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容易对什么事感到害怕?嘿!不要觉得自己是个胆小的人,其实,恐惧也是帮助社会进步的重要情绪之一唷!

转载自公号: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关注自我和内心,觉察即自由。

最近的社会事件大家都很不好受。读新闻的我,在那一刻也忍不住哭了出来,有时候我们自以为了解人性,然而扛不住“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道德、法律、社会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但也总会有人不断去挑战底线。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惊叹“为什么会有人做这样的事情”时,我都会想到“敬畏”这个词。缺少敬畏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说,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敬畏,他就已经不再是人。

而敬畏在人心中的发生,是基于一种(你可能意想不到的)情绪:恐惧。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没有恐惧感的人,是最可怕的

“恐惧”通常被我们认为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感受。我们都有自己害怕的事,小到一只昆虫,大到生老病死。但你可能不知道,在众多的情绪中,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情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恐惧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恐惧是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像中的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恐惧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一种重要而正面的情绪。可以说,没有恐惧,就不会有人的存在。

恐惧可以分为生理性的以及社会性的两种。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恐惧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比如黑暗,高度,昆虫。这是一种进化的本能。尽管有些东西在现代社会已经并不危险了,远古人类的本能还留在我们体内。恐惧就像是一盏提示危险的红灯,让我们保持警惕,提高肾上腺素的分泌,整个人体随之会进入一个“战”或“逃”的状态中。不过理性会让这种情绪迅速平息。它们不会给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带来太大的限制。

推荐阅读:写下你的恐惧清单!承认恐惧让你更加成长

如果说生理性的恐惧是为了帮我们更好地活下去,社会性的恐惧就是使得人区分于动物,使人获得人性的重要机制。

除了自然界的危险,远古时期,会威胁人类生存的直接因素,就是是否能够获得群体的接纳。个体的人是很虚弱的,人类通过群居、共同生产和分配资源,才得以存活。因此,如果被所处群体排斥或流放,一个人也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

社会性恐惧的一切根源,就起源于此。我们害怕没有遵守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比如到了一定年龄仍不婚育,也害怕过于特立独行。和社会性恐惧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就是“道德”。

道德是什么?伏尔泰说,“道德只不过是戴着望远镜而看得更远的利己主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群体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的对每一个个体的约束。人们发现通过这样的约定和妥协,族群的存活和发展才会获得最大的保障。

因此,人们也会恐惧突破道德,因为这有可能会成为他们被自己的族群抛弃的原因。

生理性和社会性的恐惧约束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对那种可能危害自身的“力量”(可能是自然界,也可能是社会性的)产生一种敬畏感。古人敬奉天神、海神,以求逃避自然灾害,就是恐惧升华为敬畏感的例证。

而当一些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可能是失去了对生存的渴望,也可能是因为享有社会中的“特权”而可能逃避惩罚)失去了恐惧感,他 就是一个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最为危险的存在了。

同场加映:【我们这一代】勇敢是驾驭恐惧,而不是没有恐惧


图片|来源

社会性的恐惧也不总是有积极的作用

有时,社会性的恐惧,却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当它过度限制了人的行为的时候。这是因为当人们正确理解了社会普适的规则,恐惧对我们行为的限制就会是适度的。但当人们在不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可能因为环境的扭曲,就歪曲理解了这个社会的规则了。

常见的歪曲了的社会性恐惧有:在父母关系不睦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见证了父母在这段婚姻中是如何痛苦的人,在长大了之后恐惧婚姻;小时候在学校被同龄人排挤、孤立,或是欺凌的人,产生了对各种各样的社交情境的恐惧;曾经在恋爱中受到了沉重的伤害,从此开始恐惧进入任何的亲密关系⋯⋯等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持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会因为这种恐惧,做出自以为合适的行动,比如过度逃避社交。但我们无法完全逃离自己所恐惧的社会关系。并且,即使暂时地回避建立关系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我们也回避不了作为人类对链接感天生的渴望。

推荐你看:写给有承诺恐惧症的现代人:拥有,不是失去的开始!

