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书贤从心理学解构华人孝道文化,所谓孝顺不是不断地牺牲,而是情感的双向交流,包容与互动。

文|赵书贤

孝道是华人传统文化中,与西方欧美社会非常有区别的一项传统道德规范,对于要不要孝顺这件事,华人大多数仍认为应该要维系这一项美德,因此也常常看到孝悌奖的表扬;也有许多人认为孝道是一种过时的观念,太过注重或提倡孝道,会压抑调个人的自主性并对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国内心理学界针对孝顺、孝道,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今天就简单整理一些心理学家整理出来的原则,来回应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去面对的“孝顺的难题”。


图片|来源

一、孝道选择题:长大十八变的“新孝道”

【孝道小剧场】

阿国是家里的独子,尽管父亲时常喝酒赌博不务正业,母亲仍靠着打零工供阿国读完清大,毕业后阿国顺利地在竹科找到一份稳定、待遇不错的工作,但远在屏东老家的妈妈却常有意无意地透漏二老在屏东无人照顾,担心要是出了什么意外,不知道能不能见到儿子的最后一面。面对自己放不下的母亲、从小到大没有好感的父亲,阿国十分犹豫是否要放弃目前的工作回南部生活⋯⋯

华人本土心理学针对孝道的研究,大致上将孝顺视作一种集合道德原则、情感因素、认知概念与实际行为的规范,杨国枢教授等人曾经整理出十五项内涵,并将台湾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的演变加入考量之中,渐渐把过去讲究权威、绝对道德原则的泛孝主义,重新建构成当代华人社会比较容易运作的“新孝道”,新孝道强调:家庭内、以情感为基础、自发性、互益性、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等等(杨国枢、叶光辉,2008)。

互益性讲的其实就是“父慈子孝”,传统社会里父不慈子也不能不孝,但如今我们更看重每一个人的价值与自主性,父母对于子女的语言暴力、忽视、情绪暴力所留下的伤害,都可能是让子女不愿意继续奉行孝道的原因。

推荐阅读:写在谢金燕告白之后:没有爱的交流,孝顺只是枷锁

让子女有心甘情愿的空间,才有效/孝,才能真正发挥“以情感为基础”的原则。

学者也从实证研究之中发展出“双元性孝道”的理论(叶光辉,2009),把孝道分为“相互性孝道”与“权威性孝道”,简单来说前者是基于子女对父母的感恩、爱惜所驱动的回报心理与行为,后者是由亲子之间的高低位阶来决定子女应该要顺从父母的心理与行为。(延伸阅读:最熟悉却又最难捉摸的孝道

后续的研究则针对这两类孝道内涵的效果跟相关影响,例如父母其实也比较在意子女的发自内心的“相互性孝道”(吕宜峰,2016),而且太过在意子女是否顺从的“权威性孝道”的老人比较忧郁,相较之下能满足跟觉察子女“相互性孝道”的人比较健康。而在亲子冲突的调适上,学者也认为相互性孝道能让子女更正面解读冲突情境的讯息、因应所引发的负面情绪或想法,并让亲子冲突之中的子女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叶光辉,2012)。

二、孝道是非题:孝不孝顺,怎么样才会幸福?

【孝道小剧场】

菲菲念的是社会系,对于目前社会许多议题都十分热衷,自从独自来到台北念书之后,也渐渐发现自己的想法跟父母越来越有隔阂,例如菲菲常常跟夥伴们上街头倡议抗争,就常被母亲念说“女孩子家一直在外面抛头露面,以后怎么嫁得出去”。菲菲心里十分不平,对于父母无法理解与支持自己在性别平等、社会正义等议题上的努力,觉得越来越讨厌回家,菲爸跟菲妈也觉得越来越不认识这个女儿⋯⋯。

可能会有人想问说:讲了那么多,这种 LKK 的老观念到底还要留着干嘛?因此我们来看看另一项研究。这个研究主要想看孝道、传统与现代观念、幸福感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陆洛、高旭繁、陈芬忆,2006)。

研究者特别找了双亲与子女的配对共 281 对,首先研究结果发现亲子之间有差异的应该是对于新旧事物观念的不同(关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定义与运用,请见延伸阅读:为什么他不能体谅我?),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亲子之间确实存在代沟”,父母这一代相对保守与传统,子女这一代则更能接受新事物、更能学习新知。

推荐阅读:亲爱的爸爸妈妈,或许我们眼中的幸福跟你想的不一样

研究的第二个部分想看看亲子之间是否会对孝道有不同的理解。但结果却发现父母们与子女们在旧孝道与新孝道等概念之间都没有差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同一个家庭里,亲代跟子代对于孝道的概念几乎是一样的”。

而这些观念的后续效果则要看第三个结果,这份研究主要要看到底孝道、孝顺会让人幸福吗?研究结果直接翻成白话文:“子女愿意行孝的话,父母就会有幸福感;子女自愿行孝而非被要求行孝,子女自己才会有幸福感。”如果老人家只顾着自己有没有子女孝顺,没有考虑到子女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去满足父母,在每一次的要求之中就会不断的伤害你的孩子。

价值观念如此不同的两代人,却对孝顺有相似的理解或期待。规范性的孝没有意义,怎么去做才是重点。


图片|来源

三、孝道情境题:你会怎么做?

