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书摘,《年轻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谈人生也谈社会,当你愿意为自己的“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你便懂了何谓“成年”。

成年人的唯一标准在于能否自由地做出选择,是否明白自由选择的代价, 并为这个自由的选择愿意承担责任。

创业四年来,我最大的一个体会便是,创业是成年人的游戏。为什么说是成年人的游戏呢?就是说,创业可能比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人具备成年人的能力。在创业中,没有人会因为你失败了来安慰你,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成功了来鼓励你。

工作中的困难往往比你想像中的还多得多,你设计了产品,却无法将它建造成型;有了成型的产品,却无法有效推广;推广出去,却无法做好购买转化;做好了购买转化,却没有办法进行资料分析。

更重要的是,从此之后,你被丢向了市场经济的荒原,从此是死是活,全凭自己的力量。尤其我是从学生时代直接踏入创业门槛的人,对这个现实体会得尤为深刻。

推荐阅读:学着一切靠自己!莫文蔚:“让你成长的,是永远愿意学习的心”

不过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生存下来,创业还是件蛮酷炫的事情嘛。

创业时最大的体会便是,这个世界的“幼儿”实在太多,“幼儿”就是指那一类年龄上已经完全成年,但是始终是婴儿行为模式的人。有男女朋友吵架心情差就不想来上班,还不许扣薪资的人。有每天起早贪黑最后一个才走,虽然工作做得一塌糊涂还要求老板必须加薪的人。

有每天必须坐一万五一把的椅子,出差坐飞机必须要头等舱,否则没心情工作的人。有每天心情不好,宝宝不开心但宝宝不说,老板要把我哄开心了送上奶嘴,才愿意开工的人。有老板你好像过得比我好,宝宝不开心,老板你有很多钱你为什么不分点给我,宝宝要哭了的人。

而一个真正要在创业上,甚至工作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第一件事情就是选择成人,真正成为一个成人。


图片|来源

选择成人

怎样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呢?

我认为真正的成年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他能否自由地做出选择,是否明白自由选择的代价,并愿意为这个自由的选择承担责任。

这是判断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成年与否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判断某个人是否真正具有理性的重要标准。

成年,是与年龄毫无关系的。如果有一个小孩,5 岁的时候他就想通了这一点,那么他 5 岁就算成年了。如果有一个人 70 岁还没明白这个道理,哪怕他儿孙满堂,也只是一个没有完全成年的“幼儿”而已。

因此,每个人最终都会有一个真正成年的时刻,而这个成年时刻,需要每个人从内心深处加以铭记。

我“成年”于 1999 年。那一年,父母将 9 岁的我,从广东惠州送到了武汉学习围棋。

在此之前,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父母的陪伴。而三年级的某一天,我在看《家庭》杂志(确实有点早熟),当期有一个专访,我印象很深,讲的是围棋神童常昊,现在已经是世界冠军的常昊九段。我当时知道了常昊的老师是棋圣聂卫平九段,当时的聂卫平在武汉的一家围棋学校担任荣誉校长。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向母亲提出,希望到武汉去学围棋。

我记得当时我妈给我的回答是:“宇晨我支持你到武汉去学围棋,但是你要想好,去武汉就要完全脱离父母,一个人生活。你愿意吗?你承受得了这个代价吗?”

经过仔细考虑,我最终回答,我愿意。

这时候就要感谢我父母的惊人执行力,他们真的帮我联系好了学校。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替我买好了机票,把我送到机场。一个空姐带着我这个无人陪伴的儿童抵达武汉,学校派了老师来接我,从此我就开始了孤身一人在武汉三年的学习生涯。

第一天到学校,欢声笑语的白天结束后,我一个人躺在床上,瞬间悲从中来,在被窝里哭成狗。现在想想,这对一个 9 岁的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来说,太正常了。我边哭边想,这是不是我自己的自由选择呢?答案是确定的,那我就应该勇敢去承受这个选择所带来的一切,无论是新鲜有趣的生活,还是远离父母的孤独无助。我不敢让室友发现我哭,只好强忍悲痛,裹在被子里啜泣,等哭累了才能慢慢睡着。

这便是我成年的标志,尽管当时我才 9 岁。但是因为我会自由选择,知道自由选择的代价,同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我在 9 岁那年成了一个真正的成年人。这种自由选择的时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值得一辈子珍藏的,因为这是你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时刻。之前的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生物,而你开始自由选择与承担责任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推荐阅读:致大人心中的少年!他们在毕业前一天爆炸:我的正义是怀有善良

艾因.兰德在《阿特拉斯耸耸肩》中写到,“人类被称为是理性的生物,但合理性是取决于他的选择。人应该要成为人,他必须重视他的生命的价值,他必须学着承受它,他必须去探索生命的价值观念并实践他的长处,这一切,都应由他选择。”

