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接线员》导演卢谨明,细看职业的性别偏见与被性别二分框架的社会,透过女性视角领我们看见存于社会的性别议题。

在社会找不到归属之地的你我,都是异乡人。

职业的性别偏见如同一项原罪,根植于各行各业,导演卢谨明穿梭在被性别划为两半的社会中观察着,透过女性的视角圈点出因性别而生成的种种差异。

周日午后闷热的空气酝酿着一场急阵雨,前来赴约的卢导踏着温柔坚毅的步伐不疾不徐地走进咖啡厅,点了杯香气四溢的热咖啡,温醇的气味一如稍后自卢导谈吐中感受的氛围-细腻而内敛。采访过程中,卢导时而大笑,时而认真投入的阐述,你不会将眼前的她形容为活泼明快,但肯定是位大胆且有毅力推动梦想的女子。身为一位女导演,卢导坚定的说:“追梦的时候要无所畏惧!”

推荐阅读:《林北小舞》导演陈玫君:先成为一个导演,再成为一个女导演


 照片|Ruby Kuan

台湾与英国是否有一些对女性从影人员友善的组织?

在英国有不少由女性发起的组织与协会,她们会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创造更多女性从影人的舞台,比如最近Raisingfilms正在努力推从影人托婴中心与影人家庭补助金的设立,由于她们研究发现大部分女影人有家庭后,创作会因为需要照顾小孩而大幅减低。台湾虽然有女性影展等,但相对以女影人为主的交流平台还是较少。希望大家都可以为职业女性的工作环境一同努力,当我们知道这条路上自己不是孤单一人时,往前的动力会更大。

女性从影人员找工作的时候有遇过什么挫折吗?

毕业前后,我投了上百封的履历找工作,几乎都被拒绝。记得有一次在伦敦应征副导演,当时面试我的是一位男性白人制片,可能因为我既是东方人又是女生,加上个子娇小, 他一见到我便上下打量,他的眼神让我知道自己已经被拒绝。整个面试过程,他再也没有抬起头来看我。后来,我总会想办法把握机会,打破那种“妳可以吗?”、“妳真的hold得住吗?”的质疑。即使外界对我们女性的工作能力抱持诸多怀疑,我们还是得要坚持,透过不断沟通以及毛遂自荐来争取机会并证实自己的能力。


照片|《接线员》现场工作照。Jenny Lu

可以描述您平常工作时间的一日生活?

在台湾工作时,平日大概 10 点起床,早上先喝杯英式奶茶就开始一天的工作。读读写写一些资料后,下午4点则会与英国制片通话,讨论公司琐事。晚上睡前会看影片及写日记,梳理一天的过程。


照片|卢谨明导演的随身笔记。Jenny Lu

什么样的因缘际会下开始拿起执导筒?

其实从小一直就有电影梦。毕业后碰巧有机会去片场实习,慢慢从助导做到副导,而在担任副导时,始终觉得脑中有一块创意空间一直没能使用到,所以后来决定开始写剧本,进而筹划拍出自己的作品。

推荐阅读:《接线员》:听见英伦情色按摩院的欲望之声

导演必备的特质?执导的过程中曾陆续遇到的课题?

最主要的,应该就是坚持吧。拍片的过程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以及发生一些光怪陆离的意外,而身为团体领头羊的导演,心智必须够坚定。若是导演不够坚持,案子也时常会有头无尾。

女性导演和男性导演相比最大的优势?

我相信女性导演能够捕捉到男性不容易留意的角度,手法会更细腻。现在从男性观点拍摄的影片仍是大宗,观众接触到的影片都是男性视角的叙事方式时,就会习惯那样的观影模式,甚至影响他们看待周边一切事物。若有多一点以女性视角出发的作品,会让我们用更多不同角度来看世界。


《接线员》英国拍摄第二天,卢谨明导演正在和纪培慧分析Tina角色的心理状态。照片|Jenny Lu

您待过台湾和英国的剧组,是否两边的剧组都存在性别差异的现象?

由于我会选择与自己信任的人合作,所以没有出现性别歧视的情况,我也希望给予更多女性从影人员机会,像是这次的剪接以及副导皆是女性。在《接线员》拍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文化差异。以台湾的剧组来说,工作人员会尽量配合导演的需求,但是英国是以Health & Safety为优先考量,他们一天上班不可超过12小时,每个场景会优先评估安全性,这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沟通。

这次执导《接线员》的过程中让您觉得最难忘的片段?

最难忘的片段应该是缇娜跟莎莎在镜子前告别的那场戏。其实当初拍摄时,很多工作人员在现场都跟着掉眼泪。最后莎莎的哭戏,我没有喊卡,一直拍到记忆卡满载,让湘琪尽情发挥,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时现场的哀伤气氛。

推荐阅读:“请不要叫我女导演”十位打破性别框架的好莱坞工作者

另一件忘不了的,就是剧组遇到抢劫的事,到现在我仍然无法释怀。那天拍摄非常顺利,提早收工, 我们一群人去了酒吧小酌。小酌结束,收音组准备去开器材车时遇上打劫,被一群流氓用铁棒攻击,其中一人被打到有生命危险。隔天片场气氛非常凝重,但是因为已经开拍两周了,所有人都决定继续撑下去。


照片|Jenny Lu

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接线员》的选角过程吗?