有心理学家提出,恐惧可以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恐惧有以下两个特点:

1. 非理性恐惧自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控制

与想像中不同的是,大多数怀有非理性恐惧的人对自己这种“不理性”是有一定认知的,但他们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明知道自己其实不会从高楼上摔下去,却依然不敢去任何有一定高度的地方;或是虽然愿意了解并接受美好的亲密关系的存在,甚至能给别人的关系提供一些建议,却无法控制自己对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恐惧。

2. 非理性恐惧令人痛苦,人们希望它们能够得到解决

理性的恐惧通常是在面对,或是知道自己即将面对恐惧源时才会产生的,人们不会感到“我不该这么害怕”。非理性的恐惧是,你知道它本身就影响了你的幸福感,你希望自己能够降低这种恐惧。

你可以用这两个标准,判断一下,如果你的恐惧已经是非理性的,它就不再对你起到积极的作用。

除了帮助生存,恐惧还有更具体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生活中,社会性恐惧为我们提供了更独特的意义:

1. 恐惧帮你更好地准备,规避可能的风险,达成自己的目的

前面提到,社会性恐惧具有一定的设限性——恐惧会限制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但,如果恐惧是相对理性的,并且你所恐惧的是不得不去完成的事,那么适当的恐惧反而会比完全的放松状态更有利。

当人们处于恐惧的状态时,会更多地去考虑如果事情搞砸了怎么办,能否努力让事态朝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和担忧而做好最坏的打算,并为此做好最充分和细致的准备,以避免那个情况发生,缓解自己的恐惧和焦虑。

2. 在人际关系中,恐惧让你们更加珍惜彼此,让关系能够保鲜

不管是在和朋友,还是和伴侣的关系中,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对可能失去对方的恐惧和危机感,其实都是一件好的事情。

这里的恐惧并不是鼓励大家在关系中患得患失,疑神疑鬼,或者因为恐惧去胡乱嫉妒,或是试图控制对方,破坏两人的关系。

这种恐惧指的是不把对方对自己的爱和你们的关系当作一件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而是将对可能失去对方的恐惧转化为更加用心经营的动力。以及因为为想像中没有对方的生活而感到恐惧,从而更加珍惜对方和你们之间的关系。

3. 对于自我而言,觉察自己恐惧的本质,也是一个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

很多时候,一个人真正恐惧的东西并不能轻易被看出来,我们需要透过现象去看 他 恐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而那个隐藏在事件表面之下的本质,可能是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对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

比如,一个人非常害怕被人热烈的追求,其实却是害怕自己一旦接受“有人喜欢自己”这件事,可能会遭遇对方的变心,反而受到更大的伤害。

人们恐惧被人喜爱,其实是害怕被人抛弃。当然,如果他们能意识到,往往就是这种恐惧反过来伤害了喜爱他们的人,从而才导致了对方的退却,可能他们就能有所改变。

至少可以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真正恐惧的东西,其实也是给了对方继续坚持的动机。

通过像这样去认真反思和觉察自己惧怕的实质——我最怕失去的是什么,我最在意的是什么,给予了我们丰富和完善对自我的认识的时机。

推荐阅读:面对、战胜、摆脱“恐惧”,你才是掌控自己生命的人

如何面对恐惧?

首先你需要尊重你的恐惧。恐惧是一种为你自己树立框架的本能。曾经有个老师跟我说,你觉得家长如果想给孩子自由,首先应该给他们什么?

我问,是力量吗?她说,是限制。

家长用纪律告诉孩子,哪些事是你不可以做的,就像栅栏,为孩子圈出一块可以随心所欲、安全的区域。

自由首先是通过“知道边界在哪里”来获得的。

如果不了解边界在哪,就不会有真正的“无畏”感。因为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可能不存在令人恐惧的事物。完全彻底的无畏是不可能的,也如前文所说,是危险的,离毁灭不远的。无畏首先需要恐惧造就的边界,我们通过明确地知道不能做什么,才得以敢于尝试其余的任何事。

其次,你需要辨别自己的恐惧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你明知没有必要,或者已经感受到这种恐惧对你的生活是有破坏性的,你就需要处理这非理性的恐惧了。此时你却不能再听从它,因为它会过度放大危险的感受,从而把你束缚在孤独中。你要直面它,要走近它,要刻意去挑战它。你只有刻意勉强自己,做出了最让自己害怕的事,而结果没有预料中的那么坏,才能渐渐调节好这种非理性恐惧。害怕亲密关系的人,最该做的就是尽一切努力接受被爱且好好爱人。

同场加映:我从德国捎来一封信:自由给我更大挑战

最后,你可以尝试尽可能多的,用敬畏感,替代社会性恐惧。这两者的区别是,当你还在摸索社会的规则,你可能更多感到恐惧。而当你经历了足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你对道德和社会的看法,就成了你行为的准则,你好恶的依据。

此时,你很少再感到心慌气短、想拔腿而逃等不适的感受,大多数时候都可以气定神闲,平和的同时有一种内心的严肃感。你知道有些价值观你永远不会认同,有些东西你誓死都要捍卫。此时,你已经是一个有框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