可见,人真正高贵为人,最重要的便是自由选择,而这也是当代年轻人最缺少的一种品质。

我见过太多同龄的人,过早地放弃了自己自由选择的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国中是父母选的,高中是父母选的,大学和科系是父母选的,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安排的,娶的老婆或嫁的老公也是父母所安排的。


图片|来源

选择的喜悦

无论如何,“发现自我”都是我们必经的一条道路,我在“喜马拉雅”开设的节目《财富自由革命之路》就有一位听众,她在 28 岁时,找到真正的自己。

她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年轻人,那种过早放弃了自己选择的人。她的小学是父母选的、中学是父母选的、大学是父母选的、科系是父母选的、第一份工作是父母找的。如果一直这样“乖”下去,老公也会是父母找的。但面对这个乖乖女的形象,她总是隐约感觉有些不对。

她的第一份工作在国营银行,正式编制,朝九晚五,上班就是打卡上网买网拍,整天嫌主管没水准。后来,听到父亲有份更好的工作要安排给自己的风声,就认为十拿九稳,正好受不了主管,就自认为帅气拉风地提出了辞职。

推荐阅读:写给依然在长大的我们:学习调侃自己并温柔生活

辞职后,她的父亲大发雷霆,她才知道新工作也不一定是确定的。她原来的工作单位在深圳,家却在海南。父母趁机希望她能回到身边,便彻底帮她把工作和老公都安排好了。

但这时她终于醒悟了,自己原先之所以辞职,就是为了不再受他人的摆布。如果回家,那最初的辞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这一次的自由选择,她破天荒地生平第一次拒绝了父母的安排,而是坚决留在深圳自己找工作。而她父母则一直在等着看她撞墙碰壁的笑话,他们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

在面临失业压力的五个月后,她真的找到了工作,而且是一份令她十分满意的工作。在这期间,她度过了自己的 28 岁生日。更神奇的是,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简书”上,结果第二天就上了头条,超过三万的阅读量,获得超过一千个赞,收到许多公众号授权邀请和私信留言!

一时间,她感觉自己就是传说中的“网红大 V”!

自由选择让她重新发现了自己。

目前,她在深圳蜗居,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每天骑车上下班,不再每天打三次电话回家。可是,在她看来,这感觉太爽了。这是一个处处闪耀着自由光辉的故事,她像绝大多数女孩一样,从小被父母安排。但与很多人不一样的是,她在 28 岁的年纪找到了自我。

她选择主宰自己的生活,留在自己喜欢的城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在互联网中找到了同属自由人的同类,收获了喜悦与幸福。她发自内心地感到,即便在深圳打拼不易,蜗居在分租套房中,骑车上下班,也比在父母安排下的锦衣玉食要好得多,这不就是自由的幸福真正的含义吗?

学会拒绝

另一位听众,对于她来说,她真正成年于二的无理索求之时,这一年,她 35 岁。

一六年五月,第一次拒绝了她父亲十多年来,她的父亲都会时不常地向她要钱,理由五花八门,无非是做生意要出差旅费、要发薪水、要买设备等等,而且每次都很急。她曾无条件地支持父亲,因为她认为这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只要父亲需要钱,她都会马上把钱给他,还曾向朋友借钱给他,然后自己慢慢还,也曾按照奶奶的要求把父亲欠别人的钱亲自送到别人家里并代他赔礼道歉。几乎所有的要求,她都照做了。

随着个人意识的成长,她逐渐意识到家人之间也是有界线的。首先,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这是人的根本属性,然后才能承担他的女儿这个角色。对于家人来说,父母都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在老家好好生活毫无问题,而她买房和还房贷也从未向父母要过一分钱。至于父亲做生意,是他自己的选择,结果需要他自己负责。

推荐阅读:《不过就是世界末日》:我的家庭不可爱,但我依然愿意去爱

她终于做出了自由的选择,决定除非父亲有特殊的生活困难需要帮助,她才会伸出援手,而他生意上的事,她不会支持了。之后父亲向她要钱,在确定了父亲仍然是为了生意向她伸手的时候,虽然有极大的心理负担,任父亲如何不满和施加心理压力,她都努力顶住了。

她决定坚持原则,一直到今天。

即便父亲多次透过家庭舆论、亲人劝说等方式影响她,母亲也多次要求她妥协听话,她都没有像以前一样乖乖就范。

最终,她的内心也取得了充分的平和,渐渐接受了与父母关系出现隔阂的事实,并相信父母的这种心态会随着时间而逐渐转变。现在,她感觉自己更有内在的力量,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成长的喜悦。她的经历完美诠释了自由选择。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成年人,能够真正领悟她与父母的界线,她自由选择并承担隔阂的那一刻起,便真正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发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意义。

真正的快乐,不来自于周遭人们的认可,不来自于父母的认可,而来自于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对自我成长的喜悦。一切快乐都来自于自身,这份快乐是最伟大、最高贵、最自由的。

我们深知自由选择的艰难、复杂与不易,却依然选择面对艰难,放弃稳定,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未经自由选择的幸福,正如未经选择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