湾女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遇上性暴力。

换句话说,在我们认识的女性之中,必定有人正在、或曾经遭受亲密关系暴力。


图片来源|Pexels

许多受害者待在暴力的亲密关系,是因为无助,例如受害者周遭并没有足够让她安心求援的对象或者环境;也可能因为,她同时也相信着社会对被害者的咎责,她相信,她自己一定也有哪里是错的,所以必须被这样对待。

社会愈是对受害女性说着:“妳也有责任。”就是愈将她们推入不敢求助的危险环境之中。

停止向受害者咎责,是打造安全环境的第一步。如果你身边有人正处在暴力的亲密关系之中,请协助她寻找资源,向外寻求帮助。除了全台湾 24 小时妇幼保护专线 113,长期与女人迷合作解决性别暴力的夥伴“现代妇女基金会”,提供被害人支持服务,从法律服务、安全计画拟定、到谘商媒合。

可以协助的人,其实也比想像的更多。

爱与亲密关系,不该是占有:缺席的情感教育与性别教育

每发生这样的事件,我们总是要回头一讲再讲情感教育的重要。然而,情感教育与性别教育,其实很难拆开各自谈,因为每当我们回过头看看男孩与女孩的不同性别气质教育与情感养成,答案就昭然若揭。

社会鼓励男孩遵守阳刚气概的游戏规则,阳刚气概像是集点数:强调主导而非顺从、看重强硬要求而非温和协商(否则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甚至在某些情况(例如军队)或流行文本之中(电影里出来决斗的场景),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受到赞赏。


图片|来源

相对来讲,女性被设定为应该是阴柔、顺从、温柔的。在顺性别的亲密关系中,女方应该顺服、按照对方期待行事、乐意付出照顾。如果够爱,会乐意奉献情感与性,会把第一次性经验留给对方。女方的“奉献”与男方的“拥有”,也成为异性恋亲密关系潜在的预设。

这也是为什么情感教育与性别教育缺一不可的原因。父权社会对于亲密关系的想像,并非立基于“两个自由且独立的主体,在保有自我的情况下,发展情感连结”,而是建立在“所有权”与“交易”的想像之上。

从亲密关系中最常被讨论的“贞操期待”、“处女情结”,即可看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误解、以及对女性身体的物化想像。并且,处女情节影响的不只是男性,更包括女性,在自己的男性伴侣面前,女孩可能感到罪咎,我的第一次不是给他,对他而言,我可能是脏的。可是,人们对男孩却没有相等期待。

相反地,男性破处,多具备正面意义。社会将男性视为性的主体、女性为性的客体,拥有丰富性经验,能够为阳刚气质加分,相对地,“处男”也成了污名标签,压迫着男性。

另一方面,如果女朋友不是把第一次给了自己,他也可能受到传统阳刚文化的压力与嘲笑:你得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东西”,你珍视的是被使用过的,你被耍了。

处女情结,显示了社会如何将亲密关系视为一场“交易”,第一次未拆封的“性”,才最有资格换得异性恋男性的珍惜与照顾。处女情节与贞操观,将“第一次”视为性与亲密关系的最高价值,而非性或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感、连结感本身。

亲密关系的真正意义,是两个自由且独立个体,在某个时间点选择对方、自愿建立连结。即使是排他、单偶制的亲密关系,也不代表你拥有另一个人。

爱不是所有权。爱是我不拥有你,你也不拥有我,我们却选择互相扶持、陪伴彼此走一段路。

爱是关于尊重,爱是让彼此的灵魂感到自由;爱不是控制与占有,也非委屈与顺从。台湾社会,对性与亲密关系的误解,或许实在太多太多了。


图片来源|Pexels

性别力百科

处女情结

 

父权社会里,女性的身体与性被视为一项物品,使用权人为男性而非女性自身。女性的性与身体并不自属。从台湾社会对女体阴道口的圈状组织命名,即可见这样的性权力宰制关系。处女膜,根本不是一张如保鲜膜般的膜,而是一圈弹性组织。

但是这样一块平凡的圈状组织,却被赋予特殊文化意义,并且构建出“膜”的迷思,以物品化的词汇,监视并绑定女性的情欲(如果你不是第一次,会被发现喔),然而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一张“膜”。贞操观念将“第一次”视为性与亲密关系的最高价值,而非性关系中的亲密感本身。

反观男性破处,大多具备正面意义,身为性的主体,拥有丰富性经验能够为阳刚气质加分并受到推崇,“处男”反而变成污名的标签,压迫着男性。男性情欲被积极鼓励,女性情欲却受到压迫贬抑,尤其容易对女性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