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长的诀别》书摘,当我们谈及告别,时常是一个手势扬起,就牵连绵长一世的等待,每次的告别,也都是预约下次的重逢。

有危险的地方,也生出了解救的力量。

海德格(Heidegger)

一个旅者最动人的姿态就是当挥别的手势扬起,所有的告别就化为绵长的记忆。挥挥手,期待来日再相逢。然而,大多时候,人生再无交集,毕竟两个板块的距离有些遥远,毕竟两个文化的距离埋藏着隔阂,毕竟他人的人生再关心最后也只能旁观。

因此,转身之后,寻常就是一辈子的再见。

我在世界各地漫游过多年,深知最难的部分不是转身之后,而是转身之前。那是很奇怪的转身,因为每个旅人在心里都清楚知道,再见面不知何年何月了。转身之前弥漫着浓浓的离别愁绪,就因旅行时空本身带着异常性,每一段异旅所陷入的各种可能时空迷幻感,还有旅人与旅人之间的故事交换,总是深深勾动着情绪。

尤其当旅途不断地转换时,旅人因为流浪在不同的板块之间,脚程不断地交错和移位,这是旅者所独有的流浪迷宫。

但这本书的旅途却更像是终点,因为作者介入了别人的人生,将旅途的萍水相逢延伸成家人似的互补角色,她的路程所见也都是流浪者,因为她是流浪者,深深浸淫在流浪者的哀欢离合,将记忆铭刻在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这几乎是青春人的宝藏,心中躲藏着比家人还家人的陌生人,且所有陌生人的哀愁都是旅者的辛酸。

但作者走得更深,她用她青春的岁月投入探访流亡者与移工家乡的旅程,长达一年的旅行,换得各式各样难以转身的告别,也就是这本书的故事。

“琦琦用她的岁月,换取微薄的外币,养活一家人。”笔下的人物充满各种移工的泪水,没有不付出眼泪的爱,没有不付出尊严的钞票。作者在陌生人的身上折射出自己的样貌,也显影了自己的家族树,如鲑鱼回溯自己的源头,看见那个消失在成长尽头的不存在的地图。

自此,故里与他乡,有如两辆对撞的列车撞在一起,融在一起。

“看起来,我像是一位长年缺席的女儿,回乡探望留守家园等待的母亲。

坦白说,是琦琦与她的家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鼓励我独自面对接下来的漫漫长路,温暖我之后在雪地里孤独的被冻坏的双手。

大雨骤下,成了模糊的焦点,流向那地图上不存在的地方。”


图片|来源

旅行成了当代显学之后,永远有旅途故事,永远有发生在路上的各种碎片。但这本书最可贵之处是,作者做为一个本可旁观一切的流浪者,她却近乎奋不顾身地把自己也丢进他乡的熔炉中,和陌生人一起焚烧之后的余烬,有如飞沙走石,也刺伤了读者的目光。

我读着读着,笔中的人物也立体起来,走动在我的心中。

失去左眼的古泰,年轻妈妈阿晴,养活一家人却遇到烂雇主的琦琦,琦琦的家人查巴、费罗纳、帕桑卡,等待的大兴,一身仿名牌的骗子成哥。结束缅甸,往后更有西藏旅途人物不断地上场,进入更冒险式的藏区旅途,进入更救赎的天葬送行之旅⋯⋯,彷佛纪录片,川流着面目各异的脸谱。

我在这本书里即嗅到相濡以沫的情愫,一切都不刻意安排,像是随时可以更换布幕似的,人淡进淡出,下一场戏紧接旅途异动而跟着上场。作者让旅行还原成生命的一段历程,而不故意凸显其难度与贩售梦幻,这使得她的书写诚恳,充满召唤灵魂的能量。

“琦琦和我是在泰国与缅甸仅有一条大河之隔的边城相遇的。”作者的旅程从故事精采的旅人杂沓之地:泰缅边境开始。

“热带午后的微风,吹开被汗水黏腻在肌肤上的发丝,用舌头舔了舔,从舌尖扬起淡淡的苦咸味,陌生人,正处在某些人梦中熟悉的地方。我彷佛又回到离别多年的热带边境,远远看见她缓缓走来,在耳边,轻轻的说声,‘不要忘了我。’”

不要忘了我。

旅人对旅人告别前的呼唤,最后成了只能相逢在梦中,多年之后,回望的故事,充满脸谱,伤心的脸谱,被太阳晒伤的眼睛,被转身弄痛的爱情,被伤害烙印的青春忆往。

作者不仅没有忘记琦琦,时时看着她乌亮的大眼睛照片之外,还代替她回到她缅甸的乡下见了家人,彷佛她是另一个琦琦,成了全家甚至全村关注的对象。读文至此,明白为何这是一趟绵长的告别,因为感情太绵长,以致告别太难。

单身女子的流浪不再是艳遇,而是一场又一场的惊艳,惊奇。接着是冗长的饱满的纯粹的爱,无求回馈的爱,陌生人的慈悲。

是陌生人让她重新见到家人,我们彷佛要离开才看得见拥有,我们彷佛要跳出爱,才看见爱所装载的容器样貌。

“尽管她对我们的爱表现得如此笨拙,她用自己的方式逃避太早到来的孩子,她多晚才努力学会成为一个母亲。我的妈妈是一位女工⋯⋯”

推荐阅读:离别教会我的事:我们不能选择命运,但能选择如何面对命运

推荐阅读:兰屿的温度:关于离别,我们还有很多要学

作者通过陌生人的母亲,回溯了自己的母亲,感人至深的叙述。

同时作者在残酷的他人人生里,尤其是她看见琦琦因寂寞而背叛大兴的照片时,作者写:“我才发现,我后来也做着相同的事。不停的移动,在陌生的房间里,记录着那一张困惑疲惫的脸。而镜子里,散发出一种徘徊不去的悲伤。”

旅人总是通过别人的故事也照见了自己,这样诚实的书写,充满自我的审视。“遗留路上的灵魂”不断地被召回。旅途里每个我和他者的遭逢常如雾中风景,总是未知的远方在前头,而当下的片刻却恒从自定点飘离,而旅人永远在路上,在发现,在告别。

“我一定是将某部分的我遗留在那里,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循着轨迹不断回去,试着拼凑出答案。”

绵长的告别,终于在解答中来到。绵密的情感,也种在读者心中,久久不去。彷佛我们也是其中一个天地旅人,交织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感情迷宫。

一场又一场的奇遇,每一回的旅程都像在冒险,总是熏染上一层说不尽的感受与述不尽的哀欢,诸事缠身,却又诸事解脱,作者是深具慧眼之人。


图片|来源

读这本书时,我也跟着深陷异地现场,宛如我陷入了自己在边境的旅行,因为阅读而导致了旅行的往事被呼唤到眼前,跟着作者拾遗所失落的旅人旅事,却冷不防也潜进更多的内在幽微。

这本旅行书极其好看且动人,浓厚的感情与离别绵长情绪是最动人之处,高度的反省力与同理心,所望出去的世界景观充满着人情世故的丰饶。因为如此情浓,因此难以转身。

一路我们跟着作者沿泰缅边境、印度,上溯至云南、藏区,接着回归岛屿。作者的步履完成了一张个我的救赎与流浪的地图,漫漫长夜,通过脚程,慢慢将心中悬念的魅影一一放生。

电影(布局)里有句切中我心的名言:“没有不付出代价的救赎。”这本书的结尾,也隐含这句话的隐喻。

每个回归点都是出发点,每个告别也是预约下一次的重逢。

绵长的告别,一生记忆的定格。

推荐阅读:未亡人情书!林书宇:学会告别,才有走下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