【孝道小剧场】

小桓从小一直非常喜欢艺术创作,目前就读普通高中的他,非常希望选择设计、艺术相关科系。但小桓的爸妈觉得小桓的数理能力不错,如果选择理工科系,未来的发展应该会比较好,对于小桓提出想念艺术科系的想法十分生气,要小桓自己“好好想清楚、不要让爸妈失望”。小桓因此十分苦恼,究竟该听从自己内心的话,还是顺从父母的期待⋯⋯

有人说真正的修行道场是在人间、在我们生活周遭,其实孝道最难的不是在我们心中,而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里,当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或冲突时,孝道的困境才真正出现。学者也就针对这种孝道困境,例如价值冲突、父母的要求超出子女能力、双亲吵架、双亲个人个性问题等议题进行研究(叶光辉,2008b;叶光辉,2008c),并分析子女用来因应这些困境的方式,如下图:

其中两个轴向白话来说就是“为自己好”与“为父母好”。“自我牺牲”父母好就好,例如想念艺术的子女,听从父母的要求去读理工科系;“功利主义”则是指看看什么方式最有效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好最重要),例如有些子女会在选填科系时先斩后奏;“规避逃离”是指拒绝因应与做决定,来逃避服从父母或实现自己两者冲突时的巨大压力,通常会用拖延、忽略的方式呈现;“折衷妥协”是各退一步、彼此妥协的方式,因此介于各种因应方式的中间,根据不同事件有不同比例的妥协,例如先选择父母期待的理工科系,进到大学之后再去双主修自己喜欢的艺术科系。

“兼容并蓄”则是研究者认为最好的方式,透过精细的思考与规划,找到能让彼此都满意的双赢方式,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状况都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子女教育程度越高、自我了解越多、状况越不复杂,越能发展出这种方法。

父母亲的孝道期待,往往在不自觉之中使用“情绪勒索”的方法,往往造成彼此的纠葛跟伤害,通常会屈服于双亲情绪勒索的子女不会是自我意识很强、擅长功利主义策略来达成自我需求的人,通常都是十分在意父母、跟父母关系又爱又恨、常常希望能当个乖小孩的人,这样的人最常使用的是自我牺牲或至少是自我妥协退让较多的策略。

推荐阅读:【性别观察】猪哥亮的“浪子回头”与谢金燕的“家丑外扬”

近期也有研究者研究这些孝道困境的因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发现“牺牲自我”、“兼容并蓄”、“折衷妥协”都能增加亲代的关系满意度,但“牺牲自我”的策略却会让子代的关系满意度下降。因此如果你面对父母的情绪勒索,永远都是使用自我牺牲,长期来看只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虚假,而慢慢失去“相互性孝道”的力量而已,别忘了发自内心情感的爱与付出,才是让自己跟父母在关系里都能更健康的方式。(延伸阅读:牺牲,不是孝顺唯一的选择

你以为对于父母的要求只要不断的牺牲,就是为了父母好,其实这样的策略只会慢慢杀死你们之间的关系而已。

四、孝道练习题:你也可以这样做~

  • To 子女:以下有一些简单的步骤让你可以练习思考怎么在孝道这个题目上面面俱到:
  1. 练习保有自我意识,全然的牺牲与顺从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就算要妥协与牺牲,也尽量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与牺牲的意义,避免让自己一直处在“被迫”的心理状态。
  3. 练习理解父母的深层涵义,停止对方的话语在彼此都无意识的状态下伤害自己。
  4. 练习帮对方留面子,俗话说“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全世界”,没面子的爹娘什么事干不出来!
  5. 练习在不同成长阶段去思考孝道,青少年阶段、成家前后、父母年老需要照顾,都会是不同的状况。
  6. 如果父母真的没有给你爱,那你也真的不用勉强自己去“回报”。
  7. 练习替过往的伤口疗伤,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延伸阅读:母亲,是什么?电影《艾草》教会我,关于妈妈的3件事
  8. 记得最好的答案往往要花最多力气去思考,“兼容并蓄”的策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9. 这个年代已经慢慢没有“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各自决定要不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最实在。
  10. 孝道没有标准答案,组合出你们家最合适的方式。

推荐阅读:母亲的情绪勒索: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需要断开脐带