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青年掀起的废柴思维开始,三个观念颠覆你对工作的定义,重新定义人生价值与调整消费欲望后,工作可以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实践生活。

今年十月,我离开了毕业以来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正式成为人们口中的“无业一族”。每天早上睡到饱,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事,看想看的书跟电影,跟许久不见的朋友吃饭聊聊,过了一个月简单惬意的日子。

原本以为,我会非常享受自由之身,时间又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身边的人开始关心:“你之后要做什么呢?已经在找下一份工作了吗?”我在内心也隐隐升起一种罪恶感:“我是否不该停下,要赶快继续工作?不快点追上,就要被远远抛在后面了!”

焦虑到底的时候,也想过随便找个工作,把自己塞进去算了。可是,原本想离职,就是希望能给自己一段时间好好沈淀,想清楚后面的路怎么走。


图片来源|Pexels

“工作”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工作?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更深刻一点: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怎样的人?这些原本在日常琐事中逃避的人生问题,终究避不了要面对。也因此开始注意到,这个世代对工作的定义与想法正在悄悄改变,世上正有不同的人们,不只是选择工作,而选择真正让他们快乐的生活方式,找回属于自己的人生。

推荐阅读:你为何工作?把工作意义还给自己

废柴青年:以最低花费和工时,也能过想要的日子

10 月初在端传媒上,一篇名为〈“废柴”的快乐生活 日本青年人:不为国家而活〉的报导,描述以勤奋为名的日本大国,也开始出现“从劳动迷思中觉醒的青年”。他们重新思考终身奉献给工作的生命,到底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工作赚钱,那减少自己的欲望与开销,是否就也能离开不喜欢的工作,把生命投注在真正热爱的事物上?

“我喜欢做菜,不爱工作,想过好的生活一定要通过拼命挣钱来实现吗?挣得少也花的少同样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抱持同样想法的青年人逐渐增加。


图片来源|Pexels

离职后我也发现,因为不再有固定收入,反而需要好好省视自己过去的收入都花在哪里,自己是不是真正需要那些东西?只买必需品跟伙食的话,其实需要的钱真的不多。可是过去在消费主义的催眠下,拼命工作赚钱,想买下那些以为可以满足欲望的商品,在一次次幻灭,发现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没有因为那些商品变更好后,更努力想追求更好的东西,于是,“为了好生活就必须工作赚钱”这样的思考就像皮鞭,鞭策着我们每个人没日没夜投入资本主义的大游戏,像转不出牢笼的仓鼠。

当代社会学家 Zygmunt Bauman 曾在《工作、消费与新贫》一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消费美学驱策着人们投入工作,以换取能代表个人身份地位的商品,我们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符号、带来的意义。我们想像藉着背一个名牌包、开一辆跑车,就能带来他人的认同、尊重、爱,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推荐阅读:从新世代下属学到的事:不怕挑战权威,只怕工作没意义

但既然我们所追求的,是商品背后的意义,是一个被爱与尊重的自己,是理想的生活方式,那是不是可以抛下仅是形象的商品,直接追求背后的意义,与充实的人生呢?

理想的生活不一定要用钱堆叠出来,有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其实不用钱也能拥有。当我们能从“想要好生活就必须有钱,因此要拼命工作”的迷思中解放,就能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自己为何工作?想拥有怎样的人生。

斜杠青年:不满足于单一职业,拥有许多真正热爱的事物

第二个新思维,是近年来新兴的“斜杠青年”。

斜杠的意思来自符号“/”,是指现代有许多人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或身份,他们会运用自身的专长或兴趣,身兼数职,因此在名片上他们用“/”来表示自己的多重身份。

斜杠青年不是为了多赚钱而多兼职,而是藉由不同的身份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只局限在单一工作的框框中,而不是尽可能挖掘人生的多样性,就太可惜了。


图片来源|Pexels

作者 Susan Kuang 在《斜杠青年》一书中,同样重新思考了工作的意义:

“工作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的确,赚钱十分重要,因为钱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带来安全感,可是如果已经有足够支撑自己生活的资金,那么可否不再把赚钱看成当下最重要的目标了呢?”

“我绝对不是在否定上班这件事,毕竟朝九晚五是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它既不是赚钱的唯一方式,也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

过去我们局限于工业时代“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框架,个人的时间与精力也有限,可是在资讯化时代,我们其实拥有更多免费的学习资源,与更低成本的创业机会,例如:Youtuber、网路小说家、专栏作家等,都是这个世代青年的绝佳机会。

厘清工作的意义,正视心中的渴望,善用自我的能力与资源,我们都可以是自由而多元的斜杠青年。

无条件基本收入:不必为生存而工作,人应拥有选择与自由

最后一个新思维,是因应自动机械化时代,社会将面临大量失业人口而生的应对方式:“无条件基本收入”。

无条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简称 UBI,是指在机械取代人力的时代,人们仍有权享受生产结果,方法是由政府固定发放基本收入给每位国民,不论年龄、性别、身份、背景,让无法劳动者也有基本存活的权利。

这个方式,可以让人们从“为生存而劳动”中解放,因为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不必为赚钱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反而可以花时间在真正喜爱的事情上,而想赚取更多收入者,也能自由选择继续工作。也许人类社会将因此更进步,人们得以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但也有人担心,此举会将低人们的工作意愿,使整个经济衰退,对于现在社会“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的观念,也是非常大的冲击。

1974 到 1979 年,加拿大政府曾做过相关的实验,发现受试城镇上“男性不容易辍学,女性则可申请较长的产假。整体上人们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更健康,药物滥用、家暴、酒驾减少、上医院的次数与费用将相对减少。”

推荐阅读:为什么做热爱的工作还是不快乐?在工作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

2009年在非洲那米比亚也实验发现,当地居民营养不良从42%下降到10%,拥有足够的食物,变得更积极,开始用心过生活,就业率也不减反增,因为人们开始能无后顾之忧从事喜欢的工作,像是小型创业等。

无条件基本收入目前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的组织在研究与推动,包含台湾也在 2016 年加入基本收入全球网,正与世界同步探索人类未来社会的改变与可能。

我们从日本青年身上看见,就算被当成废柴,也要为自己人生选择的勇气;斜杠青年告诉我们,工作与人生不该只是单一的,你可以追求更丰富的生命;无条件基本收入,带我们想像一个从工作解放出来的社会,我们将更加自由。

世界正在快速转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也不可避免直面这些变化。面对流速太快的世界,我发现若只是焦虑着要跟上,却没有自己的方向与目标,都是一种能量的乱窜,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安定人生,也不会真正快乐。

在又一个年即将结束前,尚未有明确下阶段目标的我,也提醒自己:“想清楚自己要的工作与人生,你永远有权给自己这些思考的时间!”一起清楚意识自己现在的样子,深刻思考生命内在的追求,即使有短期无法改变的现实因素,但新思维一旦转动,我们开始能更积极地,朝向自己想要的人生前进。


图片来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