为了挑选《接线员》的角色,我们在英国与台湾办了许多试镜会。缇娜这个角色,需要社会新鲜人的清纯气质,英文也要有一定水准。几次试镜后我想起演过《九降风》的纪培慧,并邀请她来试镜,培慧试镜时表现自然,我直觉这个角色就是她了。

至于妹,因为这个角色在造型上较暴露,而且口音要有马来腔,我们花了非常多时间选择演员。记得当时与范时轩视讯时,她仔细描述对妹个性的猜测与理解,让我看到到她认真的态度。时轩造型容易塑造,语言能力强,我想妹非她莫属。而莎莎这个角色,我很早就属意陈湘琪。以前看《独立时代》时便对她印象深刻。后来看蔡导的《你那边几点》,更是非常喜欢她饰演的角色,她的演技自然又有层次,我想这个角色唯有她能胜任了。于是在等待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后,她终于点头。


照片|Jenny Lu

请问对您而言电影篇幅长短会影响您拍摄的方法吗?

拍短片很过瘾,可以掌控大局,因为拍戏时间最多一星期,不会遇到太多问题。拍长片从前制到后制,可能要耗好几年,很容易出现不可抗力的因素。同时也因为制作预算庞大,有时会有商业考量上的需求,譬如必须参考投资人的意见等等。


2014 年的短片作品《月球人》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影展最佳奇幻奖,2015 年入选伦敦短片电影节、雷克亚维克国际影展,以及高雄短片国际影展。图|Jenny Lu

未来拍摄电影会想要尝试哪些题材?

我很喜欢听故事,也会有把故事拍出来的渴望,从中探讨人性,反映社会。但是尽量不用批判的方式阐述故事,而是希望观众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我还想为异乡人留下一些故事,所以应该还会着重在异乡人的题材上,尤其是女性的故事。

平时怎么寻找灵感?

除了听故事,看电影外,也常从音乐和艺术作品中找寻灵感。

高中念美术班时,觉得画水墨画很无聊,大学主修当代艺术,则排斥古典油画。但现在反而渴望多了解古典画作以及水墨画,常找时间逛画展。画里留空的意境以及构图设计,其实可以运用到影片里。

当我在听音乐时,时常会有画面在脑海中出现,所以平时会寻找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听。弟弟是配乐(接线员配乐),他也常跟我分享歌曲以及配乐作品。

是否遇过人生比较重要的转捩点?

最大的转捩点应该是高中毕业后去英国读书,本来在台湾备受家人呵护,到了国外发现自己的渺小与不重要。很多事情都必须自己解决,自己承担。

当然国外的教育对我也是冲击很大,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堂基本美术课上,我画不出老师给的“无题”作业,愣着看同学们在纸上尽情发挥,后来理解到这是他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几年的国外生活让我独立,收敛起叛逆的心,变得比较不愤世嫉俗,所以看世界的角度也不同了。

推荐阅读:每一次旅行出走,都是回家的路

还有,从小我与外婆感情非常好,几年前外婆的离世对我影响很大。我体会到生命如此短暂且脆弱,也开始学着用比较宽厚的态度看待人事物,心变得比较柔软也不再钻牛角尖。

您最受启发的片子或导演?

影片来说是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这部片完美呈现人脑袋里梦境,欲望幻想与现实交错的画面。大概没有其他影片可以如此流畅地捕捉这样的意境。

我非常喜欢阿利安卓伊纳利图的《最后的美丽》,这个影片无论灯光摄影表演处处充满惊奇,我跟《接线员》摄影师把这部片研究得很透彻。

启发我的导演之一是戴伦爱洛诺夫斯基。记得当年看完他的《噩梦挽歌》,我坐在戏院震慑很久,衷心佩服他勇于尝试新的拍摄手法。隔年去纽约时,特别跑去康尼岛拍下剧中景点。有次在波兰影展遇到他本人,我告诉他我想拍摄长片,想请教他拍片的秘诀。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就是要坚持,加油!妳一定可以做到的”。他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中。

至于台湾导演,除了李安导演,侯导,我最喜欢张作骥,他的作品写实,充分表达人性冷暖,时常让我产生共鸣。


《噩梦挽歌》剧照 |Jenny Lu


图为卢谨明导演朝圣《噩梦挽歌》拍摄地点康尼岛,所拍下的剧中景点。照片|Jenny Lu

能不能请您分享近期热爱的书籍?

最近看了陈芳明教授的《革命与诗》。我一直很欣赏他用美丽又哀伤的自剖方式写出台湾时代转变的故事。在他的文字当中,我可以体会他长年的乡愁与对家乡的矛盾与爱的情结。

还有张西的《你走慢了我的时间》,这本书是有次她采访我跟演员时送给我们的书。在这之前我对她了解不多,但看了几页后便被她的文字吸引。她的作品很细腻很温柔。看完心里很温暖,值得推荐。

对于台湾电影为未来发展做的努力有没有印象深刻的地方?

台湾的 Qplace 发掘了许多有浅力的新秀,最近电视剧‘天黑请闭眼’与‘花甲少年转大人’都让我看到许多亮眼的演员,台湾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培训教室,未来一定有更多优质的演员和电影。

经过这次访谈,我们知道如果不是透过卢谨明导演勇敢的争取机会与坚持,恐怕我们也看不到她镜头下的《接线员》。以英国来说,影视这行女性导演的比例仅达 20%,女性摄影师就更不用说,虽然这可能受限于性别和先天体格与体能的因素,但倘若因此就放弃或否定自己,许多梦想就没